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火炮击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远东均势结构,严重危及了美国的在华利益。但是,美国并未采取行动去制止侵略,而是实行了以绥靖日本为主的所谓“中立”政策。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美国就明白无误地表示了自己的“中立”立场。7月1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对和平与世界进步事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①这种把侵略与被侵略混为一谈、相提并论的提法,实则是为日本开脱罪责。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又发表一项关于国际政策基本…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3.
朱卫斌 《学术研究》2005,2(8):96-101
学界对塔夫特-桂太郎备忘录的已有探讨多集中于美日双边关系层面,绝少论及它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专门探究罗斯福本人于其中扮演的角色.事实上,备忘录完全代表了罗斯福的真实想法,反映了罗斯福的远东战略.为了保障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罗斯福不惜纵容日本侵略朝鲜,引导日本北进牵制俄国,从而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5.
南慧英 《北方论丛》2015,(5):104-109
1860年后,俄国远东地区出现大量亚洲移民,其中包括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日本人数量较少,主要进行捕鱼作业。中国人和朝鲜人则遍布俄国远东各个经济领域。虽然俄国政府对外来移民的政策几经调整,但在远东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人和朝鲜人在俄国各经济领域仍然得到广泛使用,中国人和朝鲜人不仅为俄国远东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远东地区经济发展,边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帮助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之加入,系因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所致。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之被侵略,同情多于援助,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其“中立法”对华殊多不利。直到1939年,才有实质而较大数额的援助。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置身于美国经济之重建,关心欧洲的国际政治,国务卿赫尔则对远东事务不熟悉。远东政策委诸远东司司长洪恩贝克,另有咨询的驻日大使格鲁及驻华大使詹森。有关抗战前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前述三位外交官员的英文著作不少,但中文著作却寥若晨星,本文初步勾勒此三人此期内对华的意见作为,并略述其分歧。  相似文献   

7.
日本从明治以来形成一条对外侵略的政策路线,这就是“大陆政策”,自19l0年吞并朝鲜以后,侵华一直是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深远影响,既推动日本武力侵华,形成远东战争策源地;也加速了日本国内政治的法西斯化,这两者互为因果,成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中期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系列序幕战之一。在英、法和它们所控制的国际联盟的姑息和纵容下,埃塞俄比亚成为“绥靖”的牺牲品。绥靖政策是英、法等既得利益国家在法西斯势力进攻面前所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行动。这条政策路线决非如通常所说的从1937年内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之后才开始,即使是作为“绥靖”典型意义的“祸水东引”也不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的。不过,张伯伦上台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条政策发展得更完整、更露骨、更无耻,“绥靖”的臭名也就和张伯伦的名字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但毕竟在三十年代前半期绥靖政策就已经产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是与以后有所区别的,不能笼统地一概称之为“祸水东引”。  相似文献   

9.
纳粹党在1933年执掌德国政权后,出于对外扩张备战的需要在远东政策上对中国和日本采取"中立政策",使中德贸易迎来了繁荣兴盛的"蜜月期"。但在3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备战日渐完成和对外侵略逐步开启,德国远东政策逐渐走上了"亲日弃华"的发展道路,这一变化对作为中德关系核心的两国贸易交往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德贸易在30年代后期走向衰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为挽救祖国和民族的危亡。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消息传到广州,进步学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为抗日战争在广东的开展揭开了序幕。“一二九”运动前,广州爱国青年蓬勃的革命活动,已经显示着革命的新的来潮。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吞并我国东北后,又找寻各种借口向我国华北发动进攻;蒋介石一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投降态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广东,陈济棠上台后,暗中勾结日本。日本关东军特务头子土肥原曾窜到广州活动,受到陈济棠等的盛情款待。由于陈济棠的包庇纵容,大批走私日货源源输入广东,并由此进入中国各地,广东成为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11.
程文进 《齐鲁学刊》2006,1(3):51-56
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德政策中开始出现遏制德国的倾向。与此同时,它也没有放弃绥靖德国的立场。绥靖与遏制并存的美国对德政策在罗斯福1939年4月和8月向希特勒发出的两次“和平呼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美国推行的这一政策没有能够制止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2.
英国与“一·二八”事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和角逐首先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展开,使远东问题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居突出位置,而中国问题则为其核心。英国“是唯一在远东拥有较大利益的欧洲国家。”然而,大战严重地削弱了英国,加速了其衰落的历史进程。这迫使英国政府将对外政策的基调从不断扩张转向维持现状,避战求和,维持既得利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英国远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维护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远东现状,维持和发展在此的利益和势力。在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英国在华推行的政策是针对日本的防御政策,以防日、限日和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人们注意评价了战前各国外交政策的得失,对“绥靖政策”进行了批判。但是,绥靖政策究竟渊源于什么国家,肇始于什么时间和初行于什么地方,学者中间通常的看法是,1933年希特勒纳粹集团上台,英法对德国开始绥靖的。然而,笔者认为,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在中国问题上,英国就对日本法西斯开始推行了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14.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疏于防范,与负责对日事务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侵略中国,并幻想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开始把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而是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后来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购船置械,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5.
雷大川 《北方论丛》2006,9(2):102-105
1931—1945年苏联以两面手法布设其远东战略:一方面苏联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苏联为保障自身安全、谋求对日妥协而不惜侵犯中国主权。这种绥靖与抵抗两手策略交替使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而无法北上进犯苏联。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与“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与“九·一八”事变王宇博“九·一八”事变因使30年代国际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时期开始的标志。作为在远东地区有着重大经济利益,并居于重要政治地位的英国,对此事件则是根据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和实力,制定和执行了一项消极的“不干涉主...  相似文献   

17.
苏联与绥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绥靖政策是现代国际关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是国际国内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对象,对于英法等国执行“姑息、纵容侵略者,对它退让、支持,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甚至本国人民的利益以求妥协的政策”,战后西方从史学界到政界一般并不讳言,我国史学工作者也花了大量笔墨来剖析这种政策,大都坚持认为只有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了绥靖政策,而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鼓励法西斯向东扩张.但笔者认为这里有一个极大的疏漏,即他们都没有明确地、全面地指出和分析苏联与绥靖政策的关系,虽然近几年也开始有学者对斯大林的外交实践提出过批评.笔者认为,大量的史实表明,苏联和英、法、美一样,对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同样也是个绥靖大国.下面我们纵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对待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态度和活动,并同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加以对比,便不难看出苏联并非一身清白,其外交行为的实质,即在安抚和支持法西斯的做法上,较之于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8.
王琴 《青海社会科学》2007,2(3):141-144,15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当今的统一战线理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抗战的不同时期,我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国际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把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国家作为争取和联合的对象;后由于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把它们视为与法西斯互相争夺的另一个“帝国主义集团”,而不把它们列为国际和平阵线;抗战后期再次提出了联合包括英美在内的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于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经1918年、1923年和1936年3次修订,成为其制定对外侵略政策和扩充军备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海军一直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强调要保持对美7成比例、“舰队决战”战略。日本制定及第一次修订《帝国国防方针》时,美国虽为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国,但只是后者扩充军备的参照国而已,至第二次修订时,美国成为日本海军战略的对象国。1936年日本海军“南进”战略施行时,美国已成为其必战国。可以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海军对美战略观的确立与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历史,引发了三次历史教科书风波。日本历史教书问题的实质是为侵略战争翻案。日本不承认侵略的原因在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埋下的祸根;战前“皇国史观”的根深蒂固;“新国家主义”和大国意识的膨胀以及右翼思想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