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昇 《社科纵横》2007,22(11):170-171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的社会化,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2.
陈苹 《探求》2000,(Z1):74-75
“社区”这一概念在社会学中的简单表述是:“一定地域的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门和重要基础,它具有四大功能:一是社会整合功能,即社区有一套社会化的体系,它能密切协调各种组织行为,使社区的各项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功能上达到最大效果;二是社会控制功能,社区既可通过各种组织及其规章制度实现它对成员的外在控制,以维护社区的稳定,也可通过对信……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越来越要求其成员是高质量的“社会人”。随着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能否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否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使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社会,则是维持代际关系、延续文化遗产、形成社会创造力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童年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时间尺度分析生活方式的结构,认为生活方式的完整结构应当包括劳动与闲暇两个基本方面。劳动时间是闲暇时间形成的基础。劳动是我国现阶段时间结构的轴心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剖析了“重闲暇、轻劳动”的生活行为早熟现象。论证了闲暇时间对劳动产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特殊价值。结合黑龙江省九市镇生活方式调查资料分析了现实劳动与闲暇时间结构中,时间资源的空耗导致生活活动效益降低问题。并从劳动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要素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诸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我国现阶段生活方式变革的主题应是劳动与闲暇结构的优化,目标模式选择应是确立以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为精神导向的勤俭、创造型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宏观调节和控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封闭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很少需要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而社会化大生产则必须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这早已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客观实际所证明。愈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愈是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和完善,愈是需要统一的经济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近三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同志从总量、结构以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将在线活动与生活方式纳入到嵌入在线活动后的社会整体系统之中来剖析,则这一互动问题可分化为:作为一般社会行动的日常活动与日常生活方式的互动;作为特殊社会行动的在线活动与网络生活方式的互动。在线活动的新质特征使其具有要求生活方式转型的推动力;反之,生活方式作为在线活动的社会保障系统、目标导向系统和动力资源系统对其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样,上述两对互动体经过无数次的分化与整合,最终使得原有的社会行动体系与生活方式体系重构成为“新质的社会行动”和“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宣告工业社会的终结,信息社会的到来。其中,在线活动对网民生活方式的作用过程既包括其网络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也包括其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界定和分析劳动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两个概念的异同、劳动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社会主义目的的相关性,论述了劳动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系统中的地位。指出劳动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它的着眼点是研究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主体的劳动态度、观念、心理和劳动活动的行为特点及规律。主体劳动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并受客观与主观因素制约。由于现阶段职业劳动具有两重性,完善劳动生活方式必须改进劳动内容,增强职业劳动的吸引力;美化劳动环境和条件;协调劳动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从而优化劳动组织,促进劳动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欢 《日本学刊》2002,(1):106-121
在华日本人残留孤儿 ,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残留孤儿群体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涉及文化冲突、文化适应以及再社会化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残留孤儿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揭示中日文化价值冲突中的心理层面和生活价值及行为方式 ,为文化兼容与共存提供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9.
向您推荐     
《社会》1989,(5)
现代生活有什么新的规律?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把握现代生活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活思考》正是社会学家们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该书集中了在“全国社会改革与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生活方式研究的精华,全书共二十八万字,第一编“理论的思考”汇集了社会学家对现代生活方式定义、范畴、结构及特征等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试从社会化的视角多维度剖析青少年的犯罪根源。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化机构自身的变异,社会化机构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时存在内容片面性、手段复杂性和不当性,以及社会化大环境的变迁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合乎生产力发展的流动。即它既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使用的集中化、大型化,也不仅仅是生产组织的一定形式。它要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使得无数分散的个别行为合成为有效的社会总体行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判识的确立,从客观角度乃至社会范围揭示了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意义,这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分析,重新审公有制(国有制)与社会化的关系,进而打破国育制=社会化这一传统理论定势。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崛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造过程.而最基础的改造则是互联网技术对社会交往方式的改造,形成了以非面对面接触为基本特征的虚拟社交.虚拟社交对于社会整合、社会构成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为我们理解网络社会和社会理论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本文将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社会整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胡杰 《求是学刊》2013,40(2):93-99
社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权利之间的聚合与表达。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组织的孕育和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文明提供了极大的助益。社会组织的起源应当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寻找,亦即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而引申出了人的结社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法律问题的正当性证明则应当从法律的基本范畴即权利和权力的层面去揭示。对社会组织的分析应当超越传统的社会学进路,将其置于权利保障、国家公权、沟通理性与善治主义的视角下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探讨道德因素在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是伦理学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稳定形式,它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价值目标,也涉及人们的行为、品德和思想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典型化的东西,它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于多样性的统一之中。为了阐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透过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方式的内容和演变。在我们社会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在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面前,原有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已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原  相似文献   

16.
身份称谓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认同地位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身份称谓的类型有姓名性称谓、亲属关系性称谓、职务性称谓、尊卑从属称谓和礼仪性称谓。身份称谓具有身份区分,形成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和执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具有宗法、权势、道德、礼仪等价值取向。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身份称谓大多由宗法称谓和权势称谓转化而成,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身份称谓是有关身份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体系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以最简单的社会化方式,向人们灌输关于社会政治构成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习得和接受现成的社会规范,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以相应的角色规范来指导言行。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于70年代初步入大生产、大消费的"大众化时代"后,在经济生活至上的社会主流意识下,民众的心态及行为方式发生了消极变化。在浓厚的从众心理和群体取向,以及经济利益至上生活享受第一的日本社会结构中,形成了最典型的价值观念导向和大众心态造势吹起的泡沫现象。京都学派佐和隆光针对泡沫经济起因所指出的"投机资本主义的跳梁",以及浅田彰剖析其背景时所下的"日本孩童资本主义"的定义,才触及了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十六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杰出著作。确定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应从不同方面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的时间空间结构的剖析尤其重要。因为对时间的理解体现着对时代的看法、人们的行为和意识、生活的协调、对待事物的态度。而谈到这部小说的时间范畴,我们又不能忘记它对空间的表现,因为这正是艺术作品的组织力量,时间本身在很多情况下通过空间来表现。  相似文献   

19.
民族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心理现象,属于社会潜意识的范畴。它是一定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积淀和社会压抑而造成的民族心理的总称。民族潜意识不仅制约着民族的精神生活,而且对民族行为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重视民族潜意识研究,有助于疏导民族心理,建设民族文化和调控民族行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将剩余劳动投入等级制社会结构再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系统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徘徊。资本力量使剩余劳动投入到物质生产体系中,不断增殖扩张而生成现代社会。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由此形成了作为资本增殖机器的社会经济结构,塑造了现代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产生了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性特质,并展示为都市生活、品牌崇拜等现代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充满悖论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应当对西方式现代性扬善抑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