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的智能化发展需要,推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该文通过智能建造调研活动,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通过重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多学科深度融合,构建了多主体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成功开设了智能建造新工科实验班,增设了3D打印技术,且与新材料研发相结合。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智能建造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质量强国、质量强桂背景下,质量人才培养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文针对新型交叉学科专业——质量管理工程培养目标定位难、课程融合与协同性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基于质量人才岗位需求覆盖行业多、范围广的特点,以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构建“1+3+1”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以质量管理、质量工程为本,电气、机械和食品3个工程应用,配以标准化工程微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的“2+3+1”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打通课程与产业链,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共编应用型课程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实施项目任务驱动并拓宽行业实践,探索并实践“1+1+N”模式下的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工科建设专业的代表,智能建造专业存在专业建设时间短、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在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与智能建造专业协同发展背景下,该文从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人才培养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出发,分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基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重构、学科间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发展及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等角度,探索面向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智能建造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该研究为新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无人机测绘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范围广、内容繁多、理论抽象等特点,而当前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与行业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为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方式,该文对无人机测绘技术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强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建设日益完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统一编写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系列教材。然而,一些困难依然存在:课程系统设计和同向同行存在不足,教材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国际视野有待增强,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述的生动性难以兼顾。解决这些困难,应实现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加强思政课程内部协同;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课程体系外部协同;加强主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创新;加强教材与教辅、纸质教材与电子资源的立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应用型本科机电类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课程体系架构、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群生态环境建设为实践落脚点,以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理论框架、实践路径为理论指导,提出了机器人特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了机器人特色人才培养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了“双需求并重、学用创相融、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共建”的智慧型机器人课程群教学生态,并在G大学机械学院人才培养实践中得以初步验证,可为机电类新工科智慧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新工科、一流课程建设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该文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以往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能力不足、不会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等,在一流课程建设中,以工程项目牵引,构建“理论教学、实验、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结合优秀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多种混合模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五阶段、三层次”的多元过程考核模式。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总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通过构建递进式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践平台运用,重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等手段改革农产品加工类课程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显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这为农产品加工类专业新农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理念,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对力学实验课程的建设。该文介绍了工程力学实验课程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进行工程力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解决了传统工科力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实现了平台共享、课程考核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双高”时代到来,传统的护用药理学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实验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信息化教学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双高”建设要求。该文以临床主要科室用药重构药理学课程体系,构建“一建、三修订、二融、二线”的课程改革体系,使护用药理学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与临床用药护理对接”的临床用药监护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护理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11.
该文针对传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无法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智能云进行智能制造类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云上课程内容建设、云上课程管理建设和云上评价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采用云平台、模块和案例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云上课程内容,通过模块与权限的设计架构搭建云上课程管理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教与学”数据构建课程评价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之优劣,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成败。高师政教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质量不高、专业培养口径过窄、师范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为此,在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原则的基础上,着力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对政教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予以优化,对促进政教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效应.该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针对高校管理类课程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融入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材体系建设以及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管理类课程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汪鸿波 《社会工作》2023,(2):73-83+110
新文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议题,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于课程体系的改善。本文通过检视我国高校已有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发现其呈现课程“专业性”表征明显、课程模块兼具结构性与选择性、“传统性”的社会工作课程占中心地位等特征,但也有学科交叉存在物理性叠加、对新技术的训练不足、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张力明显等缺憾。新文科驱动下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建设要凸显跨学科追求、新科学技术融入和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贯通等三个层面,助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进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探索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结合目前新工科高等教育的背景和要求,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下,根据岭南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机械工程学科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教学设计、以学术竞赛为载体、营造工科大环境下的人文氛围、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举措进行了"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完善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促成了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课程群的建设是重构课程体系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途径。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研究,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整合、课程思政的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过程性评价的完善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并对实施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融入了D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探究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面向新工科教育发展战略而新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强、与行业结合紧密等特点,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受工程训练。该文在分析微课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技术课程的特点,设计了线上微课环节,在理论课教师讲授目标零件的加工程序后,让实验教师接管课堂并现场演示加工过程。实践证明:线上微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河北工业大学以工程实践训练课程为依托,补充、深挖、开发工程实践训练核心知识点,设计多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的实践项目,搭建多途径的知识点获取手段,形成以知识与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科学的知识结构、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及实践实训体系,还需要协调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衔接关系,运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思创融合”方式,建立全过程、全周期的创新创业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创新的创业”的基础与核心任务,该文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开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自动化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构建了机制保障、课内外一体、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前需要学习的最后一门实践课程.该实践课程的目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将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融合起来,完成一个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与研发.在新工科背景下,该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加强与地区行业、企业协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工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