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技风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科技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产生大量不确定性及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风险。科技风险是由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它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力量,其所涉及的范围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科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高危害性,难以察觉等特点。科学技术的内在风险负荷以及外在的社会建构是科技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论由科学技术的内在因素还是外在社会条件导致的科技风险,都离不开人类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要减少或降低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需要人类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项科技活动的最终结果存在着与科技的目标之一——善相反的可能性,这就是科技风险.可以说,科技风险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且随着人的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所涉及的领域的不断拓展,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科技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大.人们要考虑的,就是怎样尽可能地减少科技的风险,使每一项人类的科技活动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乃自然之骄子。人类从来就和自然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在物质活动领域抑或精神活动领域都是如此。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又从来不滞留子既有而总是指向将来,包蕴着日新月异的内涵。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界生生不息,更由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变动不居。普列汉诺夫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对我们的影响是随着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是由我们的(即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人从自然界获得各种不同的印象,因为它是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自然界提供条件,自然界成为人类童年时期离不开的"拐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和自然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向自然界要红利,必然会被自然界所报复,也必然会带来发展的困境。为此,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对自然与社会文化价值的透视,在对“雅致中华”——21世纪生活文化设计国际大赛作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虽然造就了物质的辉煌,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设计观也使人类作茧自缚,使人在自然界中逐渐退化,失去了其为人的本真。现代设计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其手段、行为、方法与设计目的的关系等都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政治资源的流失主要是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差、滥用行政权力、行政行为不当、能力欠缺等造成的。要保护好这些资源,就要加强利益整合,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素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府能力;加强制度创新及行政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绿色的生态文明是人类走过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后,不断加深对世界和自然本质的认识,不断调整文化走向,转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转变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新的、最先进的人类文明形式.经过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过程,发达国家饱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的困扰,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探索,认识到人类社会能否稳定持久发展,取决于人类如何小心谨慎地面对社会发展给自然造成的改变和影响,研究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谋求符合生态规律、为生物圈所包容的社会发展,应是生态文明观的根本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向自然学习,遵循自然生态的伦理原则和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3.
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适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生命有机体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开放系统也是一个适应系统。对外部自然界的开放性适应是生命有机体的生存方式。自然存在的生命有机体对外部自然界的适应是以自然工艺为基础的自然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生命有机体对外部自然界的适应虽然包括自然适应的层次,但它本质上是一种以人工技艺为基础、通过自由自觉自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具有文化性质的双向适应。这种实践领域的双向适应是人类文化世界的基础,但人的反理性、反"仁道"的行为,对技术发明创造的反理性、反"仁道"的应用,也会破坏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会产生反文化的效应,造成适应危机。  相似文献   

14.
论拉祜族基础制度文化的双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与自然的分离,使人类的活动成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这种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点在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实现。“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  相似文献   

15.
风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和主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风险理论的发展是与风险社会现实的加剧分不开的,今天的科技进步正成为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源。现代技术风险的危害表现在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及人自身的压抑与统治等多方面。面对技术风险,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机制,更需要对技术发展进行科技政策的调控,这种调控包括科技政策的统筹、科技政策的调整、科技评审的政策导向及科技评价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控能促进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产力是标志人对自然生态系统作用的能力的范畴 ,不能概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内涵。要全面概括必然提出与社会生产力全面对应的新范畴。提出新范畴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 ,使用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这个范畴就是“自然生态力”。它是人自关系中标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作用能力的哲学范畴 ,是产生人类的能力、一切资源能源产出供给能力、各层面规律的制约能力、自我建构复制修复消解能力、自然破坏力和自然美化力等有机统一的系统。自然生态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人自关系的基本矛盾 ,其中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主导 ,前者直接和通过后者参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肯定自然生态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不否定生产力依次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而是使之更丰富、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在巨大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促进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新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然而,在对自然根本看法的自然观上,我们的一些教科书似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总让人感到观点陈旧。这些教科书从自然出发去说明自然,忽视了我们今天所而临的自然界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只注意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和发展,忽视了这种运动和发展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由于它脱离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导致在实践上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改造和利用自然,只顾一时一地的利益,忽视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全面性和长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区际行政行为研究,针对的是地方政府行为中与其他地区有互动关系,对其他地区具有影响作用的一部分行为,地方政府区际行政行为的合作与否,直接关系区域之间的和谐共荣。当前,扭曲的区际行政行为设立起无形的行政壁垒,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弹奏着区域发展的不和谐音符。分析地方政府博弈心理,认为地方政府区际行政行为创新是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有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文化范式”转型,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时代。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的伦理,转变为一种人与自然互补、和谐共生的伦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