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智兰 《老友》2015,(3):19
我的祖母龙秀英是老家杉木冲出类拔萃的人物。她上山采茶、下地收种、在家织布、刺绣等样样精通,哪家有求她都必应。祖母的懿行赢得了大家的赞扬。祖母治家精打细算。那时我家吃饭、穿衣有个规矩:下地干农活的二叔早上吃饭有一碟辣椒炒蛋,一碗葱花汤,其余的人全喝粥。中午全家人都吃红薯丝饭、两碗青菜、一碗大蒜炒辣椒。晚餐每人一碗粥,两个烤红薯。穿的呢?老大穿了留给老二穿,依次往下推,最小的几乎没新衣服穿。虽然日子  相似文献   

2.
难忘的歌     
苗连贵 《老友》2009,(8):19-19
上世纪50年代是充满歌声的年代。那时我们都爱唱苏联歌曲,几乎人人备有手抄歌本,每有新歌便相互传抄。我的歌本是一册装帧精美的硬壳笔记本,我抄得很精心,字尽可能写得端正娟秀,小节线和减时线用三角板比着画,直直的,一丝不苟。边抄边哼唱,看着笔  相似文献   

3.
想吃玉米粥     
小时候,我家人口多,粮食总是不够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七口人住的是几间昏暗的茅草房,有一次我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几天不能动弹。见我面色蜡黄,母亲用一只青瓷花碗,盛了半碗玉米粥送到我的床前。可我却对那只青瓷花碗看都不看,做梦一样不停呢喃:"米饭,我要吃大米饭!"那个饥饿年代,哪能天天总有大米饭呢?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是奢侈了。记得有一次,为吃半碗油炒饭,我还挨过父亲的打。那晚,母亲从生产队放夜工刚到家,父亲将仅有的半碗油炒饭递到母亲面前。  相似文献   

4.
他生于台湾高雄旗山。他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来到台南旗山定居后世代务农,他14岁之前都在农村生活。他家里一共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孩子多,家里的生活极其困难,在他的记忆中,他们兄弟姐妹从来没有吃过饱饭。除了过年,平常吃饭每个孩子碗里只能盛三分之一,吃完就没有了,孩子端起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吐一口唾液进去,拌一拌,这样吃得就比较安心,否则碗里的饭眨眼就被哥哥姐姐拿走了。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楚式簋     
中国人吃饭离不开碗。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在青铜器时代,人们铸造了一种相当于大碗的器物,把它称做簋(guǐ)。簋不仅是商、周时代一直盛行于中原地区的主要盛饭食的器物,而且在西周被确定与鼎相配以作礼器的基本组合。因此,簋在那时的社会生活中使用得十分普遍。在出土的商周铜  相似文献   

7.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副红纸写的春联,那是父亲撰写的最后一副春联。我家是"诗书传家"。祖父是晚清秀才,字写得很好。那时,农村识字的人不多,能撰写春联的就更少,像我祖父这样有名望的撰联高手,不用说,就是个"乡宝"。父亲得祖父真传,写春联也是个行家,他脑子活,又能适应新形势撰出应时好联,不同对象都能体现出个性,  相似文献   

8.
正十多年前,新婚的我第一次随丈夫回老家过年。一听说我喜欢吃羊肉,婆婆二话没说,立刻赶到集市上买了几斤,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红烧羊肉。吃饭时,婆婆一边往我的碗里搛肉,一边叹息:"买的羊肉就是不行,以后还得自己养一只。"私下里,我很是不以为意,就为了过年吃顿羊  相似文献   

9.
刷碗洗盘子,是很多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有人甚至于在想,如果有一种耐用的盘子,用后不用洗,吃完饭后可以放到一边,下次吃饭时能接着用,那该多方便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真是想你所想了,他们真的研制出了一种制造碗盘的机器。  相似文献   

10.
高烽煜 《新天地》2011,(4):18-19
一到春光烂漫的日子,我就想起壮美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1968年,我在哈达吐大队插队,附近有个黄花谷。谁到了那里,都会被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萱草花给"震"住:那时大片大片的被俗称黄花菜的萱草鹅黄滚滚,一直铺满了整个山谷。黄花的碧绿叶片又宽又厚,盛开的黄花和我的手掌心差不多大。最神奇的是所有的黄花的高度完全一样,远远望去,下边  相似文献   

11.
秋冬季节的早晨,我有为老公炖一碗羹汤做早餐的习惯。我从来不喜欢吃这样的东西,但老公喜欢。我常常边看着他吃,边打趣他,这是女人坐月子才吃的东西。他每次都是笑而不语,专注地享用着那一碗汤。看着他把汤  相似文献   

12.
关中大老碗     
正碗是人们吃饭的用具,在陕西关中一带,人们用的大老碗,口径一般有20厘米大小,更大的超过了25厘米,有的老碗大得犹如一个面盆。这些老碗的产地大多出自陕西耀州一带,特点是重、厚、沉、大,尤其是碗底,圆圆厚厚的一圈,显得粗犷、结实,也彰显了陕西关中人的豪爽。  相似文献   

13.
陕西方言的"吃"字一般用在"吃饭、吃菜、吃肉、吃烟、吃水、吃亏、牛吃草、吃官司"等语境里;"咥"字具体含义有三点:一是大口地吃耐饥的食物,二是放开肚皮吃,三是很痛快地吃;关中把具有詈骂性质的"吃"叫做"茹飧、茹憋(宝鸡)、憋咂(西安)、憋(户县)"等。陕西方言"打"的最常用义为"打击";现代关中方言口语"打"字语义有三:一是用杆状物或肘子等打击,二是钉子或钉状物戳(人),三是言语伤人;陕西方言的"打击,揍"义还以"挕、搉、锤、撇、擜"等来表达。陕西方言最常用的"缝"义动词是缝烂处或三角口子的"敹、绽、挛、";缝衣服过程中的"缝"义动词主要是"niè",指缝在一起。关中方言"舀"是舀取液体或者带有液体的食物等,而"wǎ"指用碗、勺等舀取面粉等物。  相似文献   

14.
乡村的风筝     
应文武 《老友》2008,(4):16-16
记得小时候,每到放风筝的季节,"风筝客"便摇着响鼓走村串户卖风筝。只是那时老百姓吃饭穿衣都困难,哪有闲钱买风筝?又哪有闲情放风筝?所以风筝的销路不是很好。"风筝客"走村串户很辛苦,却赚不了几个小钱。爷爷做风筝的手艺名气大,人送外号"风筝王"。只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饭量     
《新天地》2007,(11)
我生在农村,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经常干繁重的农活,还有全部的家务,消耗体力多,所以食量大,吃饭要吃3碗。后来我到外地上大学,就离开了母亲。转眼间大学毕业,就业,结婚,在城里安了家。母亲难得来一回,吃饭时妻子特别买些好菜,烧好端上桌。我和妻子都反复地劝母亲拣可口的  相似文献   

16.
母土     
父亲是个基本不识字的农民,但对我的学习却要求非常严。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在他的逼迫和训斥的"关怀"下学习的。我经常被反锁在家里,羡慕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在街上奔跑的伙伴。有一次,一个亲戚送来一篮子葡萄。虽然是农村,但那时葡萄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稀罕东西。我吃了葡萄后就把  相似文献   

17.
赖广昌 《社区》2012,(20):61
活了几十年,我对洗发液的改朝换代很是看淡。有些厂家为了让其产品畅销,一边打"去屑、生发、绿色"等广告,一边肆无忌惮往里添加损害皮肤和头发的物质,君不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头上由茂密森林变濯濯童山?多少人正值壮年却雪染双鬓?儿时的我,见到的人大多都是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而那时的我们也没有现如今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洗发液,我们用的都是取自天然的洗发液呢。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8,(22)
新加坡的一位领导人曾经在群众大会上讲过一个笑话,说有个新加坡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去一个餐馆吃饭,想吃"炸鸡蛋",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炸弹",差点没吓着我们的店小二。原来,他不知道炸字是多音字,一个念二声,一个念四声。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11,(21):1
有不少社区会将自己制作的小报或宣传卡片寄到编辑部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其中有本叫"花开四季"的"杂志"引人注意,并非因为它格外精美,而是因为它是厚厚的一本——有20多页,用A4复印纸打印出来的,在一端用三个订书钉订成一册,没有封面,只是在第一页一端竖排"花开四季"几个大字,旁边就是目录了,内容编排得很精心。从去年以来,连续接到了几册,编辑们看了,都很喜欢那种质朴的感觉,而且都夸  相似文献   

20.
闵哲 《百姓生活》2010,(4):44-44
吃饭说话有利消化:吃一顿午饭用30分钟左右为宜。在此时间里边吃边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可交流感情,解除烦恼,使肠胃正常地消化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