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提出家庭为主、托育补充,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该研究分析了托育机构对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探讨完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托育专业的发展在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设施和就业对口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引导和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建设。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婴幼儿托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仍处于调整期,但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相关专业建设正逐步展开。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被认为能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实施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瞄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社会及行业岗位能力的吻合度和适应度统筹课程资源建设,能有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帮助院校更好地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托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很多工科高职院校都开始设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通过对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办学现状以及导致该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课、岗、证、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专业课程与岗位、“X”证书、技能竞赛深度融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于涛  黄加成 《社会工作》2011,(10):73-76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立足养老技术领域实际,结合老龄事业和产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充分发掘自身专业优势,改革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于涛  黄加成 《社会工作》2011,(20):73-76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立足养老技术领域实际,结合老龄事业和产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充分发掘自身专业优势,改革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是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相关的技能竞赛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综合育人的体系。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和标准,确保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需求的高度一致,提高高质量就业率。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内涵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职扩招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该文探讨了酒店管理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人力资源发展模式,该文构建了酒店管理扩招专业"进行需求评估、设定培养目标、规划培养方案、执行培养方案、评鉴培养方案"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浙江H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扩招专业的具体实施,对该模式进行了具体应用,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现代园艺产业需求侧不完全适配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五共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需求,开发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系统构建了园艺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国内首批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起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通道,形成了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五共三融合”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双核三方”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社区服务为宗旨,以旅游、会展服务与营销技能为核心,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强化旅游服务与营销技能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满足区域旅游、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文章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尝试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开展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群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形成较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1.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群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形成较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学院对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道路运输类土建行业进行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面的调研,进一步明确道桥专业职业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岗位为主线构建道桥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以提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更好地为产业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对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的企业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明确企业实践教学目标,构建企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实施校企共育的企业实践教学,改革企业实践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跃升。  相似文献   

14.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探索高水平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推进专业群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实践课程群是高职院校高水平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支撑与特色项目,探索“三段进阶式”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即依托校内超市实训基地、“校中企”“企中校”等实训场所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校内、校外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保证学生岗位能力以及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交融发展,跨界融合能力成为先进制造业工作任务与岗位核心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该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定位与产业核心岗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与融合能力培养需求错位、实施载体与教学方法创新需求存在偏差等问题,构建了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链三阶”模型,从能力链、课程链、项目链、资源链四个要素入手,系统设计并实施了每个要素的三个培养阶段,探索了高职制造类专业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医学教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PBL问题式学习模式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启发性。该文采用“三阶段”培养策略,构建了PBL模式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多维融合体系,即通过通识课阶段,夯实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通过专业课阶段,从自主探索创新、科教结合创新和产教融合创新三个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技能;通过实习阶段,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培养平台,实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应当推进新工科建设,创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文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三业融合”理念,从学生的学业、就业以及创业三个层面探究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策略,提出应构建具有新工科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深化校企合作,设置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企业利用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能够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强化工学结合。该文以建筑防火材料课程改革为例,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探索课程目标的实施步骤与方法,旨在为同类专业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十三五”特色专业药品与管理的医药新零售和高级医药学术推广创新班为例,通过四届连续六年的创新班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托医药行业优势,实施“双导师制”,联合国内外优秀医药企业教学资源,独立设置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医药和实践”双特色课程体系,以创新班带动普通班,协同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专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在创新班设立方式、创新班文化打造、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及就业选择等方面提出思考和经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创新班改革模式践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同时给高职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需要融合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只有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分别与地方产业需求、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生产过程对接,将区域经济文化引入校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