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谚语风格说     
俗话说:“泉水最清,谚语最精”,在民间文学中,谚语是最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体验的总结,是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好的谚语,一般都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物某个方面的客观法则,有群  相似文献   

2.
“不怕官,不怕管,检验真理靠实践。”这就是谚语。它简炼尖锐,富有哲理;押韵顺口,形象生动;语言通俗,耐人寻味。谚语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艺术结晶,渗透着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中国谚语,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形式。谚语紧密地联系着人民生活。“别看都是庄稼话,撒在地里能开花”、“水滴积多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谚语     
“话美在谚语,人美在胡子”这一句撒拉族谚语,从审美的角度,总结了谚语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语言交流中,若准确地使用了谚语,不但会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而且能够达到长篇大论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谚语能够“以惊人的准确性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的本质” (转引自《民间文学》创刊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论人民创作》)。谚语既风趣幽默、又言简意赅,易于记忆,而且颇具哲理,一语中的,引人深思,每每使人领悟到一种做人之道、办事之理、处世之法。正如英国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4.
译理 翻译,难不过诗,严不过谚。谚,曾被称作“浓缩的哲理诗”。它有诗的博蕴、意境和神韵,而表达却比诗更简约,更凝炼。故此,它既有译谚之“严”,更兼译诗之“难”。所传“谚语不妨信口译述”之说,实属惊人的误解。 抱憾的是,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中,谚语研究颇为薄弱;在谚语研究中,少数民族谚语的汉译研究,则薄弱尤甚。唯其如此,当今少数民族谚语的汉译才愈见其难!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亦与人们对此注视不够有关。突出表现有:以往对少数民族谚语大多停留于零星的采集、翻译和发表,未能展示民族谚海之浩渺广袤、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谚语根植于维吾尔族人民之中,流传广泛,应用普遍,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维吾尔族人民认识自然、总结生产斗争、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语言精华,给人们以生活真理的启迪,生产知识的传授,在指导人们分清善恶是非、鼓舞革命斗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维吾尔谚语不仅题材广泛,内  相似文献   

6.
在土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有一种叫做“居尔吾果”(Jur ugo)的文学样式,“居尔”是双、对、双双、对对、对偶等的意思,“吾果”是语言、言语、话等的意思,“居尔吾果”就是对偶话,和汉语中的“谚语”同义。也有叫做“怀尔隆”(Hghui long)的,意思是比喻的话。它们都是土语中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对偶诗句(土语中单句和三句以上的谚语数量甚少)总结了土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生经验和生活见地,反映出了深刻的道理,对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在《辞海》中对“谚语”条的解释:“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大量使用民间文学元素,表现在吸收民间传说故事、对民间歌谣的运用、对充满哲理的民间谚语的大量采用等方面。它发挥了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控诉旧西藏社会的苦难生活等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了西藏民间文学传统的源远流长,反映出民间文学对作家写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当代作家对藏族文化的熟稔与认同,反映出西藏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是社会主义新西藏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论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大多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生动,发人深省,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经验之谈,智慧的伟大结晶。谚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表现力,运用十分普遍,它充实了词汇的宝库,成为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今天,对谚语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什么是谚语?《说文解字》称:“谚,传言也”;《左传》云:“谚,俗言也”;《文心雕龙》说:“谚,直语也”。众说纷云,它们各自指出了谚语的一些特点,但都比较含混,不够全面和科学。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说,谚语有以下几个特性:  相似文献   

9.
谚语的创作者是民间人士,谚语的语言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谚语可以用少量的语句表达深刻的道理,是语言的最高境界,谚语是哈萨克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民间故事《叶限》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壮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解读民间文学的“神人”、“神物”等形象。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神人”与“神物”等形象是崇拜对象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神思”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思维,交融着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它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蒙古族的民间谚语包括多种形式。它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精美活泼的艺术形式,在蒙古族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如果说蒙古族民间谚语是蒙古族民间文学园地里的一束艺术鲜花,那么《世界三宝》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蒙古族的三句谚语即《世界三宝》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它从自然规律到日常生活,从黄(僧)黑(俗)的封建主到普通的“阿尔达”(百姓)都进行了艺术的概括。如“群星之中月亮美,百鸟之中孔雀美,万木丛中杜杉美”。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自然界中“美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藏着大量的习惯法。东乡族作为甘肃所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间文学亦尤为丰富。神话、叙事诗、歌谣、谚语等是其民间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传统的东乡族习惯法。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与习惯法都来源于其历史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二者统一于东乡族场域之下的秩序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土族人民勤劳纯朴、能歌善舞,在其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土族历史上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现已草创土族文字),因而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大多是靠民间艺人一代又一代口传身授流传下来的。土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歌谣、舞蹈、叙事诗、神话、童话、故事、寓言、谚语等等,是中华文苑中一枝别有芳馨的奇葩。 歌谣 土族谚语云:“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日不唱”,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花儿”(民歌)的芬芳,而土族之乡尤显馨  相似文献   

14.
侗族自称“甘”,是聚居在黔、湘、桂边界近二十个县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谜语、歌谣、谚语、戏剧、史诗、叙事长诗;音乐方面有“窘”——琵琶歌、“嘎窘”——叙事歌、“嘎节卜”——叙事大歌等。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委婉、曲折、寓义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学增添了艺术的光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5.
谚语作为流传于民间的特有民间文学形式,以其语言凝练、形象生动、表意精辟等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本文拟对英文谚语作粗略的分类,并且对其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英汉谚语的语言结构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同成语、典故和格言一样 ,是各个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以其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含哲理的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块奇葩。谚语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身 ,是各个民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从结构形式、修辞方法、语体特色、音韵和谐和语用功能方面对英汉谚语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加强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对英汉文化异同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人们经常把谚语比作语言中的盐:“不用谚语,言之无味”。在文章中,精彩的谚语宛如晶莹的珍珠,璀璨的宝石,碧草丛中的百合花,闪烁在空中的星星,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也给人以诗一般的启迪。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的谚语,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串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是反映维吾尔族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艺术结晶和语言精华,凝聚着维吾尔族的丰富智慧和实践经验,渗透着维吾尔族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维吾尔谚语在世世代代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锤炼、修饰,语言形象,韵味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维吾尔谚语不仅内容纷繁,题旨广泛,  相似文献   

18.
一 如何认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和意义,是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中,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般的文艺学或文学理论,应兼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的源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着。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民间小戏、谚语、迷语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为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9.
东干人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回族人民的后裔,他们传承了母国的民间文化,母国文化成为其书面文学的重要资源.作为民间谚语的文学形式,东干口歌口溜在东干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文学功能,从中也可以看出东干民间文学对书面文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英语谚语是英语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凝聚语言精华,浓缩民间智慧,形式简练有力,语义充满真知灼见,极富生活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且大多数英语谚语都讲究音韵和修辞。其音韵优美有序,修辞手法生动活泼、丰富形象,使作品达到语言形式和语音形式的和谐统一,优美传神。本文遵循英语语音规律,从英谚的本体研究入手,探讨英语谚语的语音特点和修辞手法,以便对英语谚语的语音和修辞建构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