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文进 《齐鲁学刊》2006,1(3):51-56
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德政策中开始出现遏制德国的倾向。与此同时,它也没有放弃绥靖德国的立场。绥靖与遏制并存的美国对德政策在罗斯福1939年4月和8月向希特勒发出的两次“和平呼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美国推行的这一政策没有能够制止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后期美国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美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迅速发展,使农民从以往的宅地小农分化为利益不同的各个阶层;另一方面,由于垄断资本的控制以及联邦政府执行牺牲农场主利益的政策,这个原来在经济上独立的阶级呈现出社会地位整体下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工在建设横贯北美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是铁路建成后美国掀起了排华浪潮.大量排华漫画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现在成了近代史上美国排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工在建设横贯北关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是铁路建成后美国掀起了排华浪潮.大量排华漫画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现在成了近代史上美国排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后期,由于美国华侨强烈的地域意识和宗派排他性,也因美国排华时期华侨营生的资源有限,三邑与四邑华侨间利益纠纷不断,冲突不已。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双方冲突以四邑华侨抵制三邑华商贸易为开端,继而三邑侨领冯正初蓄意打压四邑华侨经济,并引发命案,致使冲突不断扩大,继而招致双方大规模仇杀。尽管中国驻美使领馆官员、侨团及侨领试图协调和解决这些冲突,但因中国政府驻外官员权威有限,对海外侨社鞭长莫及,而美国政府又漠视华侨利益,致使两国政府对唐人街社区监管不力,而作为华侨社会中枢的中华会馆此时也危机重重,无力调解双方矛盾,结果两者冲突前后延绵十数年,严重影响了华侨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东西方缓和与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为了扭转美国在对外贸易、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的颓势,制约日本的经济扩张及其对美国的经济挑战,美国开始对对日政策做全面调整.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冷战时期存在的美日贸易、金融、科技、安全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  相似文献   

7.
市场革命概念的提出;19世纪上半叶美国市场革命的背景:<禁运法案>的实施和1812年战争,农业发展,交通革命;市场革命的主要表现;市场革命社会影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赵娟 《理论界》2007,(11):226-227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对其后的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透过张伯伦对当时几个主要大国的情感解读绥靖政策的由来,用新的视角为史学研究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施的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日本国内劳动组合的重建。战前日本劳动组合与政党相结合的特点在重建过程中得以沿袭,因此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而随着美苏冷战的深化和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战后改革所形成的日本国内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演变过程,即在国际冷战的外压下,日本的国内政治也经历了结构性分裂的国内冷战,从而带来了劳动组合分裂、重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日政策是美国亚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对日政策的NSC125/6、NSC5516/1和NSC6008/1文件.通过考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艾森豪威尔政府遇制打击中国的既定国策是其对日政策的根源和出发点,国际形势变化、日本实力的增长和自主性的增强是推动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政策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试论13世纪后期忽必烈对丽、日政策及其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对高丽、日本关系,一方面采取蒙古人传统的高压政策,另一方面也运用汉人儒家的天下秩序观来规范与上述二者的关系。日本却以维护它的国际地位,希望与元平起平坐;高丽则试图在二者之间扮演一种调节者的角色,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也与元联合,对日与元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刘彦伯 《学术探索》2014,(1):116-119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在铁路建设的推动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铁路建设引领农业用地不断向西部扩展,从而使农业发展在广度上不断取得进步。铁路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它将农业发展从水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了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使更多的廉价农业资源得到利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水平。此外,农民对铁路的不满情绪,则源自铁路改变了农产品市场的空间结构,使农民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从而使农场经营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3.
14.
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直指社会的一些邪恶和不平等现象,改革者还进行了理想社会的尝试,本文试图再现和评价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人道主义的主要内涵,人道主义改革运动和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人道主义改革运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19~20世纪美国儒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学术探索》2014,(1):111-115
近现代美国的儒学研究从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开始,经过20世纪上半期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到20世纪中后期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海外儒学研究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及其发展,对于儒学向现代转变和现代性的阐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其全球,特别是亚洲战略的需要,在日本没有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及其存在的基础,反而在经济、军事多方面实行扶植政策,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始终阴魂不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台湾的早期认识始于1784年,一个在台湾东部探险的匈牙利人带给了美国有关台湾岛的讯息。此后,美国大量出版了介绍台湾的书刊,宣传夺取台湾对美国的巨大利益及其侵略的合法性。适应这一需要,美国商人开始到台湾从事非法贸易,美国也开始了对台湾的资源勘探和军事与物产的调查工作,为侵略台湾作准备。19世纪50—60年代,有三个美国人提出了侵略台湾的主张和政策,这就是佩里的台湾太平洋基地论,哈里斯的购买台湾论和帕克的最后手段说。这些主张成为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国对台湾的日益垂涎,美国开始武装侵犯台湾,一手挑起了侵台的“罗佛号”事件,失败后,美国改变策略,支持日本割取了台湾,企图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中产阶级的兴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华锋 《文史哲》2001,2(5):120-126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不仅仅使美国社会两极分化 ,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而且使中产阶级力量急剧扩大。作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美国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出于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社会改革 ,寻求社会公正 ,以使美国社会和平而有序地向现代社会转型。美国中产阶级因此而成为社会的黏合剂 ,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安全阀”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历来为史家瞩目,本文力图从7个方面着手,对其高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以便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新英格兰农村存在外包制,某些产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被送往农村、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制造,棕榈叶制帽即是其一.盛行背景主要是因为农村家庭纺织业衰落,有了空余的劳动时间,贫穷农村家庭需要钱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包制的特征有:商人的作用和地位突出;制帽者大多很贫穷;制帽工资低廉且多由家中女儿完成;是一种男权制下的家庭经济活动.外包制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