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由于契合文化思想重建的时代要求,尼采学说盛极一时.据不完全统计,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田汉、茅盾、郁达夫、周作人、李石岑等人都曾是尼采的热情崇拜者、大力宣扬者和热心翻译者.在文学上,尼采学说的闪光,同样为现代中国作家带来了新的思想资源,新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期留下了一批尼采印痕的文学作品.这是尼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在诸多现代作家中,鲁迅、郭沫若虽然不是最早接触尼采哲学的人,但尼采对他们思想观念、文学创作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为典型.因此,比较两者对尼采接受、契合、疏离历程的异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鲁迅的同学亲朋的说法、鲁迅的自述、学者的相关研究、鲁迅留学当年的中国官费留日者名单以及相关实证材料、鲁迅的经济能力等方面考察,鲁迅应是官费留学日本.而且,鲁迅是第一个留学仙台医专的中国人,而非第一个留学仙台的中国人.鲁迅的留学成绩有多种版本,从他的留学成绩可以看到他不甘被歧视的民族自尊心及在这种自尊心支配下的勤奋身影,以及弃医从文的转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郭沫若前期创作文化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是中国文化巨人的鲁迅与郭沫若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人们往往归咎于性格的冲突,这未免简单化。倘若我们将视点转移到他们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之前,比较一下他们的前期(指一九二七年以前)创作文化场,那么多少可以解释这让人感到遗憾的文化现象,并能够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化巨人的个人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 相似文献
4.
深挖一切腐朽、反动、黑暗势力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基地和根源———封建礼教;热烈讴歌中国社会的筋骨和脊梁———劳动人民;努力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去描绘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心理以及理想和追求,这既是鲁迅、郁达夫小说的共同点,也是两人小说创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6.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与鲁迅都强调日记的真实性,郁达夫追求的是人性的真,鲁迅强调的是艺术的真;前者重在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后者意为临摹现实、感悟人生;前者表现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后者表现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前者明快畅晓,后者含蓄隽永。 相似文献
8.
茅盾与鲁迅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但由于心理结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使其小说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拟从结构特色、文本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粗略的比较。以“点”代“面”,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小说与自“网”取“结”,以社会政治经济为小说经纬。鲁迅无疑是属于前者。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便是采取个人回忆的形式,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淡化故事情节等艺术手法.并内蕴着与契诃夫等人的精神联系,因而受到国外汉学者的关注。此后,他的小说便始终以中国人如何才能争到“人的价格”、如何才能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鲁迅小说,总能体验到一种特别的“辣味”,总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痛快感觉,一种神经久久郁闷麻木之后由强烈刺激梳爬起来的轻松感觉”。这种辣味、痛快感、轻松感、来自何处?它来自于作家对世情深刻练达的透视,来自于作家浸润着哲理和智慧的诙谐性情,和锐利泼辣而又冷峭的笔墨锋芒。孔已己的妙语,阿Q的尊容,是叫人回味无穷的,四铭被一声狂笑吓得心惊肉跳的窘相,和高老夫子被闪烁的目光看得狼狈而逃的丑态,也足以令人喷饭。从这些地方,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鲁迅对喜剧性的社会内容有极其敏锐的认识和感受,鲁迅也有着用喜剧性的形象和语言传神地表达这种认识和感受的高超技巧。一句话,鲁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公认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宣言,是新文学的基石。“五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从艺术上看,同“五四”时期以及晚清以来大量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借鉴不无关系。据统计,晚清小说刊本一千五百种以上,其中翻译小说就占三分之二。远在“五四”以前十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就邀集同志译了《域外小说集》,他自己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五四”以后就全国看来,翻 相似文献
11.
这两位作家的关系,在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引人注目。众所周知,鲁迅对创造社的作家,历来颇有看法,然而对于郁达夫,却有些例外;郁达夫也是个自视甚高的作家,平生绝少公开称道同时代的文人,惟独对于鲁迅,却特别推崇,见诸于文字,亦毫不掩饰其钦佩之情。两位作家在气质、性格、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上很不相同,其艺术倾向、文学风格和表现特色迥然相异,各成一家。然而,他们自相识之日起,一直交往频繁,情谊甚笃。对此,人们不免感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和鲁迅的现实关系,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他说:“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我以为这是最真实、最准确的论述。为着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这个“同一的目标”,鲁迅和郭沫若几十年如一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战斗”,因此,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甚至“曾用笔墨相讥”,但“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确确实实地体现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郭沫若的悲剧观有很大的不同,创作风格也迥然有别.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下层社会的不幸,郭沫若写的多是历史转换期的大悲剧;郭沫若的悲剧人物比较单一,鲁迅的悲剧人物则具有多样性.但是,鲁迅和郭沫若的悲剧理论与实践,在差异和互补中共同为中国现代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比较研究黎山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是一种进步思潮。在这一思潮中,存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三种个性解放思想。这三种个性解放思想有其共同点,这就是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于封建道德的批判。这... 相似文献
15.
曹万生在同题论文(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3期)中对比探讨了郁达夫与何其芳创作母题中的“孤独”、“爱情”和“死亡意识”。作者指出:“郁达夫孤独的痛苦,最深刻地揭示出五四文学的精髓:个性主义思潮的勃起。”而后起的何其芳的“孤独”则“更靠近现代主义思潮”。关于“爱情”,“郁达夫侧重对肉美的追求,体现出颓废派的大胆暴露;何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郭沫若的旧体诗词,意境声调,俱极深闳,誉驰中外,脍炙人口。他们生前都曾为日本友人书写过传诵一时的诗章,这里介绍的是他们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为同一位日本友人书写的旧体诗。鲁迅所写的是《送O.E.君携兰归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郭沫若所写的一首(未著诗题),则很少为人所知,现录郭诗如下: 菉葹盈室艾盈腰,谁为金漳谱寂寥; 九畹既滋百亩树,羡君风格独嶕峣。小原荣次郎君作兰华谱索题赋此以应丁丑新夏郭沫若(印) 鲁迅的一首写于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即柔石等五烈士被害的前五天,是他避难花园庄旅社时所书。当时处境十分险恶。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总有重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或非代表性的、成功的或不很成功的区分。鲁迅的《故事新编》比之于他的《呐喊》、《彷徨》小说集、散文诗集《野草》和大量的以“杂感”为主体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之于他的以《女神》为代表的新诗和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显然就有这种区别。 应该承认,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伟大作家的创作意图、艺术构思、艺术表现形式和具体的艺术表现方法的独创性尝试的得失。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8.
“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郭沫若论创作·读了〈孩子的诗〉》)这是谦逊,也是事实。其实,诗(文)多而好的少是普遍的现象,不独郭沫若为然。但象他那样享有崇高声誉的名家,除少数公认的名著外,留下不少被人非议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却是罕见的。这里,我们单就郭沫若创作本身作一些探索,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企图从中发现一点于今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和白先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他们在小说的创作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二人都擅长人物描写,并通过景物、衣饰、生活用具来设置时代背景,表现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特点,都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艺术,受《红楼梦》影响很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五四”是一个最具反抗性的时代。当尼采的“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风靡一时的时候,“五四”先驱者们大多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激愤而不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