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施海淑 《学术探索》2012,(12):120-122
《雌木兰替父从军》是徐渭本于《木兰诗》而演绎出来的一部新的作品,我们由文本本身开始并进而深入到社会历史语境对《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文本中的新内容进行分析:《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文本本身充满了矛盾,正如徐渭在实际的经历中所遇到的困境,不管是在文本中,还是在生活中,这些矛盾都是徐渭所不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期间,会战工委在冬季政治整训中,在党员、干部、职工中间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会战政治部布置战区文工团排练演出歌剧《白毛女》的任务,就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可以说,歌剧《白毛女》以及其他一些歌舞说唱节目的巡回演出,极大地鼓舞了会战干部职工的斗志,使他们树立了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艰苦奋斗一辈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歌剧《白毛女》与舞剧《白毛女》之间的文学审美差异被人们略视。比较两个文本,作品的中心主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都有明显不同。改编后的舞剧其审美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异,文本成为政治概念的演绎,人物成为政治理念的象征性符号,鲜活的“人”从作品中隐匿、消失了。舞剧对歌剧的改编实质是强化政治化的过程,是对文艺规律的悖离、反动。  相似文献   

5.
白俊卿 《理论界》2012,(3):121-122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在音乐创作方面,立足于生活本身,通过演唱来还原客观现实生活的困境,用美妙的演唱为我们展现人性中邪恶、丑陋的一面。成功塑造了薇奥列塔这个被侮辱、被迫害妇女的悲惨形象,揭露了上层社会伪善、阴险的丑恶本质,让人们从各种丑恶的现实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冷酷和凶残。并希望观众通过音乐的启迪超越人的自身的有限性,重新找回人性中的仁爱、忠诚、善良等美好品德和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文光  陈燕 《学术探索》2014,(1):107-110
唐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唐王朝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还能够与海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新唐书》以超过以往正史的丰富内容以及庞大的文献体量,记载了所有唐朝直接统治、间接管理的民族,以及唐朝人目光所及的海外民族,以民族史志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发展画卷。  相似文献   

7.
王化平 《北方论丛》2020,(1):16-22,78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8.
9.
殷琴 《学术探索》2012,(9):166-168
一部歌剧能够流芳百世,不仅是因为旋律优美、故事动人,更是因为饱含其中的不被时间和生命所磨灭的人文精神。对善恶美丑的追求与批判,使歌剧在主题、表达方式、表现技法上不断的自我完善,以期待与观众达到共鸣。本文通过对西方歌剧作品的起点《奥菲欧》与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的分析,探求人文精神在中西方歌剧发展变化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瑾 《船山学刊》2006,(4):142-144
本文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战国士林探讨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记录这一统一 过程,形成与积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记》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史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通过记 述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历史,对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 实践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那种特有的刚健奋发、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李芳 《阴山学刊》2009,22(6):65-69
经典改编是不同时期的作家对经典进行的文化再生产活动,体现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诉求。解读《阴山木兰》,透视作家在创作中的文化诉求,无论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举措,还是突现民族特色的愿望,或者强化女性意识的写作,都指向当下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主流意识形态召唤下的《闯关东》,在影像叙事过程中实现家园想象和英雄演绎的表达,使民族精神的彰显成为可能。"主旋律"和"开年大戏"是主流话语对《闯关东》深层叙事逻辑的内在召唤,而表层的影像叙事则是描绘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多元话语色彩。主流话语在建构自我主体形象——民族精神过程中,不断与民间话语进行博弈、阐释,最终将其归化。剧中人物从传统家园背离到新家园重建,完成了整个民族集体的"家园想象"。《闯关东》传达的是一种民族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鼓舞着受众,使受众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歌剧《茶花女》是作曲家威尔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在该部作品中威尔第开始尝试打破套路型的歌剧模式,将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融合在一起。他试图摆脱音乐和剧本之间的等级制度,从而来支持这两个元素的公平融合,以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歌剧《茶花女》自问世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在于威尔第精妙地运用歌剧艺术各种元素,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设计呈现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并始终牢牢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带着观众沉浸在他构建的艺术世界中,使歌剧《茶花女》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6.
《满族文学史》四卷本的编辑出版,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和进步史观.这部著作民族特色突出,体现出民族意识和心理,突出了满族作家在满族文学史、清代文学史甚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秉承进步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对初步的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思想的大力颂扬,体现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进步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浙西《民族日报》自创办以来,一直担负着浙西抗战宣传急先锋的使命,推动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但同时,《民族日报》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他们在1940年至1941年间,对浙西《民族日报》进行了两次改组,原来报社内部的新闻工作者逐渐被替换,报纸的宣传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被改组的《民族日报》虽然遭遇了重重磨难,报社内部的进步力量有很大的损失,但依然没有放弃同顽固派作斗争。考察浙西《民族日报》的两次改组,有助于理解浙西抗战及国共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时代 ,作为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婚姻亦不例外。由于正史中有关民间民族间自由通婚的记述乏善可称 ,而唐律的规定又过于法律化 ,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对等 ,现存汇辑野史传记小说诸家的最大一部类书《太平广记》中的丰富文献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唐代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带来了大范围的通婚 ,从国家政策看 ,政府并不鼓励这种通婚 ,通过《太平广记》狐篇可知中土人士对胡汉通婚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