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领着儿子逛超市,正好碰见他的班主任,自然而然说到了孩子。老师随口说,孩子总体不错,就是脑瓜慢点儿,分数不高。本来笑容满面的我,脸立刻僵了,儿子可是瞪着眼在一旁听着呢。跟老师告别后,老师的话让我有两种担忧。一是怕孩子自尊心受挫;二是怕孩子认为自己真的脑瓜慢,影响他的创新创造能力。果然,儿子无心再逛,拉着我的衣角要回家。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平日里经常看教育类的书籍,算是相对开明的家长,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说法并不赞同,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潜力无限,所以对他的学习并未施加过大压力。可是,儿子面对老师"脑瓜慢"的评语,是怎样的感觉?到了家里,‘还没坐定,他就怯怯地说:"妈妈,给我出题,我要做题。"我故作轻松地问:"怎么,不看喜羊羊了?"他摇摇头,眼圈红了:"我脑瓜慢,就得笨鸟先飞。""瞧瞧,我儿子脑瓜可不慢,还会用成语呢!"我打趣他,拉着他的手坐在沙发上。"儿子,你一定听说过‘人无完人’这句话,我的意思是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就正确。妈妈知道,老师今天这样说,让你伤心了,但妈妈一点儿都不  相似文献   

2.
大人别误会     
黄春萍 《快乐青春》2011,(10):73-73
下午,刚上二年级的冯笛放学回家,一脸不高兴地说:“现在的女生,真是越来越不像话!”“怎么了?”他妈妈赶紧问。“还不是隔壁的妮妮,一开学,天天都来找我问功课。真烦人!”冯笛一脸无奈地发牢骚,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相似文献   

3.
当我拿到新居的钥匙开门时,一下惊呆了。因为他——我的前夫也正开门。我们同走一个楼梯,门对门。 世界无比之大,又无比之小。10年前,我们分道扬镳,10年后,竟成了邻居。命运真是会捉弄人。在掌握了各自的生活规律后我们尽量避免碰面,但要命的是,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竟成了同班同学。自然,我的先生和他的太太,也成了熟人。 有一次,他孩子到我家玩,快到吃饭时,他大声地在自己家里喊孩子回家。他太太从外面回来碰上了,  相似文献   

4.
正年轻时,他叛逆不羁,"烟酒与牌,样样都来"。即便那时候家里穷,但烟要一天抽一包,酒要不醉不归,牌嘛,不输掉所有就不会回家,输的钱越多,他的脸越黑。只要他回家,周围的空气都会冻结,谁也不敢说话,哪怕一点声响都会惹他生气。所以,我和弟弟一吃完饭就躲进房间,锁上房门,屏气凝神,听外面的动静。受苦的自然是母亲。他不发脾气的时候很好:诚实、善良、勤恳,做  相似文献   

5.
儿子的作文一向不好,一提起作文,他就一脸苦相,这可急坏了我们夫妇俩。各种作文辅导书给他买了不少,辅导老师也请过好几个,可就是不见效果。 儿子喜欢看电视,尤其爱看动画片,每次看完后,总要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述电视剧情,讲得津津有味。孩子他奶奶耳朵不好,看电视常犯迷糊。儿子很有耐心,主动给奶奶当解说员,常常让老人听得不亦乐乎。我灵机一动:让孩子复述电视情节,不就是训练孩子运用语言、词汇进行作文练习的好办法吗?于是,我郑重其事地给儿子布置任务:每天看半小时动画节目,完整地记录下节目内容,然后交给奶奶,让奶奶不但能了解节目内容,而且觉得生动有趣。孩子愉快地答应了,能痛痛快快看动画片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13,(10):11-12
媳妇的烦恼下班回家,我刚打开门,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老公,立刻殷勤地跑出来,又是帮拿拖鞋,又是帮拿包的。我享受地换好鞋子,准备去卫生间洗手,这是我平时进门必做的事情。我刚踏出一步,老公就拦住我,问我今天上班辛不辛苦。老公的异常举动,让我一下子警觉了:"做啥啦?""我妈正在卫生间里洗澡。"老公的表情瞬间有些尴尬,但立马装出一脸不在乎:"今天天热嘛,妈帮我们  相似文献   

7.
家有贤夫     
陈浩 《家庭科技》2014,(3):13-13
正自从专职写作,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交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孩子上学,然后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从菜市场买菜回家。这样"学校、公司、菜市、家里"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抱怨过半句,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什么东西。"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一时间很感动。娘家人的生日,老公记得比我还清楚,除了母亲、小妹、奶奶,他还记得外婆和舅舅的生日,总会适时提醒我给他们打电话、买礼物。前阵子流行穿羊毛裤,漂亮又暖和,我买  相似文献   

8.
流沙 《快乐青春》2010,(6):76-77
一个孩子算不出4+7等于多少,老师让他扳手指算,他还是算不出。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阿笨。同学们都叫他阿笨,孩子很伤心,回家问妈妈:“我是不是很笨?”  相似文献   

9.
正晚饭后,窝在沙发里陪父母看电视闲聊。邻居胡伯来串门,一进门就叹息说:"看看你们家多幸福,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哪像我们家,小杰刚打电话说今年过年不回家了,孩子不回来,我们老两口连饭都懒得做了,真没意思。"胡伯的独生子小杰在上海工作,每年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匆匆回来,待不了几天又匆匆回去。趁着父母劝慰胡伯,我起身去卧室上网,正巧小杰在QQ上。我便问他是不是过年不回家了。小杰抱怨连连:"单位过年要加班,又碰上乘车高峰期,车票也不好买,回趟家还不够受罪的呢。再说回家过年也没多大意思,就不打算回去了。"看来小杰也是"失陪族"中的一员,而且是属于无奈加无知型的"失陪族"。我笑  相似文献   

10.
正年轻时,他喜欢上篆刻艺术,登门拜访一位篆刻大师。他对大师说明来意后,老先生微笑着对他说:"这次我先不教你什么诀窍。你先去后院,挑一担石头回家。等这担石头变成泥浆,你再来找我。"回家后,几位朋友都说篆刻大师不愿教授技艺,才想出这个办法戏弄他。他不理会朋友的话,夜以继日刻着这堆石头。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时间一长,手上起了血泡。血泡破了,钻心地疼;结疤后,又奇痒无比。时间一天天过  相似文献   

11.
记得还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次他放学回家突然问我: "爸爸,你是什么‘长'呀?"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们班上同学的爸爸,有的是科长,有的是行长,还有的是局长.我不知道你是什么‘长'?"想不到儿子小小年纪,竟无意识地有了等级观念.于是,我认真地对他说: "别的‘长'我目前还不是,只是个‘家长'."  相似文献   

12.
说不完的爱     
他和她。 20岁。他说:我爱你。她脸“腾”地红了,然后站起来一跺脚,骂声:你坏。 25岁。他说:我爱你。她娇羞地把头埋进他的怀里,捏着拳头轻捶他的胸膛说:我不信。这一年,他娶了她。  相似文献   

13.
体贴是一种爱的行为,在我的生活中,对它可不陌生,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的温馨。 前天,当我和丈夫一块儿赶路的时候,丈夫一边热得脱下外套,一边体贴地问正在冒汗的我,要不要披上他的外套?我笑着摇摇头,感到浑身暖洋洋的。 昨天,当我打电话告诉他我得因公晚些回家时,他体贴而又好脾气地说,不着急,我晚一两个小时回家做饭,他饿不坏,叫我安安心心加班。  相似文献   

14.
父亲是中学教师,一向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他在61岁那年,竟然得了老年痴呆症.从此,我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父亲患病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平时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父亲一见我,总是惊喜地说:"小雨,你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可过不了一会儿,他从里屋出来,再见到我,仍然会惊喜地重复刚才说过的话.我和母亲都说他"老糊涂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相似文献   

15.
老家有一个初中同学,上学时我们可谓情同手足。一日,他找上门,说自己办了一个小化工厂,急需一笔资金进原料,让我帮着想想办法。我只好如实相告工资收入减少、孩子上学负担加重等苦处。谁知他倒有一股穷追不舍的劲头,不住地变换借钱的角度:你在城里认识人多,帮着借借也行。并信誓旦旦地承诺只用半个月,等厂子货款回笼了便立即还上。看老同学一脸的诚恳,再说也是当年好友,话说到这份上,要是不帮忙确实说不过去。于是,我便将预备年底要交房款的3万元积蓄借给了他。  相似文献   

16.
正小区门口有一位年纪很大的卖菜老人。天冷了,他在寒风中瑟缩着,风吹动了他灰白的头发,看上去很沧桑。每天傍晚,我都看到邻居张姐去老人那里买菜。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常常和张姐一同上电梯。连续好几天,她都买了一大堆莱。我好奇地问:"每天都买这么多莱,吃得了吗?"她笑笑说:"我是为了让  相似文献   

17.
正一我和秦川谈恋爱,完全是他的一场精心预谋。5年前,我在某县中学做英语老师,每天下班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再坐公交车回家。有一天等车的时候,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叫住了我:"能不能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我正拿着手机玩游戏,一时没反应过来,有点迟钝地望着他。怕我不信,他拿出一部没电的iPhone4S在我眼前晃了晃。我犹豫着把手机  相似文献   

18.
家教冲突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朋友,这是科学的教育观念,我极为欣赏。孩子应该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应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是爱的一大部分。 丈夫的教育观念仍旧停留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父慈母”上。在儿子面前,脸板得象一大块铁,不见喜怒哀乐,还动辄拿出“三纲五常”来教育儿子一顿。他  相似文献   

19.
响鞭     
腮边挂着泪花,嘴里嘟嘟囔囔。儿子在后驮架上不情愿地扭来扭去。 儿子在乡下姥姥家住了一个暑期,我骑自行车来接他。他高兴地搂住我的脖子,“叭”地亲了我一口,天南海北地说起来.、他的话野了,手粗糙了,脸晒得黑红,我心疼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相似文献   

20.
《家庭科技》2012,(1):25
在儿童康复诊室里,小王妈妈将其8个月大的宝宝的小腿露出来给我看,并问道:"医生,我家乐乐双腿总是并不拢,是不是罗圈腿?"我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双腿并不拢是正常的,以后还要塑形,别担心。"听我这样说,她还是一脸不相信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