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柳 《家庭科技》2013,(6):44-44
焦虑、懊恼、生气、开心、平和……曾几何时我们对情绪做了"好""坏"之分,我们接纳喜悦的情绪,排斥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情绪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引发破坏性的行为,因此我们害怕这些情绪的到来。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这些情绪引发积极的行为呢?如果不让这些情绪引发破坏性的行为,甚至带来积极的行为,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样  相似文献   

2.
正很多人好奇:医生自己是如何保健的?英国《每日邮报》载文,刊出多科医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其中大多数回答令人吃惊。减肥医生:不赞成节食快速减肥专家:英国减肥专家伊恩·坎贝尔博士建议:所有证据都表明,节食减肥的结果往往好景不长。几十年来,我一直帮助肥胖患者减肥。我的经验表明,要实现长期成功减肥,就必须明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爱吃甜食?为什么喜欢高脂肪食物?为什么爱喝太多的酒?为什么对身体运动提不起兴趣?弄清这些问题的答案,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减肥措  相似文献   

3.
陈焜 《社会科学论坛》2007,(23):114-139
一 我年轻的时候读到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一些词汇常常觉得新鲜,喜欢看.其实,有时对那些话也不是真的了解,但是若有所感的情绪,一天都会觉得高兴."骨气奇高""真骨凌霜""雅意深笃""气调警拔""风韵""气貌""宽和""劲健""华净""逸荡""沉郁"等等,读到就好像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会突然扩张开来,心里能够有感觉的能力也变得精细起来.那时候到处都是"正确思想",读到这些词就有了好像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感觉,在燥热中喝到了清新透凉的泉水.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有的打着"高科技"旗号,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老面孔"。但这些所谓的防疫"神器"靠谱吗?据调查,这些商家口中神乎其神的"黑科技",都是典型的"噱头大于内容"。不仅难言科学,更跟抵御病毒不搭边。倘在平时,大伙恐怕还会有所警惕、多问一句,但面对疫情,就可能"宁可信其有"了。事实上,各路商家也恰恰是  相似文献   

5.
正去朋友家做客,远远就听见他家孩子阳阳的声音:"火灾来了拔腿跑,弯腰捂嘴向下逃,逃跑不能坐电梯,危险挥手大声叫""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面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我走进去,问道:"你儿子在背什么呀?"朋友回答我:"他在背安全童谣。""背这些有用吗?"朋友得意地说:"太有  相似文献   

6.
赵毓龙 《齐鲁学刊》2022,(1):152-160
晚清小说,尤其是谴责小说,其所聚焦的人物多有"刻板形象"特征。在对应形象的符号系统中,总能看到一些常规而抢眼的聚焦物,它们标识着社会集体对某类人群形象的偏见性预设。小说家经常利用这种预设,对聚焦物作艺术提炼与加工,以表达讽刺,甚至批判。"眼镜"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旧式文人""府道官员""时髦人物"等形象中,对应的"老光眼镜""墨晶眼镜""金丝眼镜"经常作为主要聚焦物出现,无论静态形式(如服饰组成部分),还是动态形式(如场景中短时内显见的动作),都可见到作者借刻板形象符号来构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匠心。  相似文献   

7.
《家庭科技》2014,(5):52-52
正当您下班回家,打开门时廊灯缓缓亮起,空调、通风系统自动开启,动听的背景交响乐徐徐环绕;当您坐在沙发上,只要拿起遥控器就能控制家中所有电器;当您外出时,只要按一个键就可以关闭家中所有电器……这些影视剧里出现的场景,现在对于普通家庭再也不是梦想!"智慧地球""智能城市"等关于人类生活环境高科技化的概念正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女性朋友在做完妇科检查后,发现报告单上出现"积液""内膜增厚""瘤""肿""糜烂"等字样时,会心生恐惧,非常担心。事实上,在妇科检查中,如果出现盆腔积液、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肌瘤、宫颈囊肿、卵巢囊肿、宫颈糜烂、雌激素分泌降低等"异常情况"时,多数情况下无须特别处理,不必大惊小怪。当然,为了更好地防治妇科疾病,成年女性最好每年定期做妇科检查,对这些已经发生的"异常"做好监控。  相似文献   

9.
正不知道大家都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邀请你去吃饕餮大餐,你却因为口腔溃疡而不能前往,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大享美味。至于对付口腔溃疡,市面上有很多药,说得神乎其神,"一吃炎症立刻就消""无效退款"等,让急于和美食"约会"的你不由自主地相信,赶紧买来服用。还别说,吃完这些所谓的"特效药"后还是有些作用的,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药一般都是解决你暂时的"口头"问题,或许这次你治好了,下次就形成了依赖,效果也就不大了。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科技》2007,(3):11-12
很多爱美的人都关心一些广告中的美容项目是否真的有用,如韩氏特效悬吊术除皱、蛋白埋线减肥、皮膜种植逆转时光等,其实这些都是美容整形广告在偷换概念.下面就请医疗美容门诊的专业医生为大家介绍一下消费者可能碰到的"整容欺骗术".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党报必须重新考量和规划宣传格局,更加重视理论宣传并注重提升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近年来在"主题宣传""热点引导""特色宣传"等方面宣传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为新媒体时代党报理论宣传提升影响力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11):155-161
1949年的鲁迅纪念已经具有了"国家纪念"的性质,以毛泽东的"鲁迅论"为核心的鲁迅纪念"国家话语"开始形成,个体纪念话语开始逐渐隐匿在"国家话语"与集体话语之中,呈现出跟此前纪念显著的差异。本年度欢快明朗的鲁迅纪念话语的出现,被重塑或被强调的"苏联的真挚友人""为人民服务的作家"等"鲁迅"形象以及被倡导的"学习苏联""自我改造"等鲁迅精神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鲁迅纪念已经开始步入"当代"。  相似文献   

14.
美食和"美识"减肥和美食的关系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化史中,所做的看上去极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将对"美"的整体认知提炼出来并逐渐在意识形态上给予相对统一(现在有越来越统一之势);而同时,私以为它也是相当无聊无趣的一件事,因为自此,人们就集体无意识地,走进了被"美"统治的樊笼…… 比如,瘦、纤细、苗条,以及大量其他的形容词如飘逸、骨感、弱不禁风……鉴于我本人并非此种类型,原谅我实在无法精准地找到更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这种统一认知的各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雯雯 《家庭科技》2014,(5):49-49
正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打车神器,到坊间流传的出租司机致富秘籍,再到各地出台措施整顿甚至叫停打车软件……打车软件还未来得及饱尝成长果实的滋味,便被推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生活在城市的普通人,谁都不想在承受出租车涨价的同时,面对打车难的困境。打车软件的最大价值是匹配用户和司机的需求,提高效率,相比传统的电召模式,智能平台的数据分析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纵览古今,指陈得失,品评人物,而且处处可见其对君子人格的理解:以"诚"为枢,传承传统儒家关于君子仁、义、礼、智、信、敬等内涵,而且,在天崩地解之世,船山希望君子以"经世"作为社会使命,保持君子之节,对君子创造性地提出"不敢""知耻"和"有恒"的要求,习道而续统,存心以继善,期待着有朝一日,神器得复,则大道定然因其未绝于世而重获昌明于人间。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10):138-146
新中国初期,音乐、绘画、电影、戏曲、舞蹈等各大艺术门类中都出现了关于"中/西""古/今"问题的论争,这些概念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出了多义性、矛盾性及自我否定性等诸多特征,但根本指向都是在"古""西"两种艺术体系之外,继续强化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时期形成的"人民文艺"的美学道路。通过对"西""古"美学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政府希望在艺术领域实现对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精英意识及其审美取向的改造,完成新中国艺术的阶层跨越,最终确立"人民文艺"的主体性地位。虽然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面对今日现代艺术观被质疑、大众文化兴起及传统文化复兴等多重文化转向时,新中国初期艺术在"人民文化主体"建构实践中所闪现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启示,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是你     
初到国外,我在一家小餐厅打工. 有一天,我错把一小包糖当作咖啡给了一位女客人.女客人非常生气,因为她很胖,正在减肥,忌讳吃一切甜食.女客人仿佛把那包糖当成了毒品,立即站起来,用英语对着在场的客人们大声嚷嚷:"上帝,她竟然给我糖!上帝,她竟然给我糖……"所有人都站起来,瞪着我,好像我做了什么大错事似的.我根本不了解减肥对那个国家的女人有多么重要,英文又不好,不知该如何应对,愣在那里听她嚷嚷.  相似文献   

19.
"搓身法",就是用手干搓、摩擦身体各个部位,达到活络血脉的目的。我以前身体偏胖,为了追求骨感,就想通过"摩擦生热"来消耗脂肪。时值寒冬,睡前用手搓身,搓了胳膊搓大腿,连脸、脖子、前胸、后背、脚丫都搓遍了,搓完全身后,身体微微出一点汗,再钻进被窝里睡觉,别提多舒服了。虽然搓身对于减肥没有多大效果,但我的睡眠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后来我知道,这套自创的"搓身法"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人体有14条经络,这些经络各自有掌管的"责任区",人体遇到风、寒、暑、湿、燥、火等问题时,经络就会受阻、不通畅。经络不通,就会给人带来病痛。民间有"指头多揉揉,大病小病不用愁"背部经常刮,活到八十八"等俗语,这些都是缓解经络阻塞的民间方法。我经常搓身,对经络起到揉、捏、敲、刮等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络阻塞导致的气滞血瘀、脏腑失调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