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新举措,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理论,通过校企合作应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学”的多次循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的技术过得硬,拿得出手,真正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与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大学更加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之后就可以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因此在Excel 计算机教学平台上,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始终贯穿了大量案例实践,所学即所用,着重人才的操作实际能力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宏大的理论系统,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继承赋予了哲学以社会历史属性,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开辟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科学,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益视角;马克思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人产生的深刻影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重组的今天,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依然能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处时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沟通现实与我们的感官与意识的中介。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下去,而社会要求人去根据我们的需要有目的地行动,因而社会使人仅仅接受对自己有用的印象,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其他的印象从而就变得暗淡或模糊。  相似文献   

6.
科教协同培养是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研价值创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贯彻“做中学”的教育新理念来实现知识增值;而知识增值却是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支撑现代知识经济的基础。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与管理模式为我们理解“做中学”教育思想与科教协同培养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因为它的直觉性、个体性,及其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依赖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要素,越来越重视实践经验、亲身体验的科教协同模式由此而拥有了一个知识管理的理解路径。在杜威的新经验观、原初经验概念的内涵中找到哲学解释,知识管理思想中有关隐性与显性的两种知识之间的 SECI 转换机制,及其对人的尊重、文化社会环境的建构,与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育观基于经验改造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或者说,隐性知识的特性及其管理思想印证了杜威的经验理论,从而为“做中学”提供了辩护,为科教协同培养的培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7):11-12
<正>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如今,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各种社会思潮纷涌;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我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该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相似文献   

9.
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中国的发展需要各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端正思想,改进方法,为国家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阐述了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从改变数学教学的观念、目标入手,通过构建适合数学教学的氛围,再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深入情境、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 ,其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并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这场变革给中学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分析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中学教育的新特点 ,关注并解决相关的新问题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对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前教育应重点围绕一体化人才培养展开,凸显一体化办学与多维度育人优势。该文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具体实施措施,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学生所学即所用,解决学生高职学习与学前教育从业衔接不畅的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导致了资源的枯竭,这些已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重视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世人迫切关注的主题。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在国民中普及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中学历史学科蕴含着大量有关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历史学科利用学科的优势,研究过去、指导今天、反思历史、展望未来,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应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新探讨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的特点并予以科学的评价,是很有意义的。这对于正确的总结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五四”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发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在党的十三大的理论和路线指引下.搞好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素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更没有无用之人,人人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材。四化建设不能指望靠几位伯乐去发现几匹千里马,人人都应该为四化出力。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应当建立人的素质档案。要让每一个社会岗位找到最合适的人,让每一个人找到最合适的岗位。要为人的科学的鉴别、培养,管理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必须开展对于人的素质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建立人类素质学及其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关于"树立大历史观,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论断, 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发挥以史鉴今的作用提供了指引.所谓大历史观, 就是从历史的长时段——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段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而不是单一视角中、从世界文明进步和制度竞争的宽视野中, 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定历史阶段, 既要弄清史实, 又要彰显历史的整全性与启迪后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塔娜 《生存》2020,(8):0194-0194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在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6):8-16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分析,当启蒙批判信仰的时候,启蒙和信仰在意识上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启蒙批判信仰实际上是启蒙的自我批判,但是启蒙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启蒙误识了自己。而启蒙对于信仰的批判导致了精神失落。它把有用性作为基本概念,在有用的世界中,手段被排除在目的之外,有用性全凭主观意志来确立。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自由被确立起来了。而个人的意志自由是与一切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立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组织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恐怖。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充实了的人是不会考虑真理的,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有用性。这种只关注有用性的人也是乐于成为工具的人。这种人就是极权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肖峰 《创新》2019,13(3)
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人的工作从而使人沦为"无用阶级"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具体考察这一进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阶段:一是人工智能对部分人工作的取代,二是对人类全部工作的取代。后者其实是人和智能机器的新分工,人所从事的消费娱乐性活动成为人类的新型工作,人的有用性也从这些新型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生成,从而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工作"和"有用性"。而前者则是更为复杂和棘手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安排、价值观转型、设计和开发新的"软工作"等社会调节手段来加以解决,而且还可以上升到社会制度的分析,即通过克服资本主义式的应用来社会的建构人工智能的光明前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人造物和社会建构的产物,在合理的社会使用中可以避免"无用阶级"的形成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其本体论基础在于人类作为技术的主体可以主导一种基于人类中心论的人-机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震后孤儿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康和有用的人是地震灾后“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重点。震后孤儿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所处的社会心理支持环境如何、社会工作又有何作为?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震后孤儿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康和有用的人是地震灾后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重点。震后孤儿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所处的社会心理支持环境如何、社会工作又有何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