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开展过程中,存在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学科专业归属不明等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存在"大文科观"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程度不深、专业建设本土化探索不够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福建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引导,深度融合学科专业,探索适应本地高校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模式,走本地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指出跨界大融合是人才培养未来发展方向,厚植新文科建设背景的"五维联动"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价值引领与应用能力培育并举,在大融合观的统领下,以全景式专业课程思政、新技术夯实技能短板、多特色平行交融展开、创新能力递进培育为培养路径与差异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同步跟进多维度联动,培养社会、企业、学生等多方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汪鸿波 《社会工作》2023,(2):73-83+110
新文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议题,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于课程体系的改善。本文通过检视我国高校已有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发现其呈现课程“专业性”表征明显、课程模块兼具结构性与选择性、“传统性”的社会工作课程占中心地位等特征,但也有学科交叉存在物理性叠加、对新技术的训练不足、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张力明显等缺憾。新文科驱动下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建设要凸显跨学科追求、新科学技术融入和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贯通等三个层面,助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进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探索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文科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日语教学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抓好学科建设,将教学置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深化改革和创新思维建构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日语作为高校外语专业之一,也应基于新文科课程建设与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反思当前日语课程教学的不足,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优质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该文主要就新文科背景下日语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加强日语教学反思,推进日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建设旨在通过对传统人文学科的继承与创新,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从而由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由适应性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综合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如何应对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是在新文科背景下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的提出与实施为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外语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高校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简单等。基于此,该文从新文科的背景和内涵出发,结合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从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旨在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将“双创”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该文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通过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学情跟踪,反思在实践教学中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并探讨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采用创新型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与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以满足“双创”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是不同学科内容之间深度影响的发散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是专业基础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的有机契合."非遗数字实验应用中心"依托"校-地-企-学-研"五位一体的"联合智库",通过数字博物馆、专题特展、教学中心、数字应用等形式,实现"大数据+"与"文化+"的无缝融合,完善并建立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于一体的学校"文化旅游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设计和实践实训平台建设,切实服务好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实训及创新创业教学的需要,努力做到创新""创意"与"创优"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0.
文科教育必须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调整原有的教育目标与方式,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需求。我国对葡语人才的需求经历了萌芽期、增量期,现已进入增质期。高校葡语专业应根据这一新的需求,调整葡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科融合、技术融合、课程优化、模式创新等手段,培养出能够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英葡双语人才。  相似文献   

11.
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提高中医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必须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服务于国家中医药文化国际化发展战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包括中医药学素养、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跨学科特征突出.因此,应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指引,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明确人才培养新定位、设计培养方向新课程、建设学科协同新团队、打造多维实践新平台,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主张在我国各地高校深入践行的新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高校金融学专业科研育人成效,以科研育人机制的创新优化为着眼点,进行多维度的深度研究.因此,该文分析了在新文科背景下,推进金融学专业科研育人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梳理了目前高校金融专业科研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创新金融学专业科研育人机制的根本原则,提出完善金融学科研...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翻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亟须高校培养具备翻译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数字素养、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人才,“数智化”转型为创新翻译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该文立足翻译教育“数智化”转型存在的问题,从学科整合与专业结构“数智化”建设、课程体系“数智化”重构、课堂教学“数智化”创新、评价体系“数智化”完善、社会服务“数智化”协同和师资队伍“数智化”支持等维度,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翻译教育“数智化”转型框架和具体突破路径,以推动高校翻译教育“数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提出的大力建设新文科的倡议和要求,给社会工作教育在回应社会需求、争取学科发展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成效等方面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在教育实践中,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没有从倡议转变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案.循证实践模式是对研究证据进行选择和评估,并用于指导专业实践的程序和方法,是较为成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教育迎来了改革机遇.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是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特色,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结合跨学科课程特征及线上线下教学的特征,在教学目标分层设置、教学内容模块化组配、教学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教改实践,总结经验,为大学教师提供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改实践的思考框架和普适...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科建设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重视,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为谋求高校学科群和谐互动,实现文理相长,本文结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从高校人文学科地位,文科师资培养途径,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为高校文科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从而希冀推动高校文科建设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将新文科优势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是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该文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给应用型高校带来的新机遇,对高校实践教学深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并就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促进了高校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该文以新文科为背景,分析高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则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业务中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是很有必要的。该课程采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以满足时代对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考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秉持多元化、科学性以及动态化原则,尝试在CIPP模式的指导下,探索具有全程性、过程性的学生学习质量考评体系,提出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考评体系的建议,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决策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培育是提升高校专业内涵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新文科建设为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升级提供了契机。该文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新文科背景下专业特色培育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产学协同育人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专业特色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