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晓燕 《生存》2020,(13):0142-0143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多为经过教育学家精挑细选的佳作,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语言生动优美,极其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每一篇文章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底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小学生从课本上感受到诗意的美丽,受到诗意的熏陶,提升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王霞 《生存》2020,(11):0139-0139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学科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文字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遂的思想,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语文教学不仅离不开“美”,还离不开“诗意”。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诗意课堂,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也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呼唤起学生的萌发诗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他们是歌者,用甘洌的清泉奏响学生心中的纯真之歌;他们是舞者,用生活的灵动舞出语文的多姿多彩;他们是寻梦者,用生命的花香点缀平凡人生的无限诗意。这群诗意栖居的人组成了一个优秀的团体——青岛育才中学语文教研组!建校十年来,语文组获得青岛市先进教研组、青岛市先进班组、校学习型教研组的称号,并为学校赢得全国语文特色学校(A级)的殊荣。校十大名师,语文组占据三席;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多次举办省市级公开课、研究课、开放课;国家省市级课件制作比  相似文献   

4.
肉身化的思与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0,16(4):20-23
本文认为,长期受封建主义和理性主义压抑贬损的人类肉身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存在。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肉身化思维,把整个世界人化。于是,世界具有了人的形体结构,情感愿望,生命追求。这个人化的世界实际是人肉身的诗意创造物。而整个的诗意创造活动本身,一方面展示了人的自然活力,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诗意驾驭力。这是人的肉身生命的诗意再生产,也是人作为万物灵长的资格证明,更是人诗意生存的基本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8):175-178
在当代语文教育中,认知语言知识、文学欣赏品美和启迪文化智慧诸方面形成"层累",之间相互关联,又彼此互动,充分地体现语文教育的弹性层次,揭示学识与才能活动累积的性状,创构一种心灵引领、心灵行走的文化生命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6.
结构模式不仅属于技巧范畴,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红楼梦》的构思是由"空"、"色"和"情"形成的多维立体世界,绾合文献、文本、文化等多重结构模式,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书写。将秦可卿置于其中进行多维透视,回归文本,立足诗意,厘清曹雪芹围绕她设置的诸多阅读障碍,阐释她生命存在的复杂性、深刻性和诗意美。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转型,它所依靠的主要推动力是政治.政治既是改变现实的一种力量,也是引发作家诗意的一种想象.这表明在文学史上存在着文学与政治相关联的一体时期,它出现在政治转型与文学转型的同步期,建构了雏形状态的中国现代的文学政治学.  相似文献   

8.
他们是歌者,用甘洌的清泉奏响学生心中的纯真之歌;他们是舞者,用生活的灵动舞出语文的多姿多彩;他们是寻梦者,用生命的花香点缀平凡人生的无限诗意.  相似文献   

9.
论感伤     
感伤绝不仅是个人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而是主体对宇宙、对生命意义最生动的触摸和共振,是人类心灵的诗意之源.感伤也不仅仅指涉一种风格类型,或者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独立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诗人,是一个光源,他不只照亮自己,也照亮世中不同的物体。诗人,是一个生存的解读者,而诗人解读本文又构成一个谜,这个双重之谜的解答构成诗性的魅力、当思想的羽翼触及道体的辉光,当骚动的灵魂潜沉到生命的内海时,诗人就于当下体悟中感领到永恒和无限。走近《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诗意和隽永意蕴。解诗者漫步在中国现代诗歌之林,通过文学的力量揭示诗歌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在这种对诗人心灵和诗思的追光摄影中,我惊诧于中国现代诗人在无诗时代呼唤诗的惨烈和刚烈,更感佩他们在生命意…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但是,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远不是语文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所能囊括的。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文学样式五彩纷呈,各种文学流派百家争鸣。况且用语言文字记载的史实典故,用词句段篇书写的时事要闻。用文学语言表现的故事、童话、表达的道理、情感等数不胜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精神,传统知识,无一不包含在书的海洋之中,作为语文教材,仅十篇课文组是没有办法把整个民族博大的精神财富囊括无余的,更不要说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还要学习国外的知识和经验了。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文学的认识功能我们抱着一个既成的观念,以为文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反映的是同一对象,得到的是同一结论,区别只在于方法的差异。其实,方法与对象是互为限定的统一体。方法不同,对象殊异。文学认知的直接显现性广不确定性、隐喻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文学独具认知人的生命幽深世界的可能性。而且,它认知的不只是生命形态,而是生命的意义。它不是去复制一个静态的生命模型,一而是塑造有意味的生命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没有时间的完整性,却有意义上的丰富性;没有经验的证实,却有深厚的底蕴。它不仅是作者的有限叙述,还包括接受者在情感激发中的领悟;不仅是表层的是现,还是向着生命深处激荡起来的亲和力和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7,(11):151-154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有着诸多的阐释可能性。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上来讲,文学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在文学言语活动中,公共语言的个人化表达方式使不可言说的私人感觉得以呈现,营造了留存个体生命之私有性的精神领域与审美空间。在其间,无论是文学言语活动中的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还是人物主体都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完善,文学为人类提供了突破自身存在困境的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学是人学。  相似文献   

14.
丁丽燕 《浙江学刊》2005,(1):135-138
将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而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是林语堂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强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探求人的生命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指向的21世纪,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给当代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亮出了一种价值尺度,为重构生态平衡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马莉 《生存》2020,(7):0075-0076
高考对于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决定着他们一生的命运,是他们生命里程中最要的时间节点,高考中的语文属于重点考察科目,语文中的阅读又属于重点中的重点,阅读是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试题类型。阅读考察题型中,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属于常考的两种类别,本文基于新的高考理念下,重点论述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整合阅读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说: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家园,那么诗歌就是星空闪烁的北斗,牵引你走出黑暗奔向远方。其实,每个人都行走在充满诗意的花园里,只不过诗人会不自觉地聆听到花儿的物语、不自觉地嗅闻到大地的芳香、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温暖和雨滴滑落泥土的味道!因为今天物欲横流的时空隧道已经让我们的心门甬道堵塞,心魂早已失去了家园,我们成为了生命行走路上的失聪者。小诗《伞》的作者新人高月显然不是失聪者。我们说高月是新人,并不是说高月是诗歌创作路上的新人,而是诗人高月的作品代表了一种新气象、给我们带来一  相似文献   

17.
张修铨 《生存》2020,(14):0162-0163
教育本质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就是唤醒生命,促进生命和谐生长,培养完整的人。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熊芳芳老师结合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生命语文”教学理念。本文依托写作教学经典案例,分析“生命语文”教学理念内涵、课堂生成技巧与实践启迪,并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在更大的语境中审视其教育理念。希望可以从名师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只有从中国哲学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时空意识出发,以“道”──“气”──“象”入手,方可认识到中国画知白守黑的色彩观、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虚灵的时空观和诗意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文的产生和发展、语文的基本内容、语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三个方面的论述中得出,语文是一种活动的结论;又从语文活动的基本目的、语文形式区别于内容而相对独立、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三个方面的论述,进一步推出: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性活动。最后作者回答:语文是人类特有的言语交际活动,而且是一种工具性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性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