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 “东北流亡文学”是指受东北的历史文化孕育,在“九一”事变的历史阵疼的催动下降生的一代文学青年流亡关内后,以东北生活为生要创作题材,相对于东北沦陷后的“十四年殖民地文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既融汇在“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延安文艺”之中,又因内在的文学精神而相对独立成形。从文学的一般系统看,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相干结构,是由个人的偶然到历史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2.
一、流亡文学潮抗战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劲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这是一群由关外流亡到内地的东北籍作家,他们是李辉英、肖红、肖军、舒群、罗烽、白朗、穆木天、林珏、端木蕻良、骆宾基、师田手、铁弦……社会的变动促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它发韧于沦陷后的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3.
一、车向忱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车向忱(1898—1971)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九·一八”事变前,他积极兴办东北地区的平民教育,发起创立了反日爱国的群众团体──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人了抗日救亡运动,为东北和各战区流亡青少年创办了私立东北竞存小学、中学,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人才。1945年抗战胜利后,车向忱来到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参观了解放区的各级学校.系统地了解了解放区办学的工作经验。1946年初,车向忱回到东北解放区,…  相似文献   

4.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丘东平对报告文学的贡献 “报告文学”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1930年5月1日出版的《大众文艺》(沈起予著《法国的新兴文坛》一文)。左联成立后曾大力提倡报告文学,然而它正式在中国确立地位,成为新文学的一个分支,却还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是中国的新文化中心,大部分新文学作家都集中在这里。“一二八”淞沪抗战把所有的作家都卷进了民族解放的战斗洪流中,他们不仅参加了当时最进步的反日团体“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担当了一切宣传工作,丘  相似文献   

5.
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论“东北作家群”章绍嗣一、流亡文学潮抗战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劲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活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是李辉英、肖红、舒群、罗锋、穆木天、林珏、端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抗战文学的范畴内,东南作家群体的存在无疑是不容忽视的。这曾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作家队伍的集结,它稳稳地扎根于战时东南文坛,为我国抗战文学大厦的建构添加过厚重的基石。然而,时至今日,对这一曾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群体的描述与评估却仍付阙如,恰如许杰先生指出的:“抗战时期的中国东南地区,在文艺上并不是一片空白。东南也有文艺,也有文艺运动。因为没有开发与整理,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块空白尚待‘填补’”。由是,“开发与整理”战时东南文艺,研究这一段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7.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8.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帝都”“古都”的皇城气象,以及稳妥守成、追求风雅的北京市民文化性格,被老舍艺术调用,成为制造国家叙述的独特资源。东北自然地理的“极端性”,模塑了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粗率刚直的精神性格;东北人文地理中“多元共生的民族生态”、俄日侵略史的某些印记,被东北满族作家悉心择取,成为促进抗战书写、活化(深化)国家叙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进行正确领导的结果。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上海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抗日青年,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的无数知名人士,各种抗日宣传队、救亡演剧队、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等,由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区云集武汉。全国十八个著名戏剧团体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剧界代表人物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么多的文化流亡人员和群众团体,如何把各方面的爱国力量组织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11.
古丁是东北沦陷时期的一位爱国作家,他投身文学事业,并利用文学进行反满抗日活动,他在《明明》期刊的创办过程中,他的文艺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印证了他作为一位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有良知的中国人、中国作家的铮铮铁骨和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12.
鹿地亘(1903—1982)是日本进步作家,文艺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与翻译家。在中国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曾与中国人民密切合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与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的功绩和国际主义精神,赢得了中日两国人民的钦佩和尊重。为了更完整地反映中国抗战文学的面貌,对鹿地亘的研究也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大众化是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心任务。“左联”在成立时就设立了文艺大众化研究会,以后除不断号召、组织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努力外,在理论上还进行了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公开讨论。瞿秋白于一九三一年一月至一九三三年底,在上海一面养病,一面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他在积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杂文创作的同时,对文艺大众化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倡导与建树。正如一九五三年版《瞿秋白文集·序》中所说:“他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最早的一个倡议者和鼓舞者。”一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由瞿秋白参加研究、拟定的“左联”执委会决议《中国无产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初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本文对此作了概括与论述;并阐明了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东方杂志》的对日态度及其抗战文艺经历了几个阶段:"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东方杂志》持"主战"立场,其"文艺栏"发表了大量反映东北抗战和上海战事的小说、戏剧,多以"撤退/抵抗"为主题,表达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反对;1933年至1935年实行"中日亲善政策"期间,杂志的对日态度一度摇摆不定,所载抗战小说数量锐减,所载文学主题也由对外转向对内,协助抗战的消极宣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东方杂志》率先打出"抗战"旗帜,并在复刊后大力刊发抗战文艺,其主题可大致分为:一配合政府宣传抗战政策,二描写沦陷区民众的被压迫与反抗,常伴以汉奸题材,三表现战争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6.
东北流亡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记学者沈卫威先生去年出版的《东北流亡文学史论》,对中国民族的情怀与近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均有很透彻的说明。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神州剧变,东北更有“满洲国”的产生。这时期,一批不愿意忍辱偷生于日本淫威下的知识分子,相继逃离东北,有些流亡关内,有些更辗转南下,仍然以教学或卖文维生。他们均以深沉的生活感受倾注于其笔触之下,诉说出家仇国恨的心内悲痛,于是有“东北流亡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手边是篇“动态”,报道里涉及了“抗战文艺的分期问题”。——这里说的“分期”,实际指抗战文艺上、下限的划分。 有两种划分意见。一种,认为“‘九一八’是抗战文艺的上限”,因为“‘九一八’以后,一些作家写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作品”,下限呢,没提;另一种,认为“抗日文艺和抗战文艺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抗战文艺就是抗战时期的文艺”,“上限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宋庆龄抗战思想的演变──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何继良当“9·18”和“1·28”事变的炮声在中国震荡的时候,宋庆龄就以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坚定意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她坚信:“中国是不可征服的。”她呼吁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于抗战爆发后远赴南洋,在那里开始他新的文学活动。他在新加坡三年多时间里,在主编的好几种文艺副刊上,为指导南洋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艺论文,提出了适应时代和现实的文学观点,也反映了他文艺思想的某些发展和变化。全面细致地梳理他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做到的,本文只就其主要之点略加论述,以窥其战时文学思想之一斑。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郁达夫早年信奉“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而此时已不再固守这一主情主义观点,认为在抗战的今日,文艺“必须与政治有紧密的联系。”[‘j这一观点对南洋文学创…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六年以后,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西方文学在中国解冻。中国作家接触到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当代名作家王蒙为了更好地表现今天的社会和生活,对西方的文艺形式和手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些评论家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意识流手法;另一些评论家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