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静 《东岳论丛》2007,28(6):147-152
日治时期土地权的演变是一个逐步梳理、阐释、取舍、改造、最终与日本近代民法物权制度接轨的渐进过程。从客观上讲,它开启了台湾土地法制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国治"时期民法实施和土地改革的基础;但究其实质,其又不过是日本殖民者为了达到对台湾人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殖民同化的目的而推行"法律霸权主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冯佼敏 《兰州学刊》2009,(Z1):163-164
后藤新平作为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殖民理论家、维新政治家,是日本在开拓和治理殖民地的历史上起了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他所提出的用"生物学的原则"来治理殖民地的理论,使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加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和"文明同化"上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璧瑞 《东南学术》2004,(1):141-153
本文以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为分析对象,重点考察日据台湾社会的基本特质及殖民地政治、文化对被殖民者精神的压抑和渗透、对写作者身份的改变.一方面结合史实和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理清被殖民者身份改变的多重脉络;另一方面分析日据台湾文学和作家身份确认的复杂和困惑,同时探讨文学传承和文学身份问题在日据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思涵 《东南学术》2006,(2):115-127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领台51年,殖民者根本目的是把台湾建成对外侵略扩张的保障基地和资本输出地。期间,虽然台湾职业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实际上已沦为了服务日本军需与奴化人民的工具,丧失了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的自主性,发展模式存在单一、排他、应急的缺陷。殖民地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台湾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7.
战后,国民党政权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对曾是日本殖民地的台湾进行中国化重建,并重塑了台湾族群已经模糊的中国认同。而二二八事件之后,中国认同下的地方意识开始出现。在历经数次意识形态论争后,台湾的族群认同矛盾渐渐凸显,开始转向脚下的台湾。1980年代以后,在西方思潮和内部政治、经济变迁的影响下,族群认同呈现出模糊不清的迷惘状态,甚至建构出了具有本土性的台湾认同,造成了社会和族群的严重撕裂。台湾族群认同的转折经历了"中国化"、"乡土化"、"在地化"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台湾社会内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斗争以及省籍矛盾激化的情况。另一方面这种转折又受到西方思潮的严重影响,是"边陲——核心结构"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1895--1945)的台湾佛教,是由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和在家佛教斋教以及日本殖民者传入的日本佛教三大部分组成.日据初期,日本佛教随着日本殖民者的占据台湾,先后有六宗七派进入台湾,进行零散地"宗教殖民";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则因政权的转变而聚集了相当多的信众,初步形成了五大法脉;斋教因其通俗性而受大众欢迎,在这时得到了很大地发展.日据中期,日本佛教布教师虽大量来台,但并未改变台湾佛教信仰的本质信仰;台湾传统佛教在夹缝中得到空前发展,奠定了其在台湾佛教中的主体地位;斋教则因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厉打击,有所削弱.日据末期,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了"皇民化运动",以皇道为尊,台湾佛教无论是台湾传统佛教还是斋教抑或是日本佛教,都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相似文献   

9.
一部旧中国一百零九年的历史,是在强邻环伺下处于落后挨打地位的屈辱史,但除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迫使台湾同胞过了整整五十年殖民地亡国奴生活外,大陆本土真正过殖民地亡国奴生活的只有东北三千万同胞。因此,东北三千万同胞所过的殖民地亡国奴悲惨生活,是旧中国历史上活生生的近例,值得加以深入研究,以便传之后人,作为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作为"去中国化"的一环,台湾岛内"去孙中山化"声浪时起。然而从日据时代起,孙中山就在台湾民众中享有崇高声望,台湾同胞密切关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甚至投身其中。孙中山逝世后,《台湾民报》迅即发表社论加以悼念,此后每逢孙中山忌日,台湾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借以表达其祖国认同,即使屡遭殖民当局阻禁而不辍。《台湾民报》除了对此进行密集报道外,另一重点则是对孙中山的革命经历、人格品质、思想观念及其政治主张详加论述,其中特重"反帝"精神的彰扬,乃因它契合了台湾的殖民地处境及台湾社会文化运动的根本目标。总督府机关报《台湾日日新报》上则多是负面报道,可知当时"孙中山"话题成为被殖民者与殖民者对抗、角力的焦点之一。许多台湾同胞认识到台湾与祖国乃一"命运共同体",将摆脱殖民统治的希望寄托于祖国,并试图从孙中山那里学习和吸取反帝抗日的方法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流变与书写:日本文学对“朱买臣故事”的受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学术界》2015,(1):190-200,327,326
奈良、平安时期物语文学是"朱买臣故事"日本受容与改编的萌芽期,室町、江户时代是逐渐向画坛与文坛扩散的兴盛期,明治时代与二宫金次郎"负薪读书"故事的融合是其新生期。本文试以"朱买臣故事"为典型个案,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变异学研究为理论依据,厘清日本古代文学对"朱买臣故事"受容的历史镜像与流变脉络,析解该故事在日本历史存在和客观实在背景下师承与受容、改编与创新的异质化现象,探究文学质素跨疆域、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规则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前,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德川幕府为了维护和巩固其领主政权,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实行等级森严的制度,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成为一个落后的国家,并面临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 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不仅标志着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一件大事。在亚洲历史上,日本是唯一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摆脱了殖民地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迅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3.
王新明 《理论界》2013,(2):99-102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自殖民地时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府,不同的殖民者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开始自行管理地方政府。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继承和发展了殖民地时代的地方政府体系,在独立后不断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目标是建立起现代化的地方政府体系。本文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地方机构的演变和地方政府的改革做出述评,展示了该国大力推进地方政府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柳龙光就任日本的《华文大阪每日》杂志社记者期间,受杂志社委派,到中国的日本占领区进行考察,其后写就的考察报告《和平与祖国》作为一部人类学笔记,从民族生命内部观察中国人生存状况,生动地描绘了殖民者与占领区之间的动态关系。然而由于他的考察活动依赖于其作为殖民者雇员的身份,他的视野与权力主体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柳龙光自"满洲国"时期起,就在利用编辑和译介活动推动日本及其殖民地之间文化的流播,客观上促进了文学文化的交流,对于沦陷区读者的阅读品位与知识结构的形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他的东亚文化圈的建构又恰好与战时日本国策相一致,不自觉间他的编辑和译介活动同样与后者达成共谋关系。本文试图探讨柳龙光的殖民经验与他所带动的日本及其殖民地之间的文化流转与互动,深入剖析柳龙光复杂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5.
黄平 《东南学术》2004,(4):136-142
本文分析了日据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实行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及台湾地区的广大民众针对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同化而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分析了这种文化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人民所坚持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日本人入侵台湾南部的琅,发动"牡丹社之役"。清廷以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中日台湾事件专约》签订后沈葆桢又奉旨负责善后工作。沈葆桢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用西方的技术在安平、旗后等地建设了新式的炮台,筹建了军装局、火药局等,开启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成为台湾近代化的肇基者、播种者,被尊为"台湾近代化之父"。近些年台湾地区的分离主义者,以扭曲的"台独史观"书写历史,颂扬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间的近代化建设,淡化、贬低沈葆桢等在台湾开启的近代化建设与贡献。本文旨在"求真存真,正本清源",批驳"殖民统治有功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日本右翼一直是活跃在日本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更影响着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日本右翼的分期、流派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尝试性提出近代日本右翼的"三阶段"发展构想。即:近代日本右翼是经过了"观念右翼"的勃兴"、革新右翼"的发展、直至"法西斯右翼"的蜕变三个阶段,并在这一逻辑前提下认为将近代日本右翼视为法西斯右翼的观点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8.
潘佩珠是越南近代卓越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先驱。由于他在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时期生长,目睹法国殖民者蚕食越南以及越南民族优秀儿女前赴后继的反法英勇事迹,所以他热爱祖国,痛恨法国殖民者。炽烈的爱国心推动他走上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恢复越南的独立的革命道路,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伟大贡献。下面我们将描述潘佩珠反法的革命斗争历史,并通过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中越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探讨他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的主张及这些主张的发展、变化,最后评价他在越南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地位。未妥之处,请大家给予指正。一、潘佩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相似文献   

20.
素有“基础工业”之称的电力行业,并非孤立存在,自始至终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下,肇建于昆明的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成为中国近代电力发展与城市、社会、时代互动一座绕不开的丰碑。加强中国近代电力发展史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电力事业的历史脉络、发展规律,积极保护电力工业遗产,生发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