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何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用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能够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案:一是调整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公共消费的比重;二是调整公共投资中生产性资本支出与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例关系,适当提高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重;三是调整公共消费中政府自身消费与社会性消费的比例关系,加速提高政府社会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整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的行业投向和区域投向,向高新行业以及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2.
对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进行定性研究的比较多,定量的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国际公认开定量研究先河的学者当属P.Mauro,借助Mauro的研究成果,归纳出廉洁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回归方程,并制作了清廉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估算表,清廉度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使"人均GDP增长率"增加0.3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增加0.23个百分点,"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例"增加1.5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公共产品的效率等于总产出(GDP或人均GDP)除以标准公共产品效率系数的商。从1980至2005年,我国公共产品的效率与上一年相比持平和下降的总的年份占样本数的比例高达58%。对其的解释是:(1)如果财政支出的需求弹性小于其供给弹性,那么,当财政支出的用途由影响供给转变为影响需求时,公共产品的效率就会发生由提高转为下降的变化;(2)如果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职能对资本存量增加的影响程度较小,那么,当财政支出的直接生产职能转变为公共服务职能的时候,公共产品的效率就会下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平台是数字经济条件下双边市场的主要载体。低成本性、高开放度、高共享度和网络外部性等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平台发展按两阶段规律演进,这也是平台影响社会福利水平的根源。在高速发展阶段,平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社会福利提升效应,包括需求侧精准匹配供需、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受益人群、改善消费环境等,以及供给侧提升运转效率、增加劳动收入。在平稳成熟阶段,平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社会福利分配效应,既存在优势平台索取剩余和福利的可能倾向,也存在跨界平台、新兴平台的潜在竞争带来的抑制作用。在监管实践中,高速发展阶段应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发挥平台的社会福利提升效应;平稳成熟阶段则应遏制优势平台的过度索取行为,支持平台业务多元发展和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国际、国内贸易发展迅速。利用天津市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天津市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天津市的国际、国内贸易同人均产出呈正相关;人均产出主要受到人均资本、制度变化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国际、国内贸易是通过人均资本和制度变革两条途径影响人均产出的,国际、国内贸易比重同人均资本和制度变革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考察了1981~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动特征.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人均消费、人均投资和人均进出口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和经济快速增长,直接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受影响程度因11个省(直辖市)开放程度、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而有差异;开放程度较低的省,其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延续效应也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时间较短,消费和投资结构在各省(直辖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内在机制,采用中日两国数据对中央和地方层级政府结构的公共投资同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日本和中国虽然都采用分权式的公共支出政策,但是对于经济增长和投资促进方面所起到的机制不同的,尽管日本的资本形成同GDP增长率相关性不强,但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公共投资能够较好的促进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之不同,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在促进固定资本形成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公共投资的需求机制、供给机制、融资机制和’效率机制四个维度对中日两国进行了综合性的制度比较.认为日本的公共投资的经验在于其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其支出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而促进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结构转型压力,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转变,国内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关键。因此,探讨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因素对刺激我国消费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量模型对2000—2009年影响我国农村人均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认为,影响农村人均消费的主要因素为农村人均纯收入、政府对农村的人均转移支付、利率和货币供给。政府和农村居民都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人均消费。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扫盲运动"为考察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契机.研究在Solow模型中引入私人人力资本和公共人力资本,发现公共人力资本投资能显著提升均衡公共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提高均衡产出;以1982年识字率作为"扫盲运动"的代理变量构建地市级横截面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公共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市场表现两个渠道发挥对公共人力资本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相对贫困、欠发达、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借鉴经济学中的"消费外部性"理论,试图把舒适物系统、集体消费品与资本联系起来。为此,文章剖析了经济学何以未能把集体消费品当作是资本的原因。原因之一在于从私人产权观出发,消费所导致的正外部性流失到所有人之外了。为了解决消费的正外部性的"流失"问题,有必要用社会产权观替换私人产权观。从社会产权观的角度看,一个地方在集体消费上的投入,带来了经济增值和社会增益。这种集体消费(舒适物系统)上的财政支出,就不仅仅是一种福利支出,而且同时是一种投资活动。这些集体消费品(舒适物系统)也因此是一种资本。但它不是传统的生产型资本,而是一种消费型资本。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金融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调查农户的金融需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农户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农村人均收入较低、生产性支出相对较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为优越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以我国新农合全民覆盖为背景,利用完全外生性样本,实证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老人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老人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根据重新界定,大致在1%左右;新农合对降低农村老人灾难性医疗支出无显著影响,其发生率主要取决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及自身的健康状况。从对传导机制的分析来看,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农村老人的就医主动性,从而可能增加了农村老人的医疗服务支出,导致新农合政策对缓解农村老人大病医疗可负担性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78~2007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前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运用OLS方法对影响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成正比;前期消费支出过高会使当期消费支出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农民消费支出成正比,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只是增加农民消费支出金额,并不增加消费品数量。因此提高福建省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应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影响村镇人均住房面积均衡性因素的看法,应用洛伦茨曲线,探讨人均纯收入对村镇居住区人均住房面积均衡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洛伦茨系数进行验证及分析,结果认为目前人均纯收入对人均住房面积的总体差异影响不大,人均住房面积处于较绝对均衡状态,政府不必担心人均住房面积差异性的问题,同时作者指出在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异下,由于人均住房面积较绝对均衡,投入单位住房面积的建造成本差异较大,这造成村镇住房面貌、质量差异悬殊,因此这较均衡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住宅的建设,政府在村镇居住区规划时应该扩大人均住房面积差异,不求人均住房面积均衡,力求注重村镇景观和提高住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01-2010年天津市城镇住宅需求量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城镇居民住宅的有效需求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根据天津市的历史资料以及现状 ,结合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的变动 ,用回归分析法 ,建立数学模型 ,对 2 0 0 1~ 2 0 10年天津市城镇住宅市场进行了预测与分析 ,并通过恩格尔系数 ,对天津市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例进行了预测 ,从而对住宅市场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地区人均GDP的马尔可夫预测及变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将中国各地区的人均GDP情况划分为5种状态,然后使用Markov方法建立一个预测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在10年后和20年后发展状况的分析模型,利用此模型对中国各地区人均GDP的演化和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它对研究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保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实施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用泰尔指数分析省区人均GDP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泰尔指数对中国近20年的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省区间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从1985年至1990年之间,省区间的差异在缩小,而1990年以后,这个差异却在拉大。省区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而三大区域之间,东部省份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综合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轨迹是斯密定理和杨格定理交替作用的过程,不断地重复着"分工深化—市场扩展—分工深化"的循环。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交易效率上升时,则人们会选择高一些分工水平,通过众多不同农户之间的分工,使得利用专业化经济和利用迂回生产的效果能够兼顾,从而提高农民和农村地区的交易效率。对我国农村地区1979-1999年的实证分析也说明了农民人均收入与商品化程度及分工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国家提出到。十一世纪50年代,使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三步战略规划,利用“直线外推法”求出中、日、美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等时所用的时间;三国每年增加产值相等时所用的时间;三国人均产值相等时所用的时间;并结合发展趋势图来分析这一国策的科学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