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和科研的指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高校自身应该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各项保障工作,完善学生创新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人生动力、人格塑造、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独特意义.文章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特点、国际国内环境分析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应从以下方面优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推进“四个结合”,构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尊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体性,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设计;瞄准人才成长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嵌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日常生活;构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大数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监测.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科教融合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高校科教融合的内涵特征和重要作用,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科教融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西北工业大学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的“一二五”(一个引领、两个融通、五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科教融合培养路径,以期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兵器学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当结合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三个方面定位。同时要构建兵器学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多元化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模式、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和学术活动氛围体系。  相似文献   

5.
试论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外高校人才评价的思路,对比分析国内部属院校和省属院校自身特色对人才评价的影响,旨在探索一套适合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评价的思路。省属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绩效评价中需要做到形式灵活化,指标科学化,内容实际化,方式人性化。  相似文献   

6.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不仅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践型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原因入手,探究培养实践型师资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要不断加强资源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去,它给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它将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导航、学科建设指导与输血、充电作用。从而为人才高地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并成为人才成长的一块沃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要不断加强资源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去,它给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它将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导航、学科建设指导与输血、充电作用.从而为人才高地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并成为人才成长的一块沃土.  相似文献   

9.
交叉学科是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与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知识创造价值的社会属性与知识创新的学术属性。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未来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设立交叉学科是党和国家对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与全局性谋划,是彰显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具体写照。基于此,形塑交叉学科研究的会聚观、创新组织和制度文化、激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想象力与非共识性创新理念、营造交叉学科颠覆性创新的知识生态观、增强学科融合的协同性,将成为基于共同利益重新构想交叉学科的契约责任。  相似文献   

10.
学科群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当前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学科群建设对于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区域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抓住机遇,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以学科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学科群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浅析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培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红 《理论界》2008,(4):224-225
科研创新培养机制对于当今高校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地方高校却存在诸如培养动力不足、培养途径有限、缺乏灵活性等方面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建议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研创新组织方式等方面予以完善,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协调有效的科研刨新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过程缺乏创新、培养制度缺乏弹性、培养评价缺乏多元化等问题。为此,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促进高等教育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总结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根据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指出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说明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中,不仅仅是谋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首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构建包含6个隐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借助AMOS7.0和SPSS15.0软件,探索地方高校当前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路径。通过对假设模型的修正,得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的总效应为0.48,而课堂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总效应分别为0.79和0.71,表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还未凸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潜变量课堂教学、应用型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之间缺乏明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科生特别培养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以培养拔尖创新的卓越人才为目标的荣誉学院,而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其顺利实施英才教育的基础.本文在对英才教育、大学组织文化和培育组织文化的意义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特别培养学院是学习型、责任型、混合型和宽容型组织四个角度提炼并阐述了其组织文化的特质,并提出了特别培养学院的组织文化理念和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积累少、模式雷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基于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和学理基础,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层次、服务对象、实施载体,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的全新模式。反思重庆邮电大学的实践探索,认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今后理应在准确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科学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后疫情时代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不仅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强烈的冲击,而且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作为增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计划,强基计划的施行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立足于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学生派出机制完善等关键因素,构建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一体的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效务实依托培养国防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务实的依托培养模式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组织领导、整合人力资源、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等是构建科学、高效、务实依托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立足高校实际、结合部队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阐述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政策、现状与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张从创新办学理念和质量观、创新专业设置、创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创业能力培养、强化创造性人格培养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以达到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