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中,新工科背景下的多方协同概念已逐渐在各学科中扎根,不断延展.该文就如何更好地提升高校育人路径中多方协同的效能,强化新工科的应用特征,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立足于新工科模式,开展工业设计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企业、一基地、一课堂、一项目"的新多方协同育人路径树状模型,不断深化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深入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该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协同机理,构建以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制度文化为载体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的培养目标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者相结合,通过功能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的精英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该文从产学研的视角分析"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以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对于培养体系的完善、打造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及途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五位一体的新工科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优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众创空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层级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国家创新战略驱动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为工业强国建设、大众创新创业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随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该文通过校企融合共建平台,探索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为目标,在协同育人中注入创新元素,将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方向;通过提炼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探索卓越匠才培养渠道,进一步丰富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从塑造大国工匠的视角出发,阐述推进一体化协同育人建设的动力,以及校企融合下工程教育实践的战略意义。研究可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战略提供建设思路,为相关院校探索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下,我国高校机械类工科人才培养方式及培养过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该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开展新工科的教学研讨与实践分析。新工科建设有利于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校企联合、跨学科交融的新型培养方式,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响应教育部建设新工科“三部曲”的号召,长沙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了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旨在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四种方式优化新工科背景下的能源动力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结果表明,长沙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取得了优异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面临诸多问题。该文主要从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多元育人的思路及我校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由学校、政府、产业、社会、家庭等构成的多元主体育人方式入手,突出高校育人主体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学校为主体,统筹多方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并给出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路径,为其他院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明确提出了工科教育改革的目标,对工科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结合河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对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改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优化培养方案,强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教学方法和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创新实验班,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新工科专业发展迅速,对传统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该文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构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深化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双碳”战略催生了机械类新工科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该文在分析目前“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不足、交叉融合难度大、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双碳”战略背景下机械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用”是将学习、生产、科研以及实践运用有机结合的模式,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在分析背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并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及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深入,企业对于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过去那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将产教融合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新的育人模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以长江大学产教融合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和协同育人路径、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监督机制、产教融合的育人监管方法和绩效评价机制、多方联合及多途径的产教融合策略和方法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可借鉴的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单片机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目前,高校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协同育人机制难以跟进"等共性问题,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供需严重错位,为此,高校教育亟待改革优化与创新发展.该文以人才培养机制为研究重点,以"单片机"课程为例,在系统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单片机教育新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要求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交叉理论知识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通过对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机械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定位等方面,落实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得以迅速推广,对实践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深入开展问题梳理和理论分析,探讨并提出了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一定指导与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该文针对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探索了校校、校企、校所和校地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属多学科交叉专业,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契合国家新工科和美育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该文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在“三全育人”的引领下,通过挖掘实践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美育资源,利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从建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学科竞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构建“育德+育美+育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多学科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达到培养多元化实践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并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武汉轻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基地的建设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信息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培养实际,依托西南科技大学5G创新中心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施产教研多维度融合、贯彻全面育人指导思想,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综合教学改革,达到以点带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