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工程蓄水前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取得预期成效,但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的水文、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和经济环境等均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一是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但城市岸边污染带、部分一级支流水质趋于恶化。库区城市岸边污染带有明显加宽、加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城市化是推进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目前中国有1.49亿老年人口,而其中农村老年人口高达70%,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此文针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外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云同志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十分关注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他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水量不够,且分布不平衡,资源短缺以及污染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人口多、资源短缺,而环境保护和治理滞后的问题,又有传统经营运作方式导致污染的问题。为此,他提出要做好水利工作、控制人口、改革经营方式、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解决对策。陈云的生态环境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保护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不但是一个世纪话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话题.如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发挥三峡工程的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工程、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确保三峡库区的长治久安,本文特提出把三峡库区建成世界级湖泊公园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前现代时期人口的增长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即现代化起源前已经出现了持续膨胀的状况,同时,在地域上的分布也极不均匀.这一状况在资源、技术、城市商业化、行政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对现代化的起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人口及人口所引发的问题导致了现代化起源的畸形和现代化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农民和农村人口比例必须降下来,而当前的户籍制度、城镇分级、城乡分制的政策严重制约着农村的人口流动.而类似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串换式"或"对调式"思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态环境非点源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非点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市场与政府同时失灵三方面因素.农村生态环境非点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和不易监测等特征, 这意味着直接监测和干预污染者行为的成本过高,因而对其研究和管制具有较大的难度.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非点源污染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核算生态环境的总经济价值;二是实施非市场化的经济激励机制;三是凸显环境友好产品的价格优势和生态优势;四是走生态型农村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社区机制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多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近9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农村环境污染以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为主,而且污染源和污染主体分散零落,政府环保部门实施监管,既不现实也不经济。通过调动中国农村社区机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成为群众共同行动和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未来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一、三峡库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严重超载、土地过度开垦、经济落后、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丘陵山区。三峡水库的修建为库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同时,水库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是三峡库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定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动态比较万州区2004~2006年生态环境质量,可从森林保护、环保融资、环保项目审批、环保宣教等四方面着手建设和保护库区城市万州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陈跃华 《南方论刊》2004,(11):12-1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市场的现状及影响农民收人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如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全国上下都极为关注.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因为我国农村有9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0%,市场潜力大.如耐用消费品家电,农村家庭拥有量低于城市50~70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维修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与保险等农村社会服务市场尚未全面拓展;因中国农民十分注重住宅建设而形成的农村建筑市场及其相关的建筑材料,市场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就地城市化战略的实质是农村工业化,而农村工业化却最终导致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化解农村环境危机要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的城市化战略,把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战略转变为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城市化战略,即在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就业地入户”的户籍制度和以户籍人口增长为基础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切实保障公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依靠市场的力量决定各类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期的唐宋都城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空间概念:一是地域空间,诸如城市区划、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等;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诸如居民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市管理制度等;三是精神空间,诸如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心理、城市观念等。可以说,我们关注的城市空间应该具有多重性和多维性。如果把唐宋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和临安等城市经济社会的变化进行梳理,它还可以分为有形变化、张力弹性变化和无形变化,具体表现在平面布局的突破、地域空间的拓展、功能区域格局的重新组合、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人口结构的调整、官府职能回应市场的探索与转变等方面。在城市社会经济空间拓展的过程中,都城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商品经济因素展示了其无处不在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16.
前现代时期人口的增长是中国在;片战争之前,即现代化起源前已经出现了持续膨胀的状况,同时,在地域上的分布也极不均匀。这一状况在资源、技术、城市商业化、行政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对现代化的起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人口及人口所引发的问题导致了现代化起源的畸形和现代化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7.
吴世南 《学术论坛》2001,(Z1):45-48
农村人口大流动是当前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其特点是:(1)参与人数多.据国家计生委1993年的一次抽样调查,流动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其绝对值大约是9300多万人.(2)流向比较同一.即一般都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由农村向中等特别是沿海大城市流.这样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进城市,一方面是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给城市带来若干难题.比如:加大了城市管理和供应保障工作的难度,一定程度地干扰了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的运转,特别是他们挤占了一部分劳动岗位,使得城市本身的下岗待业问题更加突出.而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过低,往往不能实现其进城谋求一份工作的初衷.他们之中一些人,或则长期滞留城市,为求职而到处流动,或则因无生活来源而不得不自行回流,甚至被流入地强制遣返.这既是人力、财力上的一种浪费,也往往给流动人口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就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而言,这都是一个极需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指由于经济工业化而导致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不断增多,城市间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地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滚滚向前。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与国外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不同,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的冲动,本文试图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状况以及转移的途经着手,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和应采取的措施。一、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主体,以轻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经过长期的缓慢发展而积累起腾飞的经济基础。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明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普及的过程。而它的发展又与工业化是同步的,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共同规律和经验证明.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却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而全国城市化的水平却只有28%;在产值构成中.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变为8:2,但城市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与农村农业劳动力之比,几十年来,却一直是2:8。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强调生产,忽视生活;强调城市化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忽视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普及,农村城市化迟缓是根本原因。所谓城市生活方式,即现代化的思维方式、生活行为及现代化的生活服务设施。中国农村缺乏城市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