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人传奇中的劝惩不是简单的说教议论,而是对唐传奇过度追求感观娱乐享受的反正。它于劝惩之中对历史教训的重视及对题材价值意义的追求,充分表明宋人对小说社会功能的格外重视,由此带来传奇从主体到服务对象及审美情趣等一系列积极变化,这些变化规定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劝惩教化 ,劝惩教化几乎贯穿整个古代小说的始终。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向来低下 ,正是因为有了“劝惩教化”的保护色 ,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才逐渐有了“小说”的一席之地。历代学人都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劝惩教化”归之于儒 ,其实 ,“劝惩教化”并非儒教所专有。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有大量佛、道“劝惩教化”的例子。古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得以确立并逐渐得到提高 ,这不仅是儒教“劝惩教化”所发挥的作用 ,还充分体现了佛、道“劝惩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与李渔都是话本小说大家.一方面,李渔的创作明显受到冯梦龙的影响,有些话本从人物到情节都存在模仿冯梦龙作品的痕迹,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梦想塑造自寓性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李渔话本与冯梦龙话本的差异大于相似,冯梦龙是话本体制规范的建立者,而李渔则是体制规范的突破者.两人的话本创作于不同的朝代,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在婚恋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人话本的教化方式也大不相同,冯梦龙的话本是寓劝惩于故事,李渔的话本则是用故事来证明某种教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明代后期追求个性自由和宋元以来享乐思潮的双重影响,李渔形成了以闲适享乐为主的心性特征,一方面推崇情感解放,肯定人的自然情欲,大讲依红偎翠的浮华生活;另一方面李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子,注重文学的劝惩与审美陶冶作用,积极进行戏曲小说的创作,形成沉沦与超越的双重品格,并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劝惩与享乐统一,雅与俗互动,多采用戏拟与反讽的叙事策略,所有这些,都是和他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联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骗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骗子小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小说类型,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各种文体、各种类型都有所渗透。比如其中精怪类骗局曾影响到《西游记》。现实类骗局则技巧高超,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的诸多领域,对人类心理特征及性格弱点都有深刻揭示,具有文学、心理学及社会学上的多重意义。此外,明清骗局小说均有强烈的现实针砭意图,同时也表现出对骗局的赏玩态度,这显示出这类小说的劝惩功能与娱乐功能之间的一种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评点《水浒》提出三点创作思想 :一是劝惩观 ,二是娱乐观 ,三是发愤观。在其序与评中金圣叹着重于劝惩 ,而否定了发愤 ,而娱乐观又为其实用目的所消解。金圣叹评《水浒》表达的创作思想虽立三说 ,而并未阐明三者之关系 ,所以也就未能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小说” ,具有与西方小说大异其趣的民族特色。从形式方面看 ,宋元之前的小说 ,其基本特色是小而杂 ,宋元以来的小说 ,又呈现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并存、共进、互润的特色。从内容方面看 ,则体现出明确、自觉的劝善惩恶意识和志怪炫博的美学趣味。小说作者的劝惩意识主要源于儒家教化思想对社会的渗透 ;志怪炫博小说大量产生的原因 ,除了人们共有的好奇求异心理之外 ,还与我国古代小说概念外延之宽泛密切相关 ;其次则是巫官文化和佛、道宗教文化的影响 ,以及先秦志怪小说之祖《山海经》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习惯的接受心理中,《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已经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孙步忠先生《<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一文的发掘与缺陷,拟在此作一思考与补充。《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具有人物刻画功能、辅助叙事功能、写景状物功能、场面渲染功能、心理刻画功能、说教劝惩功能与娱乐谐趣功能。  相似文献   

9.
因果观念是影响明清小说创作最为显豁的思想观念之一。因果观念虽源于印度佛教,却与传统的善恶报应思想有相似之处.故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因果观念很快能为国人接受,并直接启示了新的小说思维模式的产生,对我国早期小说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明清时期文人“劝惩”意识普遍得到强化,谈因果、说报应、遇劝惩日益冒炽。甚至有的作家把小说作为宣讲因果观念的工具,严重地影响到小说的美学品位。同时,因果观念的渗透也对小说的结构方式、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但以因果命意的小说虽多,并不代表明清小说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清初美学家李渔受明末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与文艺创作中表现出对世俗之"趣"的崇尚:悠然闲乐的生活态度及"出自己裁"审美趣味、追求新奇与注重娱乐的文艺创作,在当代的审美语境下,李渔的"趣"论仍然具有现代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李煜诗     
李煜为词名所掩,其诗歌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通过搜集整理李煜存世的全部诗作及断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李煜诗歌的类型与表现力,可以发现,李煜诗的成就不亚于其词。李煜诗是他人生观的写照,能抒发真实性灵,往往以小见大,语短情长,虚实相生,一叠三叹,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2.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渔的作品很早就传到海外,现已有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的译本.海外对李渔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这是目前最齐全的关于李渔作品的外文译本和国外李渔研究文论的总报告.文中还穿插了对部分李渔作品的扼要说明和对海外学者的简短介绍.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李渔作品在国内外英译及传播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王宏提出的开展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从作品素材因素、译者选材因素、读者认知因素、社会伦理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李渔作品在国外备受译者译介而在国内英译仍为数较少的原因,最后呼吁国内更多学者、译者加入到研究、译介李渔作品的队伍中来,扩大我国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4.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是<三国演义>一个重要版本,其评语多抄自毛纶毛宗岗评改的<四大奇书第一种>的评语(称"毛批"),所以学术界对它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笔者在研读许多异于毛批的"李渔评语"[1]之后认为它在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读者接受心理等方面见解独到、定位准确,自有高于毛批之处,对文学批评史有一定的贡献,应该肯定.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叙事学有关原理,在李渔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中可以发现其"倒叙--正叙"的叙述途径,这一叙述途径不仅存在于全文结构上,而且也存在于小规模层次上.这一叙述途径的形成,有话本结构的影响,也有戏剧叙事手法的影响,后者突出了李渔小说的创作特色,使他的小说表现出情节集中、富于节奏感、视角多变、情节曲折意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李渔叙事结构思想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渔重视叙事作品的结构。李渔的"结构"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整体构思意义上的结构,二是主题意义上的结构,三是谋篇布局意义上的结构。李渔对结构的讨论主要是从戏曲的角度进行的,但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运用到整个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去。  相似文献   

17.
考辨李渔的交游与遗迹,拈出他人写给李渔的诗作5首,涉及李渔的资料6则.清人王灏<娜如山房说尤>卷下"李笠翁"条不可能出于袁于令;李渔所改<琵琶记>一出原名<弹词>;朱慎的<菊山词>分别由李渔与张潮鉴定及参订,二人或有交往;翁方纲所咏李渔修葺的园林当是位于北京外城西韩家潭的芥子园.  相似文献   

18.
依据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可以认定洪《长生殿》中杨贵妃一人,“密誓”一事,是其“主脑”,可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是符合戏剧艺术的叙事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李杜优劣论争反映了中唐韩愈与元、白两大诗派在诗学观念上的差异和竞争。韩愈对李杜优劣说的批判也包含了对讽谕诗创作的不以为然。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诗学思想在同时代仍最为接近。在贞元、元和诗坛上,他们是前后相继的接力者,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诗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李渔小说 ,明显可以看出李渔对中国古典小说 ,尤其是“三言”、“二拍”有继承和创新之处 ,其独特的叙事特征无疑丰富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