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市政是城市大发展的产物,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近代市政理论的形成。针对如何加强中国现代化城市管理这一问题,试从西方国家市政学理论对中国近代市政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近代市政发展历史,以期对中国现代市政发展有所借鉴并推动中国市政理论研究的深入,不断适应中国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就近代中国而言,城市是社会现代化的策源地,城市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对近代城市的发展变迁进行个案研究,由此来深入细致的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建设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战略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基于TOE框架,对中国地市级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发展水平、财政资源和需求压力是影响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而科技投入、政治压力和开放程度并不会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转型路径包括优化技术治理体系、增强组织动员能力和完善外部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4.
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演进及城市现代化研究进展,可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提出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即拥有高素质的城市居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高层次的城市社会、高端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适宜生存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高效能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对2011—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测评结果显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整体呈波动中攀升态势。最后围绕提升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创新发展动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化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归纳了可能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城市社区自治与基层民主发展这一深层视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广东城市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并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广东城市社区自治的两种先进模式进行比较,指出民主和自治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一种判断和看法的集中体现,是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基础上的深层次意识反应.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是社会信任的重要构成.针对北京和上海在文化发展、城市定位功能性的不同,指出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让“城中的人”在社会信任的关系中既表现出共同性,也凸显现代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既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嬗变,也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浓缩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号召,并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作为现代化过程和形态的重要引擎,承载着9亿多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构建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场域,研究人民群众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观感受既是新发展阶段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在科学把握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基础上,通过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回答了“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时代课题。首先,从城市发展条件和结果等2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城市发展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发展结果等3个一级指标,城市先天禀赋、营商环境、政府治理能力、人居环境、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协同发展等9个二级指标,历史文化底蕴、市场环境、民生环境等3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依此设计了居民主观感受调查问卷。之后,在对全国200多座城市的居民主观感受展开大规模问...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城市化的程度高低看成是衡量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标准,同时,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状况,在根本上是受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要实现国家的普遍城市化,必须全面和根本地改变社会结构。作者分析了在奴隶制时期(文中定义为前期传统城市时期)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后期传统城市时期)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结构,并指出建国以来,中国的政策不仅没有消除和抑制影响现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社会因素,相反更加强化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改革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改革这种社会结构,创造有利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促进大规模的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广大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及其治理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本文在总结与反思学界关于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应然要求,而且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就使城市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与此同时,回到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基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立足于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审视其哲学意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来激活对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还是其通过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来夯实探究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及趋势的历史观基础,抑或是他通过对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批判来确立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思路,实际上都是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为现代城市发展和我国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乡镇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最基本的地域综合体,其发展逐渐以满足人民生活为立足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展开了深刻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给全面推进中国乡镇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全力推进乡镇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认清中国乡镇在新时代发展中的地位,深入分析中国乡镇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特征和现实基础,以探寻乡镇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文章提出乡镇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组成,乡镇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引擎。进一步,文章从乡镇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出发,论述了乡镇在经济活动发展区、人口流动集聚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和宜居生活典范区建设上具有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上,近代以来乡镇经济活动功能已初具雏形,乡镇企业的兴起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发展,继而推动乡镇承担更多的经济活动;在人口流动上,城—镇—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随着乡村振兴和镇的发展,乡镇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乡镇的人口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在历史文化上,名镇、名村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到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体现出乡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景观的营造;在宜居生活上,建设美丽宜居乡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在产业体系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治理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中国乡镇发展的现实基础,文章提出推动中国乡镇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和举措。在坚持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上,要从“四高理念”出发做实中国乡镇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开放;以促进经济要素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生活;以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探索高效能治理,以期为全面提升中国乡镇现代化发展质量、制定精准的乡镇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和西方殖民扩张 ,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美学现代化的进程 ,使它沿着两个方向展开 ,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功利主义美学观构成了时代的主潮 ,而以个体为本位 ,坚持艺术和审美独立性的理论也作为潜流在运行。今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剧 ,我们反思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 ,必须以此为借鉴 ,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实 ,追求人类普遍具有的精神价值 ,处理好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 ,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以把中国美学的发展纳入合理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废都》和《秦腔》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文本,而是沿着同一条创作线索所进行的一次精神对话。尽管创作时间相隔十余年,题材有都市与农村之异,但二者具有对中国现代性审美反思的同构意识,都倾注着贾平凹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14.
在急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城市的传统与历史被置于何种地位?在传统与现代的框架中,选取北京作为案例,通过北京与巴黎、东京的比较,探讨传统城市社会/社区类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与城市现代化互动过程中的“关系性”问题和在当前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可能性”问题。对比一些特定的国外城市,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逐步被现代城市空间所替代直至消失。除非城市的传统空间能适应商业开发和现代更新的要求,否则,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将被新型城市空间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特点,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表明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确立有其内在的政治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可行依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层次性的特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科学化、和谐化、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7.
怎样看待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和妇女问题,使全球化概念具有中国特殊的"民族主义"内涵。从批判反省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和必须指出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妇女的严重剥削;而另一个观察角度则可以是来自本土的,有必要正视现代化和全球化给妇女带来的机遇,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是每个女人在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之外有了作出个人选择的条件和较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是启蒙,今天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则是发展。妇女更多地进入国际发展项目,带来了本土化资源和本土化问题,在参与发展项目的同时怎样发展自身,怎样既做好于妇女发展确有好处的国际项目,又对建立和发展中国妇女研究的学科建设有帮助,这是中国妇女研究学者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了苏童所建构的两个独特的小说世界:"枫杨树乡"的乡村族类和"香椿树街"上的市井民间,所完成的一个江南族类从乡村到城市的现代性变迁。但苏童的小说指向的一个不被现代文明烛照的乡土中国和前现代的城市边缘"史前史",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南方想象,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南方书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运动发轫于晚清,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建设和曲折发展,至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最大。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伴随城市化进程,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按照各国启动现代化的时序将现代化分为早发式与后发式两大类 ,后发式现代化是被动的、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与精神因素无涉的、外行式发展的现代化 ,因而只能全面仿效和全盘接受西方的早发模式。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提出了“内生式主动型”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论 ,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宝库 ,开创了一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