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芮良夫毖》开篇四十字系先秦"诗序"遗存,其诗学性质与《毛诗》"小序"相当,可以称为《芮良夫毖·小序》。序文的主要部分采撷或化用诗篇文句组织而成,其中对于诗篇的说解,不仅仅深入诗篇文本,而且对于诗篇的创作背景也有交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篇。这种书写特征在《毛诗序》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考较《芮良夫毖·小序》与《毛诗》"小序"的书写体例,讨论早期"诗序"的若干特点,对于先秦时期《诗》学传承的勾勒,乃至进一步探讨《毛诗序》的形成过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施海淑 《学术探索》2012,(12):120-122
《雌木兰替父从军》是徐渭本于《木兰诗》而演绎出来的一部新的作品,我们由文本本身开始并进而深入到社会历史语境对《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文本中的新内容进行分析:《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文本本身充满了矛盾,正如徐渭在实际的经历中所遇到的困境,不管是在文本中,还是在生活中,这些矛盾都是徐渭所不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宫云湘 《理论界》2006,(11):177-178
《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极其重要的一部歌剧,结束唱段《爱之死》是整部歌剧中的点睛之笔。这部作品与歌剧中的《前奏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与思想脉路。在《爱之死》中,整部歌剧体现的世界观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所以说,《爱之死》唱段在音乐表演上的准确诠释对于整个歌剧作品的把握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本文从歌剧中的音乐语言出发,从音乐表演内容入手,对《爱之死》唱段进行音乐与角色情感上的分析,力求达到完整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4.
古今《楚辞》研究论集,皆称屈原《九歌》中的《国殇》,热烈歌颂的是楚国将士们在卫国战争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捐躯报国的战斗精神,"独步千古,义薄云天",为我国文学史上"惊心动魄"的"绝唱".其实,《国殇》根本不是什么爱国主义诗篇,歌颂的也根本不是楚国将士;而是记录了沅湘民族一种古老的"殇"葬习俗,礼赞的是被楚国将士杀戮的仇敌之国——吴国和秦国的将士.全诗为这种"殇"葬跳巫的巫词,用现今称谓,即"悼词",且只是全篇"悼词"的节录.  相似文献   

5.
孟远 《河北学刊》2005,25(2):132-139
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它的评价史。六十年来,伴随着歌剧"经典化"、"解经典"的过程, 其评价模式发生了种种变迁。20世纪40-80年代,关于《白毛女》的评价由最初的"争鸣"到漫长的"复述",通过对意识 形态话语的"复述",不断丰富和补充了权力话语,构建出"革命经典",以服务于民族国家的需要。90年代以来,评价者 意识到"复述"模式的遮蔽性,转而开始重读、拆解经典,开掘出历史复杂性的一面。人们不再停留于歌剧《白毛女》"是什 么"的回答上,开始追问它"怎样如此"、"为什么如此"。因此,出现了"反思"、"解剖"、"寓言"、"从'文本'进入'历史'" 等不同的评价模式。提问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可见性内容。"复述"模式讲述这是个什么样的革命故事;"反思"模 式旨在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效机制;"解剖"模式看到了歌剧中多种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状态;"寓言"模式将《白毛 女》放在现代性的发展逻辑中,回答为什么20世纪40年代会选择"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从'文本'进入'历史'"的研究 路径着力于探究"文本"如何生产了"历史"和"意识形态"。这些评价模式是由于每个时代的问题意识、知识型、理论工 具和研究路径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殷琴 《学术探索》2012,(9):166-168
一部歌剧能够流芳百世,不仅是因为旋律优美、故事动人,更是因为饱含其中的不被时间和生命所磨灭的人文精神。对善恶美丑的追求与批判,使歌剧在主题、表达方式、表现技法上不断的自我完善,以期待与观众达到共鸣。本文通过对西方歌剧作品的起点《奥菲欧》与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的分析,探求人文精神在中西方歌剧发展变化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清华简《芮夫良毖》系芮良夫进献天子的规谏之作。其所立论,源于该篇《小序》"厥辟"一语之训释。如果深入研究《诗》《书》中的相关内容,则《芮良夫毖·小序》中的"厥辟"应当指诸侯,而非目前学界多数论者所言之周天子。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关内容的综合研究,可知芮良夫的政治身份为周天子一人之下的执政卿士,《芮良夫毖》为芮良夫诰教诸侯及御事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对《左传》中的士人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作为历史形象的他们 ,同时又是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塑造这些鲜明艺术形象的艺术技巧主要有 :尚奇、对比、细节等。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经典革命题材电影中,借用传统文化言说革命现代话语的现象极为突出,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是其中的典型文本。影片根据陆柱国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第四章改编,以倒叙手法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女儿高山女扮男装战场杀敌的故事。影片在借用"木兰从军"叙事母题的基础上,全面征用与改造了传统女侠叙事,在"十七年"政治图景中构建起个人对阶级归属和对政党服从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陈瑾 《船山学刊》2006,(4):142-144
本文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析李贺诗《梦天》马中平唐代诗人李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灿烂夺目的光辉诗篇。他常常是一个人骑着毛驴带上书童到田野、村庄去搜集现实生活的素材,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在灯下再将诗的素材整理成章,李贺诗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善于用形象思维勾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歌曲《风萧瑟》选自作曲家施光南先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民族歌剧《伤逝》。它是歌剧中女主角子君所唱的咏叹调,歌曲感情强烈,富有戏剧性,表现了主人公迷茫,痛苦,挣扎的心情。剧本体现了原著抒情诗式的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20年代青年形象,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本文就咏叹调《风萧瑟》的剧情背景和曲式作了简要分析,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3.
刘茜 《学术月刊》2012,(12):90-98
《毛诗序》的《大序》与《小序》是一个完整的阐释系统,其中《大序》是对《小序》内容的概括,《小序》是对《大序》思想的展开,二者的阐释宗旨则是《诗》的政教寓意。由于诗歌创作动因与《毛诗序》阐释宗旨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关系,《国风》与《小雅》之序多与诗本义不合,而《大雅》与《颂》之序则多与诗本义相符。《毛诗序》对汉唐《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传》、《郑笺》与《正义》均是在继承其解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望文生义、重重比附的解诗方式与"兴"法的引入而建立了"以序说诗"的阐释体系。这一阐释体系对后世《诗经》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桎梏,其流弊影响至今。就探索《诗经》阐释新途径而言,对《国风》与《小雅》的绝大多数诗篇,应摆脱"以序说诗"的阐释模式,从抒情主体的立场来解诗本义;而对《大雅》与《颂》的绝大多数诗篇,则应以序义为据来求诗本义。  相似文献   

14.
华静 《兰州学刊》2010,(1):217-220
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一种文化中的人在理解另一种文化时会产生一定的误读。动画影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这些误读的成分却恰恰是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传播的表现。而《功夫熊猫》中好莱坞梦工场向中国人展现了关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了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文章就影片中各自展现的中国文化表象及美国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花木兰》影片对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传达比较忠实,而对深层文化传递中带有着明显的美国文化的痕迹。其误读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了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同一话题的全球化阅读。  相似文献   

15.
马山雪 《理论界》2006,(12):200-201
莫扎特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中歌剧在他的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晚期(维也纳时期)的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更是他的颠峰之作。对这三部歌剧宣叙调的歌剧思维和演唱风格、演唱技术进行探索,是本文的写作宗旨。  相似文献   

16.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而周礼在文化上对华夏民族具有维系作用及象征意义。礼、乐、诗三者关系十分密切。《诗经》中的部分诗篇是应礼的需要而制作的 ,并成为礼的组成部分 ;另一部分诗篇是在礼的规范下而创作 ,并在其规范下应用的。诗的形成即礼的成熟。随着周礼的崩溃 ,《诗》的发展也就终止  相似文献   

17.
威仪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它伴随着人的尊严而产生。高尚感是人们永恒追求,它在先秦文学典籍中有充分的表现,其主要文本载体是《诗经》。在风雅颂三者中均有表现高尚感的作品,不过这类作品最集中的表现还在《颂》诗中。《颂》诗的主要风格是高尚,它通过威仪观念表现出来。《小雅》言及"威仪"的诗篇,主要呈现出整齐的章法。《大雅》言及威仪的诗篇,主要呈现出错综的章法。《颂》诗最主要的章法特点是不分章,而做诗人的主观际性是《颂》章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徐渭《四声猿》之《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有一共同的"换装-脱装"结构模式。通过换装,剧情进入虚拟世界,脱装后回归现实世界。脱装时,悲声随之而起。《玉禅师》则写玉通和尚受迫害与反抗的故事。《四声猿》是一部悲喜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即喜、喜即悲的独特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9.
陈虎 《晋阳学刊》2002,(3):76-78
《诗经》对司马迁撰述《史记》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他在追述商周的历史时,大都是以《诗经》中的相关诗篇为基础,以其他的文献材料相补充,加以改编、综合、归纳而成。于是《诗经》中所表露出来的一些历史意识,对司马迁的《史记》就必然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诗经》中的一些是非标准也就成了他理解和解释历史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魂丽而壮美:论民族歌剧《壮锦》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 《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18-121
对一个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认识,人们普遍习惯于持一种异域性的文化想象,也因此,一个民族最具个性化的原生态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往往也容易被遮蔽。壮族歌剧《壮锦》以其“瑰丽而壮美”的审美理想,对壮民族的情感世界、精神气质以及审美特征和审美诉求作了独特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诠释了壮民族审美文化中一些曾经被遮蔽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