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药学是实践性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特点。实验教学是培养药学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药学综合实验课程为例,分别从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为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遥感技术发展新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无法深入融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结合桂林理工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过程,该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和构建了本科生培养的“教师团队化、教学方法混合化、实践平台智能化、课程教学模式成果导向化、课程体系新”的“四化一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范式,实现遥感专业人才培养从单一技术型向复合创新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将高校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打造"专创融合"特色课程,是高校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一项重要途径,对培养能力导向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深入分析了基于"专创融合"思想的《项目管理》特色课程的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计划及具体实施措施,旨在为高校进行《项目管理》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大学充分发挥地域、科研、专业优势,尝试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企合作、学科融合、考核评估、思政育人六个方面,探索勘查地球化学课程“交互—探索—互助—智慧—灵活—沉浸”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知识学习、课外企业实践、思政教育融入等多个环节有机结合,促成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成长模式,为我国成为地学强国发挥高校力量。  相似文献   

5.
作物生产技术是高职院校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创融合”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该文以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实践“‘双创’+专业”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对作物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升级、课程结构的改造、课程内容的扩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现代农业创客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专创融合”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专创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高度契合“专创融合”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该文基于“专创融合”视角,以体育产业概论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突出优势,并提出优化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建议,以期对体育专业“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新工科为背景,研究新形势下的高校实验教学创新方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该文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对本科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研究,介绍了如何增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改革实验教学与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化,建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成了各高校驱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但部分高校存在基地孵化与课程教育脱节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孵化过程中后劲不足,无法落地与稳固孵化成果。基于此,该文运用精益创业理论,将基地孵化功能理念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即孵化”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关键环节,“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该文基于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以控制方向课程为例,分析与思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培养新时代新工科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和“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采用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平台等信息技术,为探索适应新工科人才需求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本科高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而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在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三元”合力,实现深层次融合育人。该文以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湿地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例,从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产教融合中的常见问题入手,创新性实施多主体一体化融合办学,三方协同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积极培养服务地方特色的生态环保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城建学院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为例,提出了“3+1+2”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河南城建学院通过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推动了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变革。在目前国家推行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城建学院智慧建造产业学院实施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课程教学的效果关乎农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应用性。要突破涉农学科传统教学模式,需进行多方位融合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式教学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学体系和考核机制,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寓“思”于“教”,寓“政”于“教”,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把知识技能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统一起来,为培养富有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专创融合”是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国家创新型人才战略的有效路径。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高校、政府、企业以利益共赢为目标组成命运共同体。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政策性保障;企业要主动参与办学,构建教学共同体。该文以共生理论与三螺旋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内外共生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快“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新医科”背景下,面向未来技术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中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中医药教育与“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创融合”定位不明、内容创新性欠佳、教学主体认知不足等,该文以中医药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为例,剖析该课程特点,从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学”、搭建“专创课程”实践平台“做”、立足“双创”基地“创”、建立健全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有机融于课程建设当中,打造“实践+竞赛+项目落地”的赛教创结合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建设当中,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促进了高校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该文以新文科为背景,分析高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则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业务中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是很有必要的。该课程采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以满足时代对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趋势.为实现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很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然而,现有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轨、校企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探讨了产教融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机制,通过校企课程的融合、师资的融合、资源的融合,实现科教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生态发展。该文针对专业培养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生态视角下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双线并重、‘专业—科研平台—企业’三位一体”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财经的交叉融合化特征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创新型新财经人才。河北金融学院作为河北省第二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确立了“思政+专业+科技”新财经人才培养战略。基于以上背景,该校经济学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了“一起点两方向三驱动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应用,培养“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数据”复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经,但是“专创融合”课程的开发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为探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该文以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以促进专业层面上“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要求高校肩负起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该文从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专业学位培养的“双导师”制优势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教育落实等方面,探讨了提升MPH联合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为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公共卫生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