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赵庆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注释评讲,名家辈出,但古人说《诗》,大多侧重于诗教和训诂。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研究而影响较大的,则有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方玉润主张“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他说:“六经...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诗言志"、"歌缘情",这似乎成了千古不易之论.但细而思之,难道所有的文学作品不都"言志"和"缘情"吗?所以,只说诗言志、歌缘情,并没有说到位,没有说清诗歌所以为诗歌的本质.言志缘情可以说是诗之"常",因为如果没有志与情,文学作品就难以成为文学,诗自然也难以成为诗.  相似文献   

3.
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中,侗族人民通过神话、传说、叙事史诗、故事、寓言、戏曲等瑰丽多姿的艺术形式,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古老的历史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展示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以及波澜壮观的历史文化。因此,侗族民间文学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也为研究侗族原始社会和各个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滥觞卞良君题材是组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一定的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作家通过或结合所选择的题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感受,便形成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国古代的文坛,几乎是诗的王国。这不仅表现为它的数量多,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5.
侗族诗歌有和谐的韵律。它既可一首首地念诵,又能一首首地演唱。侗歌,本来就是诗的歌唱。用侗话来说,歌是“心头上的声音(唱心头)”。一首好的侗族诗歌,既要有心头话的感情和生活的内容,又要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侗族诗歌的韵律便是这种艺术形象表现形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侗族民间(特别是歌师们)进行诗歌创作时,用韵是颇严格的。人们常说:“没有图案不成侗锦,没有韵律不成侗歌。”侗歌用韵不当,是“唱歌没有味,炒菜没有盐。”韵律用得好的侗歌就好唱,好听,好记,好传。  相似文献   

6.
侗族是一个传统上长期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社会历史、故事传说、产生、生活、习俗、信仰等,都是靠口头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易丢失和变异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和阻碍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侗文是基于侗语语音而形成的符号,它是侗语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侗文在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诗歌的流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著名诗作面世前后,往往伴随着一段与之相关的趣闻与传说。这些故事的流传,不仅为其原作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李白诗歌与其本事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蓬勃发展的网络诗歌,出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特别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诗歌——超文本诗歌(在台湾称为“数位诗”)。主要以台湾前卫实验为例,讨论其中四种:新具体诗(视觉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既肯定诗歌这一“新空间美学的表达方式”,其“声、像、动”全方位组合的质素对新诗多元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冲击与鼓舞,也对可能来临的数字化诗歌——技术完全进驻诗歌——表示一定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一《万叶集》是古代日本最早的诗集,也是古代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在《万叶集》四千五百首诗歌中,山部赤人的风景诗独具特色,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山部赤人在他的风景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观,不但对日本的诗歌,而且对日本的文学以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山部赤人的风景诗及其自然观,对于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王梵志传说的探源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桂花丛谈》、《太平广记》转引的《史遗》王梵志传说,是研究王梵志诗的一条基础材料。半个多世纪来,中外学者对这条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由此明显地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观点趋向。本文认为,《史遗》传说是一个流传干当时民间的神话故事,它的主要情节系附会佛经“柰女降生”故事而成,连“梵志”这一名字也是对佛经原型中人物称谓的袭取。探明了该传说的来源,殊有助于我们弄清王梵志诗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鄂西,不仅“清江秀绝三巴地”①,而且“天边秀色鄂西山”②。也就是在这风景如画、山水相依的地方,孕育了有“骎骎大国风”③的文学艺术,因而被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④。历史上,鄂西的民间文学,无论是内容及形式,还是情感及艺术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研究鄂西丰富、优美的民间文学,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对于探索和评析鄂西的文学现状和发展,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代的中国可说是一个诗的王国,这表现在:一、诗歌创作极为丰富,二、诗歌理论著述也极为丰富.但同欧洲相比,在这两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中国诗歌创作长于短篇(在漫长的中国诗史上,长诗不过《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瑟琶行》、《秦妇吟》等等而已),长于抒情(即使叙事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短于长篇,短于叙事;二、中国诗歌的研究多表现为短小精悍的即兴随意的诗话,而缺少系统严密的体大思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史。路具规模的,在诗歌理论方面,当推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史方…  相似文献   

13.
叙事文学发展轨迹──神话、传说、故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传说、故事,乃民间文学中的三大叙事性文学。自古以来,它们因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被人们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其实从文学角度看,它们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又正好体现了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便于论述,我们拟以侗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为例,对它们进行比较说明,看看它们是怎样体现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一、神话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叙事文学,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14.
侗族的"再生人"如今已成为侗族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人"口述文本在侗族村寨中流传甚广,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口述故事类型。"再生人"故事听似荒诞,却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依据;其深层文化逻辑即侗族对阴阳两界的解释和认识;在侗族民众祭桥、过阴等信仰生活中也有诸多表现。这些代代相传的信仰习俗也为"再生人"口述文本的传承提供了相应的民俗环境。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诗本事以诗歌的创作、解读、传播等文学活动为主要言说内容,也就与当时通行的笔记文本拉开了距离,往往被视为诗歌批评文本.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文本,唐五代诗本事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一定特点:言说形态方面,以事件为文本中心,以诗明事、证事;言说主体方面,以史官的口吻叙述故事、发表评论并由此形成纪传体文类特征.这些使唐五代诗本事与北宋诗话的以诗为文本中心、以文学家的口吻叙述故事和发表评论及其语录体文类特征等形成了鲜明差别.唐五代诗本事尚未完全从当时通行的笔记中脱胎而出并发育为一种成熟的诗歌批评文类,就被其孕育出来的北宋诗话迅速代替.  相似文献   

16.
撒拉族的文学大致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它们以其独有的魅力,口耳相传于撒拉族群众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他(她)们主要的也是唯一的文学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撒拉族才出现了自己的第一代诗人,韩秋夫首先敲开了诗歌殿堂的大门。他的第一首诗《二月的庄子羞了》在《延河》文学杂志的发表,标志着撒拉族作家文学的  相似文献   

17.
石城与莫愁     
在地名普查中,遇到了一些来自传说的地名。同一个地名,不仅湖北省有,别的省也有。如孝感县因孝子董永的故事得名,但江苏淮阴县也记载有董永的事绩;又如传说杜康是酿酒的发明者,其原籍是湖北宜城人,但河南汝阳县有杜康村,相传为杜康造酒处;唐代杜牧诗中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于是因诗而引出杏花村酒,杏花村在何处?一说在安徽,一说在山西,一说在湖北麻城;还有黄陂的“木兰山”,是由古诗《木兰辞》派生出来的,河南虞城县也有花木兰祠,据说也是花木兰的“故墟”,花木兰  相似文献   

18.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散体大赋、骚体赋、拟骚诗是汉代作家在学习楚辞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散体大赋、骚体赋属赋体文学,而拟骚诗以及君臣所作的楚歌属诗歌体裁,它们在文体上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宜将骚体赋、拟骚诗、楚歌笼统地称为骚体文学。否则,不利于我们对汉代文学作品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拟骚诗是楚辞体诗歌在汉代的赓续,其文体、写法以及代屈原立言的思想内容,是楚辞在汉代诗歌创作中流变的重要表现,拟骚诗虽然曲折地表达了汉代文人借伤屈以自悼以及他们对屈原的认识评价,但由此也将汉代的楚辞体诗歌创作引向了衰落之路。  相似文献   

19.
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意象,它是抒发英雄心志的符码。其基本内涵就是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这种意蕴形成的文化原因有:华夏民族悠久深远的佩剑崇剑之风;侠文化的浸润;古人对剑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剑之神异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20.
严迪 《江海纵横》2008,(6):51-52
诗的精神素质,我认为应有它设限的底线,不过,请勿误会,一提及诗歌精神就误认为是口号的排列,我强调的只是文学作品中必要的思想性,犹如树枝上的绿叶。请允许我在《鹊桥仙》上填新词:“两者若是久长时,岂会若即若离”。艺术与思想应是相融合的,如有所忽视,也许就会失去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