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庭由血缘和情感构成,但也可能由利益构成。家庭的人口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它呈现一定的结构,而这一结构又蕴含着一种权力,它分配着情感和资源。作为社会的细胞,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人在家庭里所感受到的一切,影响了他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在今天,传统的家庭模式早已式微。对等的原则越来越成为家庭模式的主流。据说每个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是决定其话语权的主要因素,但也不尽然。由于取消了自然分工所赋予的男女双方在养家和家务等方面的天然义务,一个  相似文献   

2.
调查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 样本数:9872个 你的生活幸福吗? 选项所占比例 比较幸福 38.3% 一般 29.4% 很幸福 26.7% 不太幸福 3.7% 不幸福 2.0%  相似文献   

3.
庄森 《殷都学刊》2006,2(2):73-80
柔弱不争是胡适自由思想的重要因子。胡适深受老子“弱之胜强,弱之胜刚”的思想影响,并缘此而接受了基督教及当时一些人道主义的不抵抗思想。胡适运用柔弱不争的自由思想观察中日关系,在“二十一条”危机和“九一八”事变前期主张对日示弱,反对与日本作战,要以不争为争。胡适柔弱不争的自由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处处示人以柔弱不争,藏起全部锋芒,广交朋友,各式朋友遍天下。胡适形成这种柔弱不争的自由思想,还是特殊的家庭教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一兵 《中州学刊》2007,(6):121-123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社会微观结构的运行及变化,有利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故此,我们特邀请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麦克林》杂志最近刊登了有关婚姻与性生活关系的长篇调查报告,指出夫妻生活中性关系淡漠现象的惊人普遍。 一位名叫安娜的多伦多女子和她丈夫都是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他们结婚已经20多年。在最初的11年时间里,安娜和丈夫之间的性生活很频繁。但当她有了孩子后,性生活逐渐淡漠。到后来,几乎成了一个月几次甚至一年几次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柔弱不争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如何评价这一思想及其影响,学术界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一些学者认为,它塑造了谦虚谨慎这一优秀的民族性格;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阻碍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是造成民族心理缺陷、形成“自我压缩”这一畸型人格的重要原因。 愚意以为,要得到公允的结论,必须将理论层与行为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即不但要从理论上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而且还应从  相似文献   

7.
伦敦医学院的医生在最近3年中实施一项史无前例的手术:将一名死者体内的心脏先后植入3位病人体内。令人惊异的是,这颗先后在4人身上发挥作用的心脏,至今还在健康地跳动。 3年前,20岁的理查德枪击自己头部自杀,深明大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天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契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现 代学者谈到老子,大多断章取义地认为,"无为"是其哲学思想的 主体或核心。严复批评这些人"今之用老者,只知前半句,不知 命脉在后半句"。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意在"无不 为"。"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为,不强作妄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不作为。"无不为"是顺其自然而为的效果,意思是说,只要顺 其自然而为,就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既然意在"无不为", 为什么又说"无为"呢?这是因为老子生当乱世,目睹统治者施 行苛政,强作妄为,以至于百姓更加贫困、偷盗更加猖狂的社会 现状,呼吁统治者实行"无为"之治,不要强作妄为。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智慧与道德的光芒。老子的不争思想在现代社会更是彰显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道德修养价值、和谐社会价值与企业经营谋略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再婚家庭因种种原因而再次破裂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婚家庭与初婚家庭相比,家庭成员不好相处的矛盾非常突出,但只要再婚夫妻过好下列“五关”,同样能使家庭和睦和婚姻幸福。  相似文献   

11.
朱寿桐 《江汉论坛》2001,11(9):76-79
本文对鲁迅作品中的"不争"者的层次、阶级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鲁迅一贯的思想斗争史表明,他的"不争"并不仅仅是不加以抗争的意思,更包含着"不挣"和"不争气"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麦克林>杂志最近刊登了有关婚姻与性生活关系的长篇调查报告,指出夫妻生活中性关系淡漠现象的惊人普遍.……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不争之德,是说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反而达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15.
进取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争是道家的人生态度。传统看法认为,人们身处顺境,取法于进取;身处逆境,取法于不争。事实上,无论人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儒、道具有不同特质的人生态度均可被采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顺、逆两境,皆须以进取为主,以不争为辅。这种优势互补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中国正在寻求更好的增长方式,寻找以人为本的发展,一个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幸福和幸福经济学倍受公众和学界关注。本文从理论和我国实际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幸福水平,但不是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上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国民幸福总值”,推动社会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17.
幸福     
大四第二学期,由于还差两个学分,我便选修了心理学这门课程。授课的先生是一个身材魁梧、满头银发的老教授。我对心理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关心的只是那两个学分,所以,整整一个学期,这门课我只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去交选修卡;第二次是这门课的最后一堂课,因为根据惯例,通常  相似文献   

18.
幸福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幸福的内涵作了新颖的探索,认为幸福是外在幸福与内在幸福的统一体,外在幸福是指主体所欲求的对象或目标的满足,从满足内容上可分为生理的幸福、安全的幸福、爱与归属的幸福、尊重的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幸福,从实现满足的途径上可分为事业、爱情、亲情、友情、闲暇和自我六个方面的幸福。内在幸福则是因这种满足状况而产生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分情绪、认知和境界三个层次的幸福。最终决定内在幸福的是主体的自我,自我分肉体自我与精神自我,精神自我在追求外在幸福时,反映为外向性自我;在主导内在幸福时,反映为内向性自我。自我幸福是外在幸福与内在幸福的交汇点,是人生幸福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