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晓  罗嗣亮 《探求》2023,(4):5-12+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予劳动教育以高度关注,并就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作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劳动文化的土壤,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劳动教育思想,源自对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包括坚持体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观;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实践观。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更高水平劳动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共同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分析,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模式为: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育人强国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以研学旅行为载体,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主阵地;融合路径为:目标综合性、基地共享性、融合全程化、形式多元化.通过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可落实劳动教育,发展研学旅行,并服务当地,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二者在载体需求上具有相通性,在目的意义上具有一致性。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与水平,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依托,以学生社团组织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动力,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体系,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文 《唐都学刊》2023,(3):71-77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重温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的主要方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立足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在实质和价值意蕴,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共青团的组织引导保障作用,使劳动教育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更好地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5.
当前,"双创"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越来越被各界关注和重视,这是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劳动创新的重要途径.该文拟从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双创"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而提出更好地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的策略方针,为更好地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功敏 《探求》2004,(5):79-80
过去人们一直关注劳动能力,而忽视劳动能力的释放。事实上,劳动能力释放和劳动能力是两个概念。劳动能力释放是劳动能力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能力释放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对劳动问题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荷马到黑格尔之前,劳动一直被看作源自人类有限性的低贱的劳作,人必须辛苦劳作才能在自然面前生存,这说明了人是不自由的、有罪的;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的外化,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当代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相似文献   

8.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5,23(1):23-27
卢卡奇以劳动为本体,对社会存在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确定了劳动的三个方面的本质性内涵。第一,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的劳动。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劳动目的论思想出发,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与黑格尔的自然因果性观点,得出了选择性与过程性的劳动目的论思想。第二,作为社会实践模式的劳动。狭义的具体的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广义的其他实践活动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劳动的合类性"与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劳创融合指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该教学理念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双创”教育三者结合,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呈现语言文化知识,依托作业设计提升交际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结合劳创精神传递价值观念。该理念以生成性和指导性教学策略为依据,使用成果导向、项目驱动、体验引导等教学方法,将劳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四个层面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实施环境以及思维理念。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在数字劳动中提高人的劳动幸福,更加重视借助虚拟要素落细落实劳动精神,更加强调运用智能技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劳动教育的可能困境,虚拟劳动实践的增加可能导致劳动者教育的虚无,技术素质与劳动素质脱节可能消解劳动教育价值,情绪劳动教育质量低下可能滋长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劳动技术、劳动情感、劳动价值三个层面加以应对,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发展,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智慧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系统化调整模式,即在宏观层面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以维持劳动关系的基本稳定;在中观层面建立行业集体谈判机制,以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在微观层面建立以参与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机制,以确保劳动关系在组织层面得到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从历史角度,阐述我国劳动教育推进演变的过程,寻找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的逻辑起点,剖析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存在问题,从理念、精神、制度、实践四个层面提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路径,以助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既是回应党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和要求,也是新时代做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高校劳动教育应合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同时党史学习教育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汲取历史经验的发展要求,这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然逻辑。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因而两者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为此要通过课程融入、文化融入、实践融入的途径,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品德修养以及开阔大学生劳动视野几方面内容着手,简略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路径,为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劳动教育观念的重视度较低、劳动教育边缘化片面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等路径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个别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参加劳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鉴于此,该文从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意义、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开展路径,以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其关键性不言而喻。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即性别异化,女性的异化程度要比男性更为严重。性别异化主要是指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己的意识、本性、本质相背离,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人的独立和完整,被强烈的无意义感和破碎感所充斥。在父权制的话语体系下,女性逐渐成为失去精神维度的异化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消除女性异化做了一定的理论尝试,为实现女性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有助于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创造性劳动技能,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培养知农爱农、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劳动教育面临工作被弱化、定位有偏差、课程形式化和缺乏时代性等困境.根据研究提出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建立...  相似文献   

20.
渠传霞 《生存》2020,(4):0053-005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劳”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短板背离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我国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课程体系,并提出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