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职业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对幼师生的师德进行培养,体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该文首先对产教融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实践内涵进行剖析,归纳产教融合幼师生的师德培养具有双重主体、多要素动态结合、联接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探索总结出"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幼师生师德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前提是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学习主体及社会市场主体的融合理念,基于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联合政府、相关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合作,为培养专业应用型高质量人才提供经验参考。该文立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出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工作现状,促进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融合的策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多元化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三链”脱节、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缺乏创新动力等问题。该文从“三链”融合机制出发,立足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结分析秦创原平台背景下陕西省推动“三链”融合发展的对策及方法,为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5):32-37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重大战略选择。一个地区只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完善的技术链是支撑产业链形成、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在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链与产业链之间存在严重失衡:一方面,技术链中核心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链与产业链相互脱离。本研究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台州市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台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机制以及实现路径,以期为同类三线城市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融合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目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给予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管理保障机构,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将职业导向和职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需定培,建设好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过程中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载体,该文从产教融合的视角,介绍了产业学院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企业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来应对当前的市场竞争。但是,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处于起步阶段,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该文结合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策略和建议,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高职院校通过新工科教育培养“双创”人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不高、人才大规模定制化和精准化培养不足、育人项目成效不显著等突出问题,参照产教融合逻辑框架,依据“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厘清“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链)、提炼“双创”人才能力结构及开发培养内容,从全过程培养环节(创新链)、全方位培养方式(产业链)、全员培养形式(教育链)三个维度构建新工科“双创”人才“三全育人”培养机制,设计培养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可为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三全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提供指引及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人才培养供给侧需与产业需求侧相适应,高等教育如何避免"两张皮"问题?现今我国经济正处于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为满足创新经济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将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探索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交叉融合的"课创交融"五步教学模型与专业课程教育-"双创"教育-"大创"项目训练-科研成果转化-"互联网+"大赛的耦合实践模型,以及"课创交融"的教学与实践整合模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以上领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锋 《社科纵横》2009,(7):43-44
当前,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本文从产业链、产业价值链与竞争链的关系着手,阐述了产业链的特点,产业链的价值表现形式,以及由企业、区域和国家共同组成的竞争链应对产业链竞争的本质和意义,以期达到中国企业尽快进入产业链价值高端、提高企业产业链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走产教融合道路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水平是职业院校核心办学条件及发展能力之一.该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进行分析,对教师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进行探讨,为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探索有效做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产城人融合发展有三个基本元素,即产业、城市、人才,它们两两构成三个基本关系,三个基本元素与三个基本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建立分析模型并借助模型分析得出:如果产业生态链、事业生态链和人才集聚链产生局部断裂的话就会制约产城人融合发展。要以建立完备的产业生态链、事业生态链和人才聚链为抓手,促进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教学的管理模式已在职业院校探索中形成,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行,该模式将职业教育和高层次理论教育相融合,能够适应新环境下企业对职业人才的素养要求,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外部社会平台的搭建具有积极意义,也加强了校企间的深度合作.该文就产教融合条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做了探究,并在定位、合作方法和融合提升等方面给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贵富  成晨 《学术交流》2007,(12):67-72
从企业视角看,产业链主要包括有供应链、需求链、产品链、价值链、技术链、生产链、能力链、契约链、物流链、信息链;从产业视角看,产业链包括产业组织链、产业结构链、产业空间链、产业生态链、产业价值链;从社会视角看,产业链包括产业链、网络链、文化链、市场链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传统的金融业正与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相融合,向量化金融迈进。为适应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以及满足当今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该文在金融建模与量化分析实践应用课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总结出早期融入建模思想、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及评价机制的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9年广东省86所高职院校的质量报告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构现状与建设措施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建议在紧扣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出台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认定、引进、培养、储备与使用制度;借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加强教师培训支撑体系尤其是省级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发...  相似文献   

17.
食品类学科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产业一线。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推动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新农科建设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食品类专业建设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在新农科改革与实践项目实施中,面向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新生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结合的多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探索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该文从三个层面阐述和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机制,地方政府层面扶植产教融合企业,促进校企合作;企业层面提出企业亟须解决的产品问题和成本问题,寻求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落到实处;学校层面立足地方产业,拉近产业内容和课程内容的距离,产学研融合,实现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交融发展,跨界融合能力成为先进制造业工作任务与岗位核心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该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定位与产业核心岗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与融合能力培养需求错位、实施载体与教学方法创新需求存在偏差等问题,构建了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链三阶”模型,从能力链、课程链、项目链、资源链四个要素入手,系统设计并实施了每个要素的三个培养阶段,探索了高职制造类专业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虽分属两个系统,但具有耦合的关联性、整体性及协调性,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与职业院校专业集群有耦合逻辑机制。促进大湾区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耦合发展路径与方式包括:打造两个集群耦合发展的人才共生系统、打造产科教深度融合的集群发展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集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