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老舍的“辞王启事” 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职务后返北京.就在这个月底,《学生画报》记者陈逸飞代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遣访老舍,欲请老舍做“笑王”,以资号召.他没有见到人,于是留下一信. 翌日,陈逸飞便接到老舍的“辞王启”:“您封我为‘笑王’,真是不敢当!依中国逻辑:王必有妃,王必有府,王必有八人大轿,而我无妃无府无轿,其‘不王’也明矣.”  相似文献   

2.
冯晓霞 《新天地》2011,(12):133-13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与文本、作者对话,用精炼的文字解读老舍对北平的爱。 ②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质朴的语言,准确概括北平之美。  相似文献   

3.
北平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常借用众多人物形象及其特殊时代背景,表达出对北平文化的深切关注。从家族文化、商业文化、旗人文化3个方面探求了老舍小说中展现的北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5.
老舍曾说:“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由于传统家庭是生产与生活的统一体,家庭的组织形式与伦理结构往往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在老舍对北平文化的检讨中,北平人的家庭生活是一个重要话题。一、传统家庭及其近代的解体  相似文献   

6.
老舍:笑与泪     
本文认为 ,素以幽默风格闻名的老舍小说 ,自始至终都是笑与泪的结晶。老舍的小说笑中含泪 ,有开怀大笑笑出的泪 ,也有笑到深处有所悟得的泪 ,还有悲怆激忿的泪。笑与泪的交融 ,构成了老舍小说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7.
著名文学家老舍在40岁时写了一篇“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而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浸润中西文化的作家,西方现代思潮不能不对老舍先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其小说中浓郁的"京味"所冲淡和遮蔽。站在现代非理性的哲学高度细细品味老舍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这是形成其创作"笑中含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依据作家自己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肯定地把它的写作时间确定在1925——1926年间。至于它所反映的生活,作家则更为明确地表示过,那是民国八、九到十一、二年间在北平发生的事迹。而这正是老舍本人在北平北郊教育界供职的时间,书中所写的人与事都有相当扎实的生活依据而决非向壁虚构,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格调。虽然正如老舍本人反复讲到,我们评论界也有同志已经指出过的,作为一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还说不上是很成熟的作品。但文学史上常有这种情形,一位大家的第一部作品就其本身讲也许还不很成熟,甚至很不成熟,但它却由于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作家不同凡响的艺术追求,表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潜力,萌芽了作家以后整个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特点而理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老张的哲学》就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
抗战后期,老舍在重庆北碚创作的《四世同堂》,是他经过艰难而曲折的阵痛后,从为抗战服务的通俗文艺转向文学生命本真的小说的集大成者;而妻子胡絜青从北平的到来,则弥合了老舍在沦陷区生活经历的匮乏和北平故土记忆的遥远,从而使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在他笔下的北平市民的日常生活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中也映照出他们夫妻患难真情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正>盛夏已经过去,全国结束了持续高温天气。在老舍笔下,夏天西瓜甜,香瓜香;在梁实秋眼中,夏天最惬意的事是来一碗沁人心脾的酸梅汤;朱自清徜徉在荷塘月色里,流连忘返;汪曾祺则爱在夏天里看花儿,他认为最幽静的是珠兰……夏天在名家的笔下充满趣味,也弥漫着诗意。闲:西瓜甜,香瓜香老舍:《北平的夏天》在最热的时节,也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时节。果子以外还有瓜呀!西瓜有多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为一腔爱国热情所驱使,老舍先生别妻弃雏,只身从济南来到武汉,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这时,由于家乡的沦陷,魏建功先生也从北平(京)围城中走出来,到了长沙。两位先生深感国破,有家难归,魏先生得知故交老舍先生在武汉,便把他  相似文献   

13.
老舍小说对北平人的传统人格,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向。传统人格是由血缘伦理、礼教秩序孕育出来的。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具有主性和奴性两重根性。老舍寄希望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菁华相结合,因此,他笔下的理想人物大多有传统的“侠义”与西方的“务实”的双重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季羡林与老舍不算是"铁哥们",可是一件小事却让季羡林怀念老舍一辈子。季羡林与老舍相识,可谓是萍水相逢。一次,同学请老舍吃饭,让季羡林做陪。老舍是长辈,不仅年长12年,那时还是大学教授,而季羡林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可是当季羡林看到老舍时,却发现他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就这样,他们算是认识了,老舍在季羡林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此后,两人并没有往来,而且一别就  相似文献   

15.
何尚廉 《北京纪事》2010,(6):110-112
老舍先生在1936年写的一篇《想北平》的散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触颇深。文章写道:"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得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与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相似文献   

16.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方面完成了向新文学的回归,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构思和写作提供了深远的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一老舍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开辟了一个五色缤纷的喜剧世界。当我们走进其中,会情不自禁地笑个不停。是发自一个个充满奇趣的小插曲,还是有感于作者一串串幽默、机智的语言,二者兼或有之,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活跃其间的喜剧性格。老舍的喜剧,基本属于性格喜剧。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老舍笔下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来的。在创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五六十年代的老舍是难以认识、不易把握的多元复合体.老舍研究界曾有"滑坡"、"上坡"之争;但讨论刚刚开始,就受到非学术的干扰,研究也就因此搁浅.  相似文献   

19.
从老舍新诗具有启蒙和抗战的双重身份,从老舍新诗创作由"舍予式"到"老舍式"的发展轨迹,来论述老舍新诗叙事性的嬗变以及它们对中国新诗叙事性所做出的成绩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最终得出老舍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抗战诗人和讽刺诗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笑伴随着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从"微笑"到"大笑",从"笑逐颜开"到"笑出眼泪"等等,随着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笑"也在发生变化.每一种语言关于"笑"有不同的"笑"法.俄语是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关于"笑"更是千变万化,不胜枚举,本人就"笑"展开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