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责。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成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继传统工科之后,新工科的提出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为了推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双创"教育质量,研究结合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要求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交叉理论知识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通过对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机械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定位等方面,落实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陕西省属高校宝鸡文理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师资及人才培养现状,基于西部地区工业设计行业需求,服务陕西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群建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五位一体的新工科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优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众创空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层级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国家创新战略驱动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为工业强国建设、大众创新创业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的变革创新。该文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入手,为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的建设理念,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由于海洋工科相关专业具有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融等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其进行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迫切.作为地方海洋特色院校,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办学定位,对新工科形势下的海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在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实践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创新竞赛等方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对培养面向区域海洋工程产业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可推进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提升协同育人实效。然而,高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设置相对薄弱、育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多维评价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的驱动力。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文以新工科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土力学课程的支撑要求,从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法、BIM信息融入、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表明改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三个维度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医学教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PBL问题式学习模式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启发性。该文采用“三阶段”培养策略,构建了PBL模式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多维融合体系,即通过通识课阶段,夯实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通过专业课阶段,从自主探索创新、科教结合创新和产教融合创新三个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技能;通过实习阶段,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培养平台,实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明确提出了工科教育改革的目标,对工科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结合河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对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改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优化培养方案,强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教学方法和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创新实验班,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此,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厦门理工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实施专业主修工程学位+辅修创业学位的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班、创业孵化器、国际合作培养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木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格局已经形成。在新工科产教融合背景下,对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并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该文指出了新工科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木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为教学改革及教学理念转变提供了重要思路,以期为高校理工类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的培养目标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者相结合,通过功能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的精英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该文从产学研的视角分析"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以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对于培养体系的完善、打造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及途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类专业为例,在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就业创业教育上给予重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实体中,加强实施.通过研究与实践,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创新、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实践证明,该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的"教"与"学"、"投入"与"产出"问题,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该文阐述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的发展,分析了国内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现状,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在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理念、人才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通过该文期望可为新工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及实践实训体系,还需要协调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衔接关系,运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思创融合”方式,建立全过程、全周期的创新创业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创新的创业”的基础与核心任务,该文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开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自动化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构建了机制保障、课内外一体、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ICT交叉融合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实践新工科背景下全方位全过程ICT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两个阶段培养ICT交叉融合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食品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整合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文分析了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究多元合作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期为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