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形成了辅导员选拔培养的四个基本模式,其基本经验是:注重辅导员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注重对高校辅导员学历的提升.但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仍有明显的不足,因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的制度创新,构建一套科学、成熟、稳定的辅导员选拔培养机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渊源、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工作效果、招聘制度等方面比较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同,认为美国辅导员制度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了新思维。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索:设立招聘专业多元化、招聘对象社会化的辅导员招聘制度;构建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以团队化建设促专业化发展;合理分流,引导辅导员在“三条道路”中寻找职业发展路径;利用现代系统协同理论,加强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的协作交流;规范辅导员工作的岗位标准,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选拔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起点,传统的辅导员选拔方式存在着不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选拔模式,将注重个人特质和动机水平,提倡人职匹配,重在考察候选者的职业发展潜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高等学校招聘到最适合组织需要、最适合岗位需要、最具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是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建设的经验,就如何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探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认识特点 把握重点 努力增强高校辅导员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要求责任心很强、能力多样、讲求艺术性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这一特点来看,应当注重从认识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着眼,把握对辅导员工作客观要求入手,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涵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既缺少可供学习借鉴的典型经验,也没有可供参照的现成标准。本文着眼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社会要求和个人期待,从人员专业化、工作程序化、岗位结构化、发展多元化、管理学术化等五个方面,就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涵标准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设计。  相似文献   

7.
重在阐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内涵和意义,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长效机制的战略地位。按照长效机制的一般要求,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要注重从选聘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能,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辅导员制度,美国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辅导员制度。研究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背景、角色定位、招聘条件等诸多差异,对中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文章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探讨建设的措施与途径,对近年来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需要以制度建设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追溯历史沿革,我国高校辅导员经历了形成与确立、恢复与调整、进步与完善、发展与创新的制度化的发展历程,队伍在逐步强化中形成合力。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要注重全方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强调全流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形成全链条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在制度建构过程中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完善选拔、管理、培训和考评等多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推动辅导员制度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史”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理论资源和方法资源,融入大学课堂教学是其落实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必要举措。在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四史”主要作为思政课的知识材料被讲述,并未广泛有效地融入大学非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促使“四史”全面有效地融入大学非思政课课堂教学,应明晰“四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扩容功能、明智功能、增趣功能和提质功能,梳理“四史”有效融入课堂的学科逻辑、发展逻辑与层次逻辑,更好地把握“四史”的主流主线、坚守学科知识的生产阵地、认识“四史”的课堂教学方法论本质、彰显“四史”的学科教学机智,更好地推动“四史”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扎实推进,打造“金课”,促进师生共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分析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特征,认为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步晚,发育先天不足,教育模式是多国教育模式的混合型,至今还未能形成稳定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中国大学的特色是“学校加社区”结构,具有办学机构和社区管理的双重属性。从此出发,文章探讨了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和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管理体制,指出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作为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正是中国大学现代化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艰巨性和长期性依然存在,仍需坚持久久为功。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新认识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和新的建设思路。目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和恶性竞争现象,急需一种精神指引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存在内部逻辑性,"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为目标、"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为方式以及"尊师重教、授业解业"的学习形式,与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基于此,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以"追求卓越"重构建设目标,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以"精益求精"促进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以"尊师重教、授业解业"重塑大学的基本使命,可驱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升级与优化,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韩国低生育率和高龄化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为此,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从2011年开始着手实施大学结构调整,成立专门负责停办私立大学和撤并国公立大学工作的"大学结构改革委员会",正式推进大学结构调整工作。结构调整评价的关键指标包括在校生率、就业率、专任教师比率、新生入学率和学生管理等,对处于下游15%的大学采取各种行政和财政手段,督促其制定"自我结构改革计划",自觉推进类似学科专业、大学合并等结构改革。此次结构调整影响较大,为此,政府和大学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从量的追求到质的提高,二是制定大学整顿及结构调整法案,三是加强特色大学建设,四是积极开拓有效的替代性财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宏大叙事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使大学出现了存在的合法性危机.笔者从"E"调出发认为,大学只有按照自身的逻辑起点做到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保持自由精神,自觉从事高深学问的探求,提高其"能量",才能解决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的政工队伍。同时要进行制度创新,创建一套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只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央民族大学争创一流才会有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佛大学的发展与历届校长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从第14任校长柯兰克到现任校长博克,始终坚持学术自由、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将哈佛大学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追溯哈佛校长的办学理念,在科研上,以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为鹄;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课程变革,适应时代变迁,从最初的"自由选课制"到"英才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核心课程"的改革,始终坚持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和领袖为目标。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加拿大大学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较,发现加拿大在大学管理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营理念方面,具有明确的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和成本核算理念;严谨的治理策略——依法治校,保证了学校在国家、省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能够独立自主的发展;灵活的运行模式——公立性、独立性与国际化,使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开放,实现教育的公平公开、多样性和多元化。中国大学经过百年发展,管理模式经过几次重大调整,逐步形成政府管理模式、教育行政化的特点,学习和借鉴加方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大学管理水平,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明确大学法人地位;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注重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学报有着自己独特的体制设计,这个体制的建构始于1950年代,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是其最终成型并逐渐固化的重要时期。除了同于一般期刊的准入审批制、主管主办制以外,体制对学报还有一系列独特规约,拜其所赐,综合性、封闭性、“一校一刊”成为高校学报所独有,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得到了学报界的普遍认同。自甘于“窗口”“园地”而作茧自缚的高校学报与开放的公共平台属性渐行渐远。1990年代末,一个偶然因素造成的学报大扩容使“体制病”彰显无遗。新世纪初,管理部门和学报界都开始了对学报体制的反思。教育部“名刊工程”开启了艰难的“破茧”之旅,但被寄予很大希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在高校并未获实质性进展。2014年以来有关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为学报走出体制之困注入了新的希望,但破体制之茧并不容易,而破心中之茧则更显其难,学报要实现破茧化蝶,涅槃重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