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在1957年《学术月刊》第8期和第9期上刊出后,一年多来陆續又发現了一些新的材料,需要补充。同时,“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也有笔誤和刊誤的地方,需要作些更正。现在,一并写一补正,供讀者参考。新增的笔名有三个: M.君:曾在1928年2月30日苏联莫 相似文献
3.
4.
5.
<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0期评论员文章说,有人认为爱国就应当努力歌颂自己的国家,文章批评说,这是简单而肤浅的认识."有两种对立的传统,一种是阿谀的传统,一种是忧患的传统.前者为佞,后者为忠.成于忧患,隳于安乐,真正的爱国者更多地谈论自己国家的问题与不足".吴建民先生在谈到弱国心态时说,弱国心态就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就,不提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很介意人家的批评,不能冷静反思自己.但是不仅我们有的人光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更有的人地方乡土观念莫名其妙地膨胀.川、浙、陕、粤、湘,方言节目纷纷上荧屏.西部落后地段也以说方言为荣.这可能违背推广普通话的精神.这种心态怎么可能和当今世界情怀一致呢?<杂文月刊>"温柔女侠"的文章说:"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7.
文化新闻的“文化味”许佳从新闻学的总体看,专门以文化报道为写作对象的新闻,被习惯地称之为文化新闻。它与其它新闻报道一样,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文化新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文学、艺术以及相关的精神产品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人们直接需... 相似文献
8.
9.
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两个层面。文化精神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创造并且传承的文化信念,是与其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情感反应和生活实践规范,体现于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而文化体系则是学界人士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文化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系层面被大体解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来没有被解构,也不可能被解构。具体来看,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以求真为旨的西方哲学取代了以求善为旨的中国经学。构建中国现代文化话语体系的关键,必须充分尊重中国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真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卞良君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2,19(1):112-112
"文化"是文化学极其关键和重要的基本概念.其现代含义甚为广泛而复杂,很难给它下一个能博得大家共识的简单的定义.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和"化"两个字的复合."文"的本义指在胸前刻的花纹,进而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初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后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不过无论中西,现代性的历程是人类城市发展历史的关键转折:现代性的进程促进了都市的急剧膨胀,现代性也在都市中迷茫,最后,现代性在都市中终结。正如本雅明等人的研究表明的那样,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在都市的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得到某种清晰的再现:现代性进程从其一开始起,它就相信它比古代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掌握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城市及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观照,将文化的思维贯穿在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从美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对文化工业的勃兴进行了批判,不但为我们认识文化工业的文化意义提供了另一种思想坐标,同时也给我们进行城市文化规划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文化热”已经出现,文化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研究和包括政治经济改革、文艺实践乃至生活方式变迁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理论工作。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概念的界定究竟如何呢? 这使我们想到《大般涅槃经·寿命品》上的一句话:“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巧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文化亦如是。文化正是在时间流中,在人的活动和动作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呈现、扩大、淡漠、消失;每一瞬间,有明明白白的“文化”在,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代中国文化引进的矛盾和困境入手,对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即“文化了解模式”和“文化理解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文化理解”是文化引进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化热中的“中国西方思潮”的反思,得出结论:成功的文化引进,包括“忠实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两个过程,由此就必须进行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和文化要素的耦合、文化力的定位、文化体系的再创造六个方面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资本与科技联姻,催生出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和复制技术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工业",文化开始了它的自我异化进程.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这一进程大大加快,文化最终被资本所控制,成为其获取利润的重要工具.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了"消费时代",消费成了社会的最高利益和最终目的,人成了商品消费和无限膨胀的物欲追求的奴隶.事实上,每一种文明都包含两种基本组成部分,即物质性生产和精神性创造,"文化"便是超越物质性的思想性、精神性、艺术性的创造.当一种文明仅重视物质增长而忽视精神创造,甚至容忍精神性资源被物质欲望和需要所侵蚀,那么,这种文明将变得越来越粗俗,它的前途和命运也就值得忧虑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丁玲的别名笔名并不算多,但却缺乏系统的辑录和考辨。现仅就笔者所见,将其名、别名、笔名辑录于此,并略作辨识。冰姿:幼年时的乳名。蒋伟:学名。七岁入小学时母亲所起,并为其弟取名“大”,意思是希望子女们将来能够伟大。 相似文献
19.
论“海派”文化的“边缘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概念,研究“海派”文化的特征,无疑是作一次地区文化的类型比较。本文不采取常用的地区文化“平行”类比方法,而尝试设计一个文化内核与边缘二重构造的整体模型,找出“海派”文化在这个模型中所处的偏离“内核”的“边缘”地位,进而论证其“边缘文化”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奚洁人“意识形态”、“文化”、“精神文明”这三个范畴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都属于“社会意识”所讨论的领域,但是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还是有区别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