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涉农高校工科在校学生以及近年来毕业学生为调研对象,以既往培养成果为比对基础,力求突破对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传统认识,以及契合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紧密联系人工智能理念与技术,大胆提出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三赋能、双汇智、一循环”生态链新模式,切实加强与改进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分析生态链模式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规律,以期推动涉农高校工科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生态链新模式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以来,涉及装备制造大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1+X”证书对装备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提出“1+X”证书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相结合,形成适应岗位的人才培养新方案;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培育适应新形势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与培训评价组织联合开发新教材,丰富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学习资源;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措施,以提升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我国提出了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引导高职院校对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能够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从高职院校种子专业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1+X”证书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培训工作、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等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种子专业开展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1+X”证书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双碳”战略催生了机械类新工科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该文在分析目前“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不足、交叉融合难度大、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双碳”战略背景下机械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两份文件的指引下,该文以大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从目标定位、学理依据、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施与管理、个人周报制度等多个方面对“人工智能+X”工程师培养路径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从社团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匿名学生调查的数据来看,基于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人工智能+X”工程师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新工科专业发展迅速,对传统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该文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构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深化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1+X”证书制度是教育部为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各种证明自身职业技能的证书所发布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X”证书制度在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这与“1+X”证书制度出台的意义相契合。因此,如何将“1+X”证书引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课证融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以我校会计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引入“1+X”证书中的智能财税中级证书,阐述“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师资能力培养方面探索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等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下,结合新工科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律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工程伦理意识,具有解决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融合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探讨了新工科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同时,结合大学物理及相关课程,从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以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下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基础引领、项目驱动、专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很多工科高职院校都开始设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通过对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办学现状以及导致该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课、岗、证、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专业课程与岗位、“X”证书、技能竞赛深度融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行业需要,精准培养和输出实操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通过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吸纳高校、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产教融合、校际互动、多元协同的新工科AI+工程人才培养共同体.建立了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成了成果与利益共享、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机制,走出了一条契合行业需要的产教融合AI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阐述目前智慧工地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考核机制落后等问题,结合新工科理念,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为标准,探索并提出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打造“工程师+教师”的教学团队、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等具体改革措施,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探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该文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机械专业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机械专业内涵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基于科研驱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探索了机械类专业“3+1+X”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并针对本硕博“4+3+3”各阶段培养的机械学科研究方向和本科专业知识不适应、课程或教学内容重复、培训环节或课程衔接在一定程度上不合理、知识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结合机械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兼顾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基地培训、国际化交流、保障体系建设等环节,优化教学和科研力量,构建了跨学科和纵向递进的机械专业本硕博综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路径,为贯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培养新时期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该文采用态势分析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相关学术团队背景,提出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总体构架和理念。以创新竞赛、开放平台、双导师贯穿式引导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开展本科生产学研协同育人;以“项目驱动”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的优势,以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更关注复合型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分别对应学历证书“1”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该制度提出的根本目的是弥补现有职业教育的不足,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学前教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也应基于“1+X”证书制度推行的契机,着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该文主要就“1+X”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探讨,积极探索具体的教学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财经的交叉融合化特征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创新型新财经人才。河北金融学院作为河北省第二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确立了“思政+专业+科技”新财经人才培养战略。基于以上背景,该校经济学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了“一起点两方向三驱动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应用,培养“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数据”复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在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火如荼举行的环境下,专业课程体系如何更好地有机衔接岗位技能培养、资格证书考试、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文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从"岗课证赛融合"的角度,构建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会计行业的改革发展对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教育目标不清晰、涉农特色不明显、数智化融入不充分等问题。该文以“1+X”证书制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探究在“1+X”证书制度下提升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策略。农业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农业特色,构建“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工科视角,以产业为引领,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三个基点,深化学科专业综合改革,提出了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内涵定位,并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4+4”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搭建工程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引导机械类专业把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联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上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该文针对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探索了校校、校企、校所和校地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深入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该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协同机理,构建以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制度文化为载体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