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从民主的角度看,法治与宪政是一致的;从管理的角度看,法治就是限制权力的范围,使民主权利得以保障;从哲学角度看,法治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从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看,法治排除了人治的任意因素。说到底法治还是人的统治,但法治中有人的因素并不等于是人治。民主的核心是一种参与机制,民主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 ,民主就是指人民在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的同时 ,还通过人大制度决定国家大事 ,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国家权利。“民主就是要让群众说话”、“民主仅仅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经济发展了 ,民主自然也就会有了”等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法治是与民主制度相联系、优越于人治的治国方式和手段。今后我国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法制、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等多种途径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法治民主"是在肯定民主原则的前提下,主张对民主要有所限制,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以弥补民主的不足,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是仅有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还是不够的,当前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思考如何制约国家的权力与保障公民的权利问题。为此需要提出"宪政民主"这一概念。"宪政民主"是对"法治民主"的深化。宪政民主在我国的提出是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如何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宪政民主"在我国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宪政民主"需要在民主实践中予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民主的内在涵义和制度的重要意义 ,认为俄罗斯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政治转轨中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体 ,从而成为一个民主社会 ,但同时也是一个民主化水平不高的社会。提高民主化水平的途径是加强法治建设。俄罗斯正在走上由乱到治的中兴之路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主政治的推进、法理社会的构建是法律信仰形成的法理基础 ;权利观念、法律至上观念、积极守法观念以及善良之法、法律制度之间的和谐是法律信仰主客观条件 ;如何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人类法治理论的由来与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在我国最早系统阐释人治思想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法治理论应分为中国古代法治、西方古代法治和现代法治。中国古代法制的基础是专制法治 ,而现代法治的基础是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民主法治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民主法治又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来看,民主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现代国家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仅相互影响,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张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法治和民主的历史渊源,从而理清两者的关系,联系我国政治的发展现状,为我国的民主政治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政党政治与依法治国是当代政治生活的世界性历史潮流,正确处理好党法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主与法治本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姊妹;推行法治方略、树立法律权威、实现中国的民主与法治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法治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与法治在现代社会具有许多重要的价值,比如能使社会生活和谐有序、能有效地约束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等等。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非常明确的概括,并指出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些界说具有纲领性。“民主法治”是居于首位的,起的是“担纲”的首领之责,是绝对的核心———它的特征显现充分。其它五个特征的显现充分是顺理成章的事;它的特征显现不明,甚至显现混乱或没有显现,那其它五个特征的显现或无可能,或偶有闪现也难得持久。用哲学语言表达,“民主法治”是所有基本特征中的主要矛盾。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基础不是民主与法治,“和谐”就是一个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之维,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历史经验两个纬度论证了民主与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它不仅保证了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所向往的安定有序状态。而法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要求所有的权力运作必须设定在一定的轨道之内,而且还要求它必须符合全社会公认的最高道德与价值原则——良法原则,从而有效地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政治参与、政治腐败和司法腐败、政治文化、运作机制方面,论述民主法治对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需要同时具备民主意识和法治思维,这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也是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包括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主权在民的意识、敬畏民主制度的意识、人民监督的意识.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认清当下法治建设和法治思维的现实状况,认真学习法治建设和法治思维的知识,积极进行法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激情的民主和理性的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二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地方,但并不如人们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天然统一。本文首先从理论及实践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以足球"黑哨"问题为例证,从法律的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思考,认为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是民主的法治要求,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是法治的民主要求。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甚至会偶有曲折性。法治国家建设的沉重历史包袱是顽固的人治传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得以开通,但征途艰难在所难免,目前需做好以下工作:抓紧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创造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努力消除封建人治残余;切实贯彻法律至上原则;努力培植大众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宪法成长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主题 :其一是“从专制到民主”,它反映的是法律文化所依托的政治制度架构方面的变革对法制转型的影响 ,以及法制转型过程中法律所表现和确认的政治内容上的变化。其二是“从人治到法治”,它一方面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中 ,政治结构中统治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 ,反映的是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特别是法律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变化。因之 ,从制度上考察近代以来特别是 2 0世纪前 5 0年 ,中国社会从传统专制制度下的人治主义统治方式向现代民主制度下的法治主义统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中国法律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民主法治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分为显型民主法治与隐型民主法治两大部分。显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它包括政治法律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等三个层面;隐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也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法律心理、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思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显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略显滞后,主要表现为:隐型的权力本位思想与显型的权力运行规范的冲突;隐型的权利意识与显型的民主制度的反差;隐型的法律心理与显型的法治原则的背离。当前,为了实现显型与隐型民主法治的协调统一,应重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进行隐型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普及和传播民主法治背后的文化、观念、价值等,使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与现代的政治法律相适应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即培育人们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而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则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制度等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公共领域,作为公民政治活动和理性思辨的主要领地,是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分离而产生的。公共领域连接着国家与社会,较好地解决了现代文明中民主与法治的冲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使民主与法治在冲突之中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均衡。公民通过民主参与实现其公民权的价值理性,并依靠法治的保障为人权免遭侵犯提供一个安全屏障。民主与法治在公共领域中,互相融合互相扶助,在一开一合中,达到收放自如,共同演进着人类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一个渐次完备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在执法、司法实践中,中国法制建设还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吏治腐败等现象较普遍的存在着。在此情况下,部分人对中国的现代化法治进程失去了信心,甚至认为中国不可能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对此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分析,来论证在中国具有建立法治社会的可能性,同时提出一些在法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目的是希望重建人们对在中国建立法治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