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的分歧看法一直存在。早在我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次繁荣时期(从1923年唐钺《修辞格》的出版起到1937年张文治的《古文修辞例》的出版为止)就出现了分歧。王易在1926年出版的《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本身有内容形式二面:一根据想之念发展,二根据表情之利用。修辞学决非如寻常误解之空疏,观此可明。适应在此种种方式过程间之现象,即修辞学所研究者也。”这里,王易阐述了修辞现象的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修辞现象的过程性,具有相当的科学性,给后人以宝贵的启迪。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根据这种事实上的缺失及其他事实上的需要,所以材料配置定妥之后,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中国修辞学的天空,群星璀灿,色彩纷呈.吴士文教授就是“群星”中最令人瞩目者之一.短短十年中,吴教授奉献给我国修辞学界七部不同角度的著作,其中专著三种:《修辞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修辞格论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修辞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主编或联合主编著作四种:《现代汉语修辞学》(吉林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3.
修辞学发展至今,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做一次总结性的归纳与概括,使之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全面而系统地深入考察修辞和修辞学,我们会发现,人们,尤其是语言大师们竭尽其能,精心运用语言的全部过程,其实只是如何将语言运用中的“三个点”完美地协调到“一条线”上,使之成为有机的一个艺术整体的过程。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修辞学家们为之潜心研究的实质,也不过上述三个点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点就是笔者在蒙古语修辞学研究中经常提及的:内容,表达,效果。 “内容”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信息:“表达”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形式:“效果”指的是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交际信息反馈或言语目的实现形式。于是我们又可以分别换称三个点为“表达内容”、“表达形式”、“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明白清楚,进一步的要求是生动形象,这就关系到了修辞.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善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这就是修辞了,而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这种规律的科学,就成为修辞学.但是,一般修辞学多以书面语言为依据.比如,学者们提出,修辞活动大量存在于文章的修改活动中,存在于文章的酝酿形成过程中.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修辞学发凡》的作者陈望道先生则说:“修辞学是介乎语言学和文字学之间的一门学科.”都没有对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深入研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修辞学,是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建立的、以语言本位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汉语修辞学创立于30年代,60年代呈现了第一次繁荣,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成为我国现代修辞学史的两座里程碑。八十年代以来,人文学科领域“文化热”的兴起,西方当代语言理论的引进,当代各种学术思潮的“西学东渐”及交汇推动,使修辞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学科的性质和意义,对修辞学的对象、范围、修辞的本质特征等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从人文学科的多维观照中探寻泛科学的诠释,从而建构新的修…  相似文献   

6.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理论是语言现象的总结,因之汉语史的研究应是两线并进:既有语言理论史又有语言现象史。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史的问世,已产生了词汇史、文字史、语法史、音韵史,独独修辞学领域的历史研究尚是单线发展:自汉语的第一部修辞学史──香港中文大学郑子瑜先生所著《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以来,先后有宗廷虎、李金苓、周振甫、袁晖等著有修辞学史问世①,但研究修辞现象历史演变的汉语修辞史尚是一片空白。故此,郑子瑜先生早在1990年就在《修辞学习》上向大陆学者呼吁:“希望有人研究汉语修辞史,以填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7.
宗延虎 《殷都学刊》2006,(2):111-112
秋娥先生与我通信多年,直到2003年在中国修辞学会金华年会上才初次见面。她提交的论文《楼昉评点中的得体修辞思想》和《谢枋得评点修辞研究》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在分组讨论时,我与她皆分在“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组。我联想起她过去对我讲过,她一直在探讨评点修辞,于是在分  相似文献   

8.
孔子虽然不知修辞学为何物,但在他那里修辞的观念却已萌芽,而且在其语言实践中也有运用,例如,他说“虽百世,可知也”,就是运用了夸张修辞格。夫子虽主张“辞达而已矣”,然其言辞文彩斐然,简洁生动。这是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一) 孔子主张和坚持“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下只注篇名)的原则,不仅满足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而且甚至于说“予欲无言。”(《阳货》)连话也不想说了。他再三地教弟子“慎于言”(《学而》),“慎言”(《为政》),说话要谨慎小心。对于有点“改革”、“开拓”精神的宰我,尤其是直爽好言的子路等,则时有规劝和批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修辞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大凡讲究语言运用的人都很注重修辞。威·李卜克内西称马克思为“严格的修辞家”;鲁迅致李桦的信中指出:“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这都是搞修辞的人所熟悉的名言。可研究修辞的修辞学,其景况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传统修辞学以语言形式调整和表达效果分析为研究内容,修辞处于辅助地位;转向后的新修辞学以言语行为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修辞取得本体地位。同时,倡导新修辞观的学者对言语行为研究的具体内容意见不一,或关注言语行为本身,或致力于言语行为与语用结构分析。目前,两种修辞观仍难以沟通。作为传统修辞学的方法论范畴“零度”,在新的修辞学中仍有价值,以之为纽带,两种修辞观可以形成一个贯通的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我国英语修辞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已出版的修辞专著来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专门讨论修辞格的,如徐鹏《英语辞格》(1996),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2000)等;一类是专门探讨修辞比较的,如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1993), 李国南《英语修辞格对比研究》(1999)等;  相似文献   

12.
和红军 《学术探索》2002,(2):110-114
骆小所先生是我国当代较有影响的修辞学家之一。他在修辞学史上最早提出了表层修辞、深层修辞理论 ;率先跨出了系统研究艺术语言的第一步 ,创立了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艺术语言学 ;建构了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还初步建立了汉语语言美学的整体框架系统。他不拘泥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格局 ,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风格。本文对其主要学术贡献和研究风格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 “修辞”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从此,历代学者对它作了种种解说,形成复杂的阐发系统。就此作一番梳理工作,对于认识“修辞”一词的源流及其所反映的修辞观念,对于推进现代修辞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中国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50~1994年的当代中国修辞学所作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在1950~1964年期间,中国修辞学侧重于实用性研究并使修辞学空前普及。80年代初,在当代国外语言学的影响下,修辞学侧重于理论研究,这是中国修辞学的辉煌时期。80年代末,由于忽视实用性的研究而热衷于远离修辞学中心的“空城”的研究,中国修辞学出现衰落。进入90年代,由于注重了修辞特征和风格的研究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修辞学得以稳健地发展。21世纪的中国修辞学,必须克服“空城”的研究、空谈理论以及描述分析的片面性,必须侧重于应用。谈论当代语言学理论,应作为修辞学本身基础的理论指导,中国修辞学要研究诸如在写作、演讲、阅读以及在口语、文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中出现的所有修辞现象。中国修辞学将会稳健地发展并将实现新的飞越  相似文献   

15.
10月22日至27日,中国修辞学会和四川省语言学会、四川省民族语言学会在成都联合召开了“修辞学理论”研讨会,全国各地的语言、修辞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东瀛的日本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就修辞学的普遍原则,修辞学的文化视角、内涵以及修辞学中的语体、语境、修辞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法修辞能否结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①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  相似文献   

17.
彭建玲 《学术探索》2014,(12):118-123
《黄帝内经》虽是一部中医著作,然书中所阐述的医理、医术让读者觉得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探究其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可以看到,此书之所以成为传世佳作,除医学特色外,语言表达之艺术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从修辞角度分析:大量的对偶修辞格的应用使句子具有整齐而变化之美,强化了语言的感染力;排比辞格的应用音韵和谐,整齐流畅,对偶与排比辞格的应用构成了行文“整齐的美”;而拟人手法的高超应用更可谓传神之笔,创造了一种气韵生动的“文面之美”,使读者惊叹作者造语的艺术,此二者构成《黄帝内经》语言的“形式美”。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则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层次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同义手段和同义修辞学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问题对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意义”可分为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同义手段也相应地分为语言的和言语的。“同义手段”的有无关涉到修辞和修辞学能否存在;利用“转换”这一方法可探寻到“形”和“义”的关系,从而也可探询到部分同义手段的成因。同义手段理论体系是建立同义修辞学的纲领,但是从同义理论到同义修辞学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19.
英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的“移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本文通过分析”移就”的修辞功能,提出移就修辞格的汉译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信息传递的原则、美学欣赏的原则和文化重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西修辞接受研究的传统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接受研究是指在修辞学领域开展的对于言语接受现象的研究,包括对接受者、接受活动和接受效果的研究。修辞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研究言语表达的学问,然而事实上,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修辞学史上,都有接受研究的传统,而且有过较为深入的论述。一、西方修辞学中的接受研究西方修辞学诞生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是其奠基人和早期代表.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都反对当时智者派修辞学家传授的诡辩术,教人不顾原则地投听众所好,但他们都强调对接受者的专门研究。柏拉图集中讨论修辞的《斐德若篇》多次强调要重视对听读者“心灵”的分析:文章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