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该文通过引入OBE理念,以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知识、技能、态度目标,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特点,对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提出针对基础课程的“三阶段”式教学设计,通过课程改革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成为高校教学中的新课题,在高校将大数据智能财会作为教学改革主要方向的趋势下,该文分析了传统战略管理会计的教学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现状,探讨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对在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效用,建议从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通过创新创业主体与知识传播者的双角度分析,提出建立案例库及注重战术谋略思维的培养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培养锻炼创新创业意识、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有效路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对创新创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弱、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及挑战.而参与式教学能够以实际问题情境增强师生双方的互动,能够从引导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完善考核评价、加强课程设置等方面促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发展,护理专业适应国家教育方针及行业发展潜力,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医疗健康发展事业开拓创新.该文以社区护理学课程体系为例,从意识、知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着手,建立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意识培养与创业概念构建,兼顾专业与创新创业的知识贯通性与实践逻辑性,推进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学校在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该文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意义""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对策"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给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带来新的思路,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建设一支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会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会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该文在分析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剖析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并探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维为目标,通过团队构建、项目实施、就业创业方向选择、创业机会寻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途径、课外时间安排等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该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入物联网科创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该课程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实战性和实用性特点,积极探索教学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和发展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打造校企“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和进行教师团队建设,通过课程教育、竞赛参与和社团建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增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并开通创业类毕业设计通道,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形成横向课程内容“专创融合”、纵向“双创”能力逐级提升的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基于“多元融合”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利用“纵向班”和“多导师制”加强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化培养,并进一步整合了协同创新教学平台,有效促进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极具优势。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特点有利于实施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出色。创新创业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临对创新创业理念认知不足、高校的教学教育模式"缺位"、实践环节薄弱等困境.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各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建立阶梯式实践环节,构建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系统性,适应不同层级、不同阶段的培养需要。对于创新创业通识课的线下课程,教学目的应该在于启发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跨学科、开放式、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具有通识课性质的创业教育的线下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模式,适应改变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应用案例法、项目导向、混合式教学、团队合作、情景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学科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能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设计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营。通过课程、辅导、知识拓展及创业社群打造线上教学平台,通过项目探索、企业考察、创业见习、商业路演等构建线下实践体系,同时建立人员保障体系及训练营考核指标等,保障训练营有质有量完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修与辅修相结合、创新引领创业,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全链条培养体系,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文以赤峰学院药学专业为例,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几项具体措施,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探索不同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师资队伍及积极推进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互促互融等,从知识、技能、精神、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旨在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主的新兴通识教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该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设计,目的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从而培养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当前,各高校出台了基于教学、竞赛和实践的多种培养举措,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该文探讨班导师引领下的分层、多维、开放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通过把该模式贯穿至整个本科阶段,将原本孤立的教学、竞赛和实践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针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充分发挥综合平台的系统集成效益,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知识与技术结合、竞赛与实训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五种能力培养模式,推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也得到学生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教学体系不健全、基础投入不够、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等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在电子商务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爆炸式增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创业实践的体验,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展创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对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研究“意识、知识、能力、体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以及高校众创空间的特色属性和构建,从而不断改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