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企业倒闭、停产,南方各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使河南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形势更为严峻。要有效地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就业;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缓解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增加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全面繁荣国内市场等,因此,如何积极通过体制创新从而更快、更多、更顺利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本文通过对南靖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进一步探寻了诸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非农化人口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完善求职用工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等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劳动力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全国人口统计资料,我省总人口为2000万人,其中城镇(指有建制的镇)人口为417.57万,农村人口1586万,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5.3%,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6%)。其中城镇和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与其所占比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年来主要流向城镇和乡镇企业,这仍是今后应坚持的重要途径。但经过十来年已转移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1990年末,全省城镇劳动力达509.9万人,其中待业人员11.2万人。城镇隐性失业又严重,企业富余职工约30万人。在大中城市和陕北陕南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县,问题尤为突出。如绥德县有3万多非农人口,1990年待业人员高达2633人,占全县非农人口的9%。据省劳动部门预测,1990年至2000年,全省城  相似文献   

7.
一、湖南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湖南省绝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村人口。据统计 ,在全省 64 40多万的总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1916万人 ,占总人口的 2 9 75 %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45 2 4万人 ,占总人口的 70 2 5 %。从人口素质来看 ,全省总人口中 ,接受小学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 0 4%。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0 6%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 5 9 4%。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要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转移劳动力基本情况来看 ,2 0 0 0年湖南省乡村转移劳动力人数为 991 68万人 ,占全省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超…  相似文献   

8.
贵州农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大批农业劳动力的年内有效工作时间不足6个月,成为季节性或长期性富余劳动力。据统计:贵州近年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均在400万以上,并仍以较快速度继续增加(见表一)。  相似文献   

9.
我省现有各类小城镇(含农村小集镇)三千三百多个,其中标准镇一百五十二个,非标准镇三千一百五十多个,平均每四十二平方公里、一万三千四百农业人口有一个小城镇。一九八三年,小城镇有常住人口六百六十多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二百八十多万,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点七。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六十七个县城镇,常住人口一般在三万人左右,多的有六、七万人,初具城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六五”期间仅城镇安置就业的劳动力就多达3500万,据推算,“七五”期间城镇有3000万,农村有7000万多。人口要进入劳动年龄,城镇现有企业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000万要求再就业,农业劳动力约有1亿多要向其他行业转移。我国第三次劳动就业问题尚未解决,可能出现第四次劳动就业问题。我们能否实现充分合理就业,能否避免出现第四期劳动就业问题,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果其他条件正常,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劳动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劳动就业指导,就成为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我省山区经济的发展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把广大丘陵地区的经济搞上去,就成为实现我省“富民升位”的又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着重从发挥中小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促进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我省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地位 四川的丘陵地区面积不大,但处于四川的腹地。从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多地少,田多土少,冬水田比重大。根据1983年分县统计资料,我省丘陵地区中的66个县,共有人口5,614万,其中农业人口5,234万,分别占全省总人口和农业人口的56%  相似文献   

12.
正确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以至优化全社会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在预测贵州农业富余劳动力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对90年代贵州农业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移的基本方向、途径与选择转移的基本战略。 一、贵州劳动力总量及农业劳动力增长预测 本世纪90年代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经济水平和资源条件而言,早已存在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需求总量的矛盾,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由此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亦将日趋沉重,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国现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既包括因劳动、就业制度不合理而累积形成的存量,又包括因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而形成的增量。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和发展模型并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长效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劳动力输出省份和“民工潮”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外出打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劳动力异地转移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构成改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村劳动力出现持续逆向转移。如何认识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如何选择既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又符合我省贫困地区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如何扩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具有现实意义。一、劳动…  相似文献   

15.
温泉县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转移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维权保障,有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县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37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955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58%、57%;新增长期性有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0人,其中疆外78人;有组织的转移人数达3230人次,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程度要看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那么,我省农民文化水平如何呢?据贵州省农调队对全省32个县224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1993年我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仅为5.44年,不足初等义务教育的年限,即平均每个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时间不足小学毕业6年的教育时间.也就是说,我省整个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综合水平,还达不到小学文化程度,而全国农村劳动力1991年接受教育的年限就已达到6.71年,比同年贵州农民多接受1.3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于志明 《理论界》2011,(9):49-5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随着经济结构转变而转移的过程,农业生产水平的大步提高是转移的动因和前提条件,而且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对转移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目前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应科学分析国内外快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着力谋划转移路径和,快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科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随着80年代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始启动,但其进展是波浪式的,8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许多已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稳定快速...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浙江农村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掀起了工业化、城镇化两股浪潮,猛烈冲击着封闭型的农业经济和人为分割的城乡关系,使整个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城乡间的配置发生了三大巨变: 1、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为主。1986年,全省社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其中农业134亿,工业649亿,工农业产值之比为5:1。 2、农村劳动力由传统的耕地经营为主,转向从事工、交、运、建、服及其他非耕地经营为主。“六五”期间,全省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由1980年的1496万,下降到1985年的1086万人,而从事工、交、运、建、服及其他劳务输出的劳动力则由120多万,增加到747万人,增加6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