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小植 《学习与探索》2023,(12):137-144+2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本组笔谈试图探讨新时代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范式、理念更新与实践探索,以期立足于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理论创新、叙事创新、实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拓展高水平文化交流与文明交融,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张靖 《学习与探索》2023,(12):151-157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本组笔谈试图探讨新时代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范式、理念更新与实践探索,以期立足于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理论创新、叙事创新、实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拓展高水平文化交流与文明交融,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王茜 《社科纵横》2024,(1):11-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确立和系统阐述,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内涵,认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开辟的广阔前景,以互学互鉴为践行路径,以合作共赢为价值取向,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文明交流中增进各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汇聚力量,为人类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构筑坚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要实现自身的长久与健康发展,就需要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任何在封闭环境中成长的文明是很难获得长久发展、健康发展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文明交流互鉴而言,需要依靠一定的载体来进行。在现实的文明交流互鉴中,人、商品、文化、婚姻、国际交往等,都是重要的载体,其中人是最好的载体。离开这些载体,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无法进行的。可以说,没有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就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遵循一定原则是文明交流互鉴得以有序而友好进行的前提与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开放原则、包容原则、平等原则、创新原则,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而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深刻领悟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内在联系。文明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打破隔阂和偏见、维护文化多元性以及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发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坚守,体现了我们党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基本态度,凸显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反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发展导向,适应综合创新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文化建设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自信中独立、在传承中发展、在服务人民中创新、在交流中传播。  相似文献   

7.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逻辑,其生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坚持和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的系统总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回应,以及对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出其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智慧,以“人民至上”展示出其根本价值取向,以“守正创新”体现出其发展进步的时代特性,以“胸怀天下”展现出其恢宏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达到了新高度,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引了道路和方向;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兼善天下、担当作为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文明理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吸收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总结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应国际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诉求,深刻阐述文明的本质属性、剖析文明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探寻文明发展动力,批判并超越旧的西方文明观。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凝聚起世界文明发展的共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党中央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是中国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文化之一。通过影像传播,可以将黄河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在中国国家软实力形成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增进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促成中外文明交流沟通、传播塑造中国形象、促进国际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诤言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方世南 《阅江学刊》2024,(1):31-37+171-172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种强烈文化使命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是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沉而炽烈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基础上的饱满而真挚的思想情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本质上是一种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历史责任感、人民至上感有机融合起来的思想情感。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感的基本内涵、生成背景、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对于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推动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形成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并在此激励下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同心同德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持续闪耀出灿烂光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建设重要论述意蕴深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组织建设发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在赓续历史经验、汲取理论成果、回应现实需要中不断形成和发展,构成了关于共青团建设初心使命论、根本原则论、价值导向论、实践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具有政治使命与政治建设双线交汇、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双向发力、历史经验与历史主动双重创造、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契合的理论特色,对推动新时代共青团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丽红 《探求》2023,(1):25-34
当今生态文明话语认知存在差异,亟待建构一种最可被广泛接受的话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和谐共生话语,源于历史的深厚积淀、理论的高度自觉和实践的总结省思,主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统筹兼顾,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一体发展,遵循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相得益彰,注重平等多元、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珠联璧合,分别从战略重点、发展模式、方法论、胸怀格局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生态主义话语的超越,有助于突破西方生态强化话语挤压,有助于消融当前世界生态主义话语差异,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对话、互鉴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市处于黄河流域的重要位置,且郑州市正致力于打造国家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因此,新时代赋予郑州市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郑州市应立足于当地文化特色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传承与弘扬传播形式,为新时代建设黄河文化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创新》2023,(6):2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文章以“歌者”“乐队”“节庆”“书籍”为线索,分析现代背景下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播规律,并以嘹歌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在传播环境层面理顺“乡土交流”与“世界共享”的关系,在传播机制层面理顺“在地传承”与“跨界传播”的关系,在传播方式层面理顺“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双维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双重理论定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过程。而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8,(3):10-14
一个国家的本来文化是本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打开中国文化大门,完善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更好地把握良好机遇,顺应文化潮流,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借鉴、文化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角度入手来加以分析,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超越西方主流文化,显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邓文静 《社科纵横》2023,(6):147-153
甘肃华夏文明的译介与国际传播策略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华夏文明为主题,通过翻译传播,可以让更多国际受众了解甘肃的丰富文化遗产,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博大深厚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宝库。要精准传达甘肃特有的文化符号,就需要挖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形成文化生产力。甘肃要建设文化大省,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必须培养国际一流翻译传播人才,提高文化传播质量与数量,依托省内大学,打造甘肃华夏文明国际传播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平台。扩大甘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重视甘肃文化的对外译介宣传,以实现甘肃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王霖 《社科纵横》2023,(6):33-38
高质量推进河西走廊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对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乃至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文明互鉴也意义重大。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新西部大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日俱增的民众文旅消费需求则为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优势资源并不等于产业竞争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需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服务以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找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着力点,深入推进河西走廊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让全力复苏的文旅产业,成为推动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肃省经济复苏增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社区建设在近期的主要目标应当是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和社区意识,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以及培养居民互相关怀的传统美德。配合这一目标,社区工作必须摆脱传统工作思路的限制,在工作手段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母亲教育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它以科学育人与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对促进家庭、邻里和谐,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推动民间力量的发育上都有积极作用。它既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实践领域,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