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敏 《社会工作》2011,(8):55-59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减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虽然在政策层面“社会参与”是减贫策略之一,但在操作层面,“社会参与”往往停留于动员热心人士捐款捐物,而未看到它的真正力量源于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减贫创新。基于广州市W慈善会的个案研究,探究多元化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及其政策含义。提出应当把一颗颗孤立的爱心和一项项零散的行动汇聚成组织化的公民参与力量,创新社会参与渠道,深化官民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NPO和社会资源在贫困救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创新社会治理,基点在社区,核心在服务。以“善治”为目标,本文结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柔性”服务,优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明晰各个治理主体的地位,实现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培育社区参与,重建居民的主体责任,依靠居民自身的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以专业的力量促进基层社会自助、互助与公助,努力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探索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如何认识、理解以及评价网格化治理,将影响到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从权力运行的向度建构"纵向权力—横向权力"的分析框架,运用此分析框架,对苏南N镇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结果发现:纵向权力强化的力度大大强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以致这种"权威依赖型治理"会带来社会空间挤压、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造成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化解网格化治理风险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统合起来,加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以社区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公共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钟时  刘丹 《学术交流》2013,(2):80-84
公共治理的主体、客体、主要方式和治理目标,决定了公共治理理论在广告监管部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监管思维和监管内容,也适用于监管目标和监管手段。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阈下,广告公共治理的宗旨是保护公共利益,前提是依法行政,目标是提升监管效率,关键环节是政府主导,可靠保障是不断创新监管治理机制。构建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多元广告监管治理体系,应致力打造广告活动主体—内部治理、行业协会—内/外部治理、社会监督—外部治理、政府监管—外部治理和法律法规—治理体系之基础这样五个关系链条。  相似文献   

5.
任敏  吕江蕊 《社会工作》2023,(6):29-41+100-101
“五社联动”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基层治理创新的最新成果,本文试图厘清“五社联动”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五社联动”的由来、“五社联动”如何在基层运作以及“五社联动”何以促进基层治理。文章追溯了“五社联动”的发展历程,指出迄今“五社联动”经历了“突发事件下的自主探索—治理实践中的项目式培育—政策吸纳下的扩散深化”三个阶段。“五社联动”的运作逻辑包括如何发动及何以联动两部分,当前基层可以经由四种驱动力量发动“五社联动”,即制度倡导、项目支持、理念认可、社区内需。“五社联动”的运行机制内含因共识性需求而联合,“五社”要素延伸式培育及治理中的卷进式联动三部分,回应了“五社联动”中各要素因何联、谁来动、如何动的问题。本文还探讨了“五社联动”促进基层治理的原理,即“五社联动”通过扩展基层行动者网络再造治理结构,培育多中心治理格局以提升社区治理韧性,“去悬浮”的社区赋权实现有效治理,从而重塑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流程,提升了基层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结对竞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种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春  周黎安 《社会》2019,39(5):1-38
本文聚焦近年来在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前沿发生的制度性变革,即基层政府的职能重心从传统的发展经济转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领域,使得上级政府对其治理绩效难以清晰衡量,而更依赖于“印象政绩”的评估与考核。在此条件下,基层治理场域出现了一种上级“条条”部门与下级“块块”“结对竞赛”的新机制。“结对竞赛”有助于条块部门之间紧密合作,携手实现治理创新,克服以前的条块分割问题,以便向上级发送政绩信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向激励,导致过度创新和成功的创新经验难以扩散到竞争性地区等问题。本研究结合A区民政部门推动“社区分析工具”创新实践的案例进一步呈现了“结对竞赛”的运作机制与组织逻辑,并与“晋升锦标赛”和“项目制”等传统治理机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王艳 《社科纵横》2011,(9):32-34
倡导"社会包容",已成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新思路,为中国政府治理研究提供新视角。社会包容理论蕴含着政府治理中要体现公平正义、公民为本、公共服务等价值诉求。同时,优化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等是实现政府善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区合作治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该范式倾向于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社区治理场域中的二元性(张力)逻辑: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属性,另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社会自治单元”的性质,二者共同体现了对“社区”的方法论关怀,而忽视了“社区”的本质意涵(本原性意义),因而缺乏对社区治理的深层机理加以分析。本文从“嵌入性”思想和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出发,构建了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新型分析框架,即“嵌入性治理”视角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嵌入社会”是国家(基层地方政府)、居委会(准行政代理)、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力量)、社区大众等多元主体进行社区合作治理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嵌入性治理”可以被视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种本土化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9.
童敏  杜经国 《社会工作》2023,(5):1-10+103-104
中国社会工作通过10多年的职业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以基层治理服务为主导的专业实践路径。为此,有必要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从中梳理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逻辑及其依据的自主知识。通过回顾近15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历程发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从民政为主的人群帮扶服务的实践路径向国家为主的基层治理服务的实践路径转向。这种基层治理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采取的是一种场景化服务的实践逻辑,即在相对开放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中帮助人们解决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人们融入和改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的能力。它以普通人群为对象、以“自助”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人—场景”为观察框架、以行动理性提升为目标,具有自身独特的自主知识。这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知识完全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推崇的以“人—环境”为观察框架抽离现实生活场景的对象化服务的知识逻辑。  相似文献   

10.
田文波 《探求》2022,(6):104-110
本文概括了当前我国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数字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指出了当前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在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三方面存在不足,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路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数字政府全局谋划,以市域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角度出发,聚焦城市治理大格局,通过加强顶层谋划、推进制度完善、完善应用支持、提升应用大众化、加大资源保障五方面着手,回应基层关切,让数字赋能基层治理见实效,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化品质化,以此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当前治国理政的政策方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对于如何推进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上的讨论已足够多,但对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研究却比较少。为此,201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组对深圳南山区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调研,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这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8):51-53
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而被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已然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但是要完成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的任务,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高度重视行政伦理建设,以能够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推动及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奠定基石。本文正是从社会治理创新驱动的角度出发,全面阐释当下行政伦理亟需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行政失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社会治理创新驱动作用下建设行政论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芬 《探求》2022,(6):67-76
积极构建网格智慧工作体系,以形成反应便捷、协同高效、服务精准的“微治理”单元,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防线。近年来数字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技术化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汇集在一起,以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服务融合为基层赋能的网格化运作逻辑,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基于广州“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智慧网格治理建设实践可看出,打造智慧网格需进一步从理念更新、信息整合、流程优化、平台开放、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探索完善路径,以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智慧化转型,为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夯实根基。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9):74-7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呈现老人农业与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平发展机会被剥夺和人文精神缺失等新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始终耽于重"建设"而轻"治理"的困囿,因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治理主体单一以及治理理念缺失,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反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弊,循由价值反思—主体重构—路径创新的治理逻辑,探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以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为导向激发村民自身潜能。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在积极利用制度空间和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过度追求结构性自主会导致忽视内在动力培育。以资源“造血”、能力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增加为核心的内生性发展可摆脱“结构分析”的束缚,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从社会组织内生性发展的不同维度看,对政府资源依赖性较强、参与意愿跟参与能力不对等、社会认可度低、强弱悬殊下利益结盟是社会组织面临的共性问题。对此,应在结构层面、组织建设方面优化创新,实现从外部依赖到内生性自主的转型,进而推进外部资源内在化,实现内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均旭  高松会 《创新》2023,(2):39-53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政策的有效供给。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广西科技政策经历了探索发展、体系构建、优化提高及战略深化四个阶段。文章对政策数量、发文主体等外部整体属性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广西科技政策在各个阶段的注意力及其变迁逻辑,发现政策目标由“服务区域开发”向“驱动区域发展”演变,政策重心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跃升;政策导向由“注重经济效益”向“兼顾生态环境”转变,政策措施由“政府主导与推动”向“政府与市场协同”升级。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并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广西应当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坚持区域自主创新,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后备力量;扩大科技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从而适应政策环境转变并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贺芒  杨童节 《创新》2021,15(4):1-11
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水平和质量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为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有必要研究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动力.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社区居民的参与动力主要是资源获取与价值追求,文章据此将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分成四种类型:主动依附型参与、被动依附型参与、主动独立型参与、被动独立型参与.文章通过分析C市3个社区的实例,认为主动独立型参与效果最好,能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并提出应以扩大居民参与的收益、降低居民参与的成本以及规范居民参与的过程等方式促进其他参与类型向主动独立型参与转变,实现社区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众点评网”平台关于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论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发现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影响力方面有待提升,用户较为注重环境、藏书、服务、时间四个维度的阅读体验及少儿群体的阅读需求或影响。结合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梳理了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时间、空间、服务四个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内外协同的创新发展路径,即构建常态化的经营保障制度、科学考核评估体系和基层馆员评聘教育机制相辅相成的内部管理体系,以及政府购买服务、“馆店结合”模式和全民参与力量相互协同的外部文化矩阵。  相似文献   

19.
柳建坤 《创新》2023,(6):67-80
国家主导的贫困治理实践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作为减贫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基层政府的质量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实现减贫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托社会质量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四期(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数据探索农村社会质量的变化轨迹,并从政府质量视角对这一变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社会整体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经济保障水平、社会融合水平、社会凝聚水平和社会赋能水平均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基层政府的整体质量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力、政府廉洁、政府公正和政府可信四个指标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层政府质量提升对农村社会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表明政府质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这为国家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及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郊失地农民社区既是城市化下的被动“变身”,也是政府主导下的正常“转型”,其生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的特殊性.城郊失地农民社区现行的治理组织体系杂乱、公共参与不足、自治基础薄弱,并由此导致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参与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良善治理机制缺失、公民精神不足、自组织水平低下、社会资本匮乏.基于此,城郊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重构治理机制,理顺组织体系;培育公民精神,促进公共参与;重塑社会资本,夯实自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