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勤动笔,树立写好习作的自信心,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农村习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题”。我们广大教师都在苦苦的寻求解决的策略,在很多的时候都是事倍而功半。而孩子们的生活的环境里却蕴藏着无尽的习作素材。如挖野菜、插秧、捉青蛙等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活生生的习作素材。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引导的真心,相信孩子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要求习作教学强调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爱上习作、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但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习作教学却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无法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对写作兴趣淡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对习作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地建议,从而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是一种基础和本真的生活,它具有个人性、基础性、经验性、自发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日常认识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决定着日常认识,日常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适应,日常认识具有大众性、平凡性、直观性、表层性和不自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育很早就开始涉及作文教学,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习作入门的开端,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缺乏,加上知识结构不健全,致使理解能力较弱,表达能力也差。写作让学生脱离书本,完全靠自己的发挥,这样小学生肯定会感觉难度大,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往往因为经验缺乏而怕教,教学双方的不良心理制约了双方互动,严重阻碍了小学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的技巧,才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许多小学生畏惧写作,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提出一些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注意的一些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主要阶段,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教师不能简简单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针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除了需要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需要创造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有途径去体验生活,扩大自身的视野,从而更多的去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让学生从创作的困难的困境当中走出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那些“作文难,刮肚又搜肠”、“作文难,作文难,作文魂欲断”已成了学生的口头禅。为什么学生对着作文,竟如此的苦恼。本来,作文应该是孩子们表达、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它应该如同讲故事一般,倍受学生喜欢。但是现在……是什么夺走了学生对作文的喜爱之情呢?是什么让学生把作文当成“拦路虎”呢?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主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确观察的目的,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深入生活,抓住特点,不但要观察其动态还要观察其静态,观察事物的态度要客观,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是我们三年级学生习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教改的深入发展,语文习作教学成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单元式的习作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了单元主题、学习目标、习作评价这几个要素,因此想要将习作单元教学模式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将单元导入、习作开展、习作总结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此来制定教学计划和习作目标。单元习作教学具体可划分为情境创设、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拓展运用、学习技能、评价反馈、反思提升这几个阶段,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习作课堂,逐步稳固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题中之意。作文教学即承载着这样的使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多地是关注作文的构思立意、结构布局、材料事例,而忽视对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较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作针对性讲评与训练。本文以学生“青春与时代”主题习作训练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语言表达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日常照料的角色介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老年人照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老年人日常照料的角色介入模型,其核心是三个规律:即(1)成本命题:一个角色介入老年人日常照料的成本越大,其介入照料的概率就越低;(2)邻近命题:与被照料者的地理和社会邻近度越高,照料角色介入的可能性就越高;(3)责任命题:对被照料者的责任感越高,照料者介入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三个命题所延伸出的六个假设,通过多元正态概率模型对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假设得到数据的支持。这一研究结果对厘清老年人照料的社会化和家庭照料之间的关系及其理性的公共政策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情景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教育为主,创造出和教育内容相辅相成的学习环境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知道,情景教学对学生而言有诸多益处,可使学习变得愉快而容易接受,学习起来轻松了,便可以让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情景教学中变得更容易。正因如此,教师们更应当学习运用各式各样的创造语文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继而得到一类新的教育系统,给小学的语文教育闯出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对小学语文情境习作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笔者水平有限,如有不对,还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设置了单独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话语系统图文并茂,易读性大大增强,训练目标明确,教学的可操作性强,能更好地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的改变更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对习作教学的要求,教学过程更加体系化、明确化、具体化。与以往不同,习作教学的地位开始被提高到跟阅读教学相等的高度,因此,教师在面临教材的新变化,必须要正视当前习作教学中的不足,改变教学模式,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17.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日后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此,阐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目标定位,分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究基于目标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设计策略,以期全面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论日常思维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内,日常思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普适性的非定型化的综合思维.日常思维充满着感觉,直觉、本能、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构成日常思维正常运行的潜在驱动力,也为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是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阅读积淀直接制约着其习作能力的提升,而习作素养又直接反映着学生的阅读现状。可以说,只有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的有效融合,方可释放出强大的内驱力与向心力,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起步阶段获得实质性提升与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寻求阅读教学与习作融合的科学措施,以驱动学生在阅读中开展习作训练,在习作中推动阅读提升。在阅读与习作的相互作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内涵,把握语文本真,以浓厚兴趣与饱满热情开启语文求知之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系”已成为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注重关系的建立 ,却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为此提出一个“日常权威”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讲“人情”与“面子”是因为他们能将其作为一种交往工具 ,以此来获得他们的日常权威。显然 ,日常权威具有一种嵌入式的特点 ,它表达了任何一个想拥有权威或资源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先需要将自己嵌入一种特定个人关系网络中 ,借此才可能拿到本来不属于他的权威。日常权威的运作使得角色与地位、规范与制度变得形同虚设 ,而唯有关系的连接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