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界响亮地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然而我国理论界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特征还没有公认的、比较一致的界定。笔者把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产业,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综合性、延展性、载体性、体验性、创意性、精品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文化的传播、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的人文环境与提升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环京津旅游城市色彩形象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地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关联带动作用.城市的形象规划设计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色彩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映射着城市内在的文化意味和底蕴.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部分旅游城市未能合理应用色彩设计的现状,并对主要旅游城市的文脉、地脉和人脉特征进行整合研究,以期提出较为合理的环京津休闲旅游城市色彩形象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黑龙江省发展旅游业的特殊意义入手,论证了发展旅游业对黑龙江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即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六点对策:构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蓝图规划;建立健全制度,开创旅游发展良好环境;打造旅游精品,逐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完善旅游基础,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消费,不断开发龙江旅游市场;加强人才建设,提升龙江旅游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旅融合在我国旅游研究和产业实践领域并不是新鲜事物,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作为我国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一直在寻求更契合旅游目的地发展和更符合国家对旅游产业功能要求的文旅融合模式。“十四五”以来,被国民高度认同、由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组成、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具有国家整体性意义的“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被提出,长城、长江、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跨越众多文化类型多元的省市地域,是极具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特色的文旅融合工程体系。“文化公园”的标识,“公园”的权属表达和空间限定,注定对我国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文章分析国家文化公园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多维价值和统一定位,给出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形态,在贵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实现旅游业结构转变、功能提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融合,为实现工业化开辟新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是贵州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互动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文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整合是旅游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懈动力.旅游文化整合对充分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打造地域旅游特色,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整体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旅游文化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的整合主要包括旅游文化产业的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传统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整合以及区域旅游文化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现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还带有一定的扶贫性质。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当地旅游产业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虽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建议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山西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但通往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内的道路交通问题,却影响着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并严重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解决道路交通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促进山西旅游快速发展,对于加快振兴山西旅游产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昆明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建成云南的新支柱产业、把我省建成旅游大省的目标。昆明作为云南旅游业的排头兵,其旅游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昆明旅游发展问题作了思考,认为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昆明的城市建设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把城市建设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良好旅游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旅游目的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形象的推动效应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曼玲 《学术探索》2003,(10):75-76
旅游业作为一个发展前景诱人的绿色产业,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挖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水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建 《东岳论丛》2011,32(4):98-102
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包括旅游业实现联动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链向旅游方面延伸,也能够促进旅游产业获得更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附加值。这是中国作为旅游大国和文化大国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藏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藏族传统的“逛林卡”形式已经为拉萨旅游业所借鉴吸收,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林卡”旅游形式。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综合比较拉萨市周边“林卡”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林卡”作为拉萨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带动拉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如何以现有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主要针对河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瓶颈,从深入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景点的升级与整合;培养和引进人才,对旅游开发进行统一规划;使文物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以燕赵母体文化建设为核心,突出旅游特色;健全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等五大方面阐述了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对策,旨在为促进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佳木斯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明佳木斯旅游业概况基础上,对佳木斯旅游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欧盟旅游一体化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个新兴经济区,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当今世界区域发展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欧盟旅游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本文在总结欧盟旅游一体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示范区实施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旅游休闲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利用资源优势,旅游休闲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效应,构成了新的发展态势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探索旅游休闲人的休闲内因和旅游休闲产业的外部动因,分析世界各国的休闲内部动因和休闲产业外部因素,对发展旅游休闲业进行实证分析,对提升旅游休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宗教景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研究和开发宗教景观,挖掘宗教文化,对我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并对其吸引力进行了分析。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探讨了其宗教景观旅游资源概况及其与当地旅游业的关系,最后对合理开发大同市宗教景观旅游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今,创意堪称是旅游业生存发展的"金手指"。对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指出福建省旅游业在地理、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旅游产业集群、交通网络、旅游品牌效应、创意人才等方面的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强旅游开发创意规划、推进旅游区域全面合作、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旅游营销创意、加强旅游产品创意、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引进和大力发展主题乡村创意旅游业等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