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变革。通过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既具有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又具有广阔视野,能够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创新人才。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该文借鉴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阐释以“共生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共生单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个共生界面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度,实现二者的多元耦合。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踏上了新征程。其中产业关联是国家之间建立产业共生体系的关键支撑,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而非负向的挤出效应;扩大市场需求、鼓励进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条件,成为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共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构建政府主导型海外投资模式的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竹 《学术交流》2005,(12):115-118
构建我国海外投资模式是适应国内和世界经济形式变化的需要。我国现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了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依据“公共经济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构建政府主导型海外投资模式已成为促进我国海外投资的必然选择。具体策略是:确立政府扶持性政策取向,为企业开拓“走出去”的广阔空间;确立政府服务性政策体系,挖掘企业海外投资的比较优势;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引导海外投资企业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4.
深化产教融合是经济新常态下深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高校推进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是一个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协同的过程,从现实层面来看,面临高校融合准备不够充分、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模型,探索深入推进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实施路径,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发布,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该文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导向,探索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学深度融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积极创设协同发展新路径。英语教师教育U-S共同体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协同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共同培养培训高素质中学教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为宗旨,以校校合作和卓越教师实验班为推手,构建高校、中学“两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进而提升地方高师院校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师范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家提出的新医科建设要求,为了培养符合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医药+X”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结合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分析了开展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短板,构建了“一个主线、一种机制、两个体系、三种能力、四方力量”的“11234”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四方力量,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融合,贯通“理论→实践→创业”环节,持续推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时俱进促进学院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第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书院制建设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该文积极探索书院制模式下的第二课堂建设,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局面。以书院管理为基石,搭建第二课堂新型管理模式;以模块化教育为核心,构建第二课堂“1+3+5+1”育人体系;以书院活动为抓手,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与学院形成合力,构建“双院”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职业与权力中控制生产—消费关系的国家、市场与共同体三个主体构成的理论框架,对中国补习讲师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职业社会学考察。围绕着作为消费者的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的界定及这种需求的满足方式,国家、市场和共同体之间展现出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在“强政府”的国情下,国家逻辑实现了对市场逐利逻辑和共同体专业逻辑的压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调解式控制从根本上重构了教育生态,重新界定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并将此种需求的满足方式从市场化的补习行业和补习讲师转移到了公共性的学校教育和学校教师,同时通过“营转非”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补习行业的去市场化。由此,中国的补习讲师呈现出从“入市”到“出市”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是指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吸纳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资源共享、互动合作建立起的生命有机体。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育的资源集聚和模式变革,解决实践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象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分类引导、强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0.
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耕读教育对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特殊意义。将耕读教育融入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需要按照人才劳动养成的“意识→习惯→技能→价值→精神”五个环节,科学构建耕读教育实现路径。现阶段,落实耕读教育,需要借助各高校现有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解决高校单方面开展耕读教育难以解决的形式化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耕读教育资源“做实基地”,二是要积极创设耕读教育场景“搭好平台”,三是要构建系统的耕读课程体系“搞活课程”,四是要建立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培优师资”。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研究的焦点,如何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需要高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该文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通过依托学生社团、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优秀毕业生、企业“五位一体”实施“一目标、两融合、三能力、四平台”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开展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凤  王博 《学习与探索》2023,(7):140-14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美育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贯穿教育全过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探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美育教育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并将平等尊重、交流共享、创新驱动及筑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与高校美育发展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而开辟网络时代高校美育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1):137-14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性重要意义的大会。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六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指出这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基本方略和主要目标。在中国各领域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开放发展以及在国际事物中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思路,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为出发点,完善、促进教育水平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要促进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是机械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学生需要加强学习。该文选择TRIZ理论作为创新教育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挖掘专业课程与TRIZ理论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实现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课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1):131-136
新时代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时而进"的时代要求、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构建多学科交叉"合力育人"机制的现实要求。马恩经典"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实践经验以及网络新媒体提供的技术支持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生态建设"、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生态环境"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诸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以科学阐释。考察国家认同的概念可以看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包含制度、利益、文化、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其基本特征包含生成机制的原生性和构建性、表现形式的意识性和行动性、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行动性、维持机制的情感性和利益性,以及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国家治理的失效。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认同的构建,着力点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治理民主模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制度性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国家认同的利益性保障;发展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丰富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正视不同层次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共同体整合。  相似文献   

17.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新使命,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基于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双创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逐步构建“广谱联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期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地方行业性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以“激发师生参与‘双创’内生动力、强化‘双创’教育实践锻炼、提高‘双创’教育实践效果”为目标,通过构建“组织引领‘双创’教育”工作体系,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建设融合,打造“双创”指导团队、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增强“双创”教育外部推力,搭建四级平台,畅通“双创”人才培养的进阶通道等举措,创新形成了工科高校“1234”(即1个体系、2个融合、3类团队、4级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校企融合、队伍建设、产业服务的系统集成推进,大幅提高了师生主动开展“双创”的积极性,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了长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学习正在重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圈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非正式学习.基于非正式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该论文提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构建学校、家庭、企业及社会为一体的,实现个体教育、氛围教育及职业教育整合的生态圈管理体系,以此形成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王锴 《北京社会科学》2023,(10):117-128
政府购买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形式,但比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包括缺乏竞争性、合同完整性和绩效评估效力不足,这意味着需要基于本土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拓展。养老服务的复杂属性使政府的购买行为呈现嵌入与脱嵌的“双向运动”特征,并在管理上产生正式规则和非正式关系的双重管理逻辑。为分析双重管理逻辑如何运行,选取S市为典型案例,指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关系可以实现融合并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总结理论与实践,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管理上须超越纯粹市场逻辑,注重信任关系构建,包括在信任基础上建立合同关系、基于自由裁量权细化合同条款,打造服务品牌以提升服务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