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是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考十日神话的文化本原的。产生于中华文化圈中朝鲜半岛上的汤谷扶桑神话就是十日神话的最原始的记录。汤谷扶桑是中华远古先民在朝鲜半岛上树立羊角图腾柱和地平日晷以观测日影,确定物候季节。“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则是从观测日影的实践中总结制定的十月太阳历法,十日神话就是它们的神话化。汤谷扶桑——十日神话又是朝鲜这一地名的由来。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神话也均与中华远古先民树立图腾柱以观测日影有直接关系。射日有整顿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举行羽舞巫术仪式以弭旱祈雨的巫术文化,夸父逐日的文化原型是对地平日晷上太阳投影的运行轨迹的神话化。这是对十日神话的新视角,故曰“别解”。  相似文献   

2.
梁书民 《太平洋学报》2013,21(6):89-101
通过对《山海经》、《梁书·诸夷列传》等古籍记载的扶桑国、女国、毗骞国等古国地望的考证,以及对唐代《华夷图》、元代《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明代《内板山海舆地全图》及清代《大清统属职贡万国经纬地球式》等古地图的地图投影方式进行研究,清晰再现了中国古代发现世界和测绘世界地图的历史脉络。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发现范围广阔、领先世界,在1375—1392年期间采用先进的横轴等距方位投影绘制了精确而完整的世界地图。从古地图中不仅破解了困扰地图学1000多年的谜题,而且见证了中国地理大发现——中国发现世界——并非传说。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3):97-100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时代,历来先贤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各家观点从多个角度入手去探析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值得商榷之说。本文主要从《山海经》所记录的神话入手,通过神话文本的比较,提出几点有关于《山海经》成书时代的拙见,以供大方之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四岳可能泛指四方之岳。四岳观念的发生,源于中国早期的山岳崇拜。以山岳为中国先民的宗神,与远古时期中国先民的居住环境和经济生活有关。秦汉以后,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为了适应大一统形势下帝王封禅的需要,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五岳渐趋明确固定。《尔雅》一书在成书过程中杂采邹衍大九州说影响的《山海经》、《淮南子》中的山岳观念,糅合秦统一后的地理观念及武、宣定制后的五岳观念,因而《释地》、《释山》中,有关五岳的名称和方位,前后不一,歧疑丛生。  相似文献   

5.
一、《禹贡》"九州"说 中国先民较早的地理观念,有《尚书·禹贡》所记的"九州"说,有邹衍的"大九州"说,有《山海经》的"五方之山"、"八方之海"说.这三种文献按其年代,《尚书·禹贡》在先,《山海经》当晚于邹衍所论,它们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正史记载,中日交往始于两千年前。然而,近年来中日两国考古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地质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中日交往可_L溯到地质学上的洪积世 (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即十几万年前的远古年代。这就进一步说明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本文主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和《山海经》等仅有的文字材料,尝试探讨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5,(1)
在已经确认《梁书·扶桑传》是慧深以高句丽中期国情为蓝本而杜撰出来的故事后,既要对《梁书·扶桑传》的史学价值做出新的认定,也要进一步发掘其史料价值。《梁书·扶桑传》在高句丽中期国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内,以天文星象入诗自《诗经》始。表现于《诗经》中带有神秘和朦胧色彩的宇宙意识,其来源可以溯之于远古就已具有的观象授时的天文知识和文化基础。星宿文化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表象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天文星象有所观测和研究,并用以定方位、定季节和定时间了。《史记》载古帝颛顼(高阳氏)命火  相似文献   

9.
茅盾与神话     
茅盾对研究神话的动机曾有过自述:“二十二三岁时,为要从头研究欧洲文学的发展,故而研究希腊的两大史诗,又因两大史诗实即希腊神话之艺术化,故而又研究希腊神话。彼时我以为希腊地处南欧,则地处北欧之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亦必有其神话。当时搜罗可能买到之英文书籍,果然有介绍北欧神话者,继而又查大英百科全书之神话条,知世界各地半开化民族亦有其神话,但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比较,则不啻小巫之见大巫。……我又思,五千年文明古国之中华民族不可能没有神话,《山海经》殆即中国之神话。因而我又研究中国神  相似文献   

10.
明人阅读、接受《山海经》的历史情况,具备提炼问题并进行断代研究的学术价值.《山海经》文本在明代得以广泛传播,明人进入阅读《山海经》的普及化时代;《山海经》的学术价值在明代得以重新树立,通过"夏鼎说"等问题的申说、论争,明人彰显出治《山海经》之学的高度自信.明代的阅读风气与学术流变互为表里,更易了人们接受《山海经》的传统认知,以"古文奇书"为接受预期的认知形态,尤其是对"奇"的标举,促生出诸如"史部""子部"的属性转变等学术问题.明人接受《山海经》的历史全景,描绘出"明人"这一学术群体在学术史上的独特性情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
1 一般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童年时期思维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最初见诸书面记载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多典籍.《易经》、《尚书》曾提到过一些神话片断。《诗经》中的《玄鸟》涉及到简狄吞燕卵而生契,而《生民》最早且完整地叙述了周民族始祖神后稷的涎生及其开创农耕的业绩。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是《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等书。这些典籍距离上古神话的产生已相当遥远,但从其简短而质朴的记述中,我们仍能窥见到上古神话的最初形貌。志怪小说大量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鲁迅说:“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曹丕的  相似文献   

12.
纪晓建 《社科纵横》2007,22(5):80-82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繁荣的巫风习俗。《楚辞》《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古代巫风习俗的原貌。“九歌”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巫术性的宗教歌舞,《楚辞.九歌》则是一部真切记载原始巫风文化的宝贵文献。“招魂”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巫师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九招”“九代”则是先秦巫师举行招魂仪式运用的具有神秘性质的舞蹈。从文化渊源上看,南楚浓烈的巫风文化正是对殷商巫风基本内容的继承,《楚辞》《山海经》则是这种殷商巫风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对北方地区土著居民形貌的记载,多有生理器官缺陷的展示。这种缺陷有三种类型:一是身体器官发育不足,二是某些器官数量不足,三是有的器官未能生成。《山海经》对北方边缘地区土著身体器官优长之处的记载,集中在人的脚部,这是唯一超常发育的部位。《山海经》上述记载受制于古代先民的空间方位理念,对于北方自然生态所作的认定,是那里奇形怪貌之人得以创造出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之所以名叫黑龙江,是和龙的神话分不开的。要考证黑龙江名称的由来,先得考证龙的神话。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国的象征。美国《韦氏大辞典》说:“中国龙是源出远古来历不清的超自然的造物”,“它是中国帝王的象征。”《大英百科全书》也说:“在中国,龙是国家的象征,是皇家的标志。”《苏联大百科全书》说:“龙”在中国“是权力的象征。”俄国人瓦西里·帕尔申在他的《外贝加尔边区记行》中强调:“龙是中国的徽记。”这些书中所说的完全  相似文献   

15.
上下求索巧辟奇径──读《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王士俊青年学者喻权中洋洋40万言的学术新著《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出版了。远至巴蜀的《山海经》研究专家袁何先生称赞他“为《山海经》研究开了一个新境界”①。我曾拜读喻权中的《海外经考》...  相似文献   

16.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7.
田俊武  李霞 《社科纵横》2007,22(8):167-168
严歌苓的《扶桑》是一部狂欢化程度极高的作品,其对边缘人物的书写和对传统形象的颠覆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特征。本文主要从狂欢式的笑、加冕脱冕的结构、狂欢广场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狂欢化来讨论《扶桑》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山海经》其书陶渊明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诗所说的《周王传》为今尚行世的汲塚古文之一《穆天子传》,至于“山海图”,则为《山海经》及其图谱。《山海经》一书行世极久,其纪事之时间跨度甚大,下及战国,上限远过于《尚书》。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一名秀)《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  相似文献   

19.
广州旧有著名景点"扶胥浴日",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岭南特别是广州自宋代以来,随着海洋贸易的进一步开发,南海神庙、浴日亭、黄木湾开始更多地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笔下,成为他们对于广州这方风土的主要记忆之一。在宋代诗人的地理感知与文化体验中,比较鲜明的地段特点和气候特征构成了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文学性书写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而"扶桑""蓬莱""银汉星槎"等是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最能勾起他们联想的虚拟性文学地理意象,由此让自然景观尚非独绝的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能以亦真亦幻、真幻难辨而充满浓厚神话传奇色彩的独特面相在文学景观世界中呈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魏晋南北朝与东亚国家关系史中的“扶桑”、武宁王陵和梁元帝《职贡图》后 ,指出扶桑并不专指日本 ,因此《梁书·扶桑国传》不能证明南朝佛教已经传入日本。以往用以证明日本与南朝交往的梁元帝《职贡图》 ,其倭国使者形象是根据前代史籍记载构画的 ,反倒证明此时倭国与南朝的交往中断。另一方面 ,研究武宁王墓室的结构与砖铭 ,并与南京为中心的南朝砖室墓相比较 ,可证明武宁王陵应是南朝工匠所建造的。将这些孤立的个案联系起来 ,正好证明该时代东亚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动 ,百济成为南朝外交以及在东亚世界传播南朝文化的首要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