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军 《北方论丛》2012,(3):98-1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危机,其主要体现就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大举进入,极大地动摇了儒教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围绕如何处理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教的关系问题,戊戌前后中国士大夫提出了取代论、融合论和并存论等应对方案,特别是提出了"保教"主张。"保教"主张的提出虽有其深刻的原因并被很多士大夫认同,但由于存在诸多局限,很快衰微,进入20世纪初年被佛教复兴和"存学"主张逐渐取而代之,文化民族主义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终的是中西方这两种本位主义文化背后潜在的观念冲突.冲突既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之间,也各自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之间和中国士大夫之间,而且自传教之初就已经存在,在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下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直至最终激烈的争论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此之前,尽管资产阶级正在魔术般地改变着世界,但是,困于封建樊笼的中国人却一味因循守旧,全不知奇变之将至。鸦片战争的炮声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在此旷古未有之变局面前,他们痛感于对先进的西方侵略者“实不知其来历”,因而要起来看看世界。于是,思想界一扫万马齐瘖的局面,介绍西方的地理、风俗以至经济,政治一时蔚为风尚。一些士大夫在了解西方的过程中,迸发出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火花。尽管立足于封建主义的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幼稚的,但是,这毕竟是中国思想史上认识资本主义的第一页。在这当中,林则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最具有时代特征,故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林则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什么时代特征呢?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西方思潮与中国传统治国思潮发生剧烈碰撞。在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除少数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外,包括清朝首任驻德公使刘锡鸿在内的大多数晚清士大夫仍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本文从对西方人性的认识、对西方侵略性质的认识和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识三个方面对刘锡鸿出使欧洲前的西方理念进行考察,并进一步分析其外交主张。  相似文献   

5.
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之一.重新审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有助于推进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阐述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和本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定义及其关系、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真理性等问题.普氏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也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6.
质的研究访谈法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热潮,但在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量的研究应用较多,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还很不足,且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具体操作的角度,介绍了质的研究访谈问题的类型、访谈方式、特点及其实施程序,并对其存在的优势和局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士大夫作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担负了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播的使命.生存于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他们逐渐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取向:充当帝师王佐的功名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文化优越感和"夷夏之辨"观念.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郭嵩焘本属于这一群体,但却以独立的人格精神、独特的思想逐渐突破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局限和柬缚.他是最早亲历西方世界并极力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实现了一次新的进步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沈晓敏 《学术研究》2004,(7):112-116
《知新报》与康有为关系密切 ,基本上秉承了康有为等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知新报》认为现阶段中国文化在诸多方面不如西方 ,应向西方学习 ,但同时认为中西文化具有共通性 ,把西学解释成为中国文化所固有 ,企图以此来减少引进西学的障碍 ;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文化 ,大量翻译介绍西政西艺西学 ,成绩斐然 ;认为天下公理本质上并无中西之别 ,中西文化最终必然走向融合之路 ,西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缺 ,中国文化也远非至善至美 ,只有互相融合 ,取长补短 ,才能使中学发扬广大和西学行之无弊。  相似文献   

9.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鸦片战争前国人非理性的妄自尊大到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技艺的仿效,从戊戌维新时期的“西政之善本之于科学”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分子“科学救国”的呼唤,再到“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阐扬,展现出了中国人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史写作自20世纪初起步,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同时在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一些未惬之处。这主要表现于存在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存在以艺术审美中心论来把握中国美学史的偏向以及存在亲外史研究而疏内史研究的偏向等方面。认清这些局限,对于未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将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群体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中国精神命脉得以传承。士大夫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事件,还历史一个公正清白,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去监督限制皇权的滥用。鲁迅凭借犀利之笔,直指社会病灶痛处,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批判。在鲁迅身上折射出的社会责任感正是鲁迅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8,1(2):126-130
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悖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将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发展,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吸收异质文学与先进文化,二是有利于输出自身文学与先进文化,三是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产生新质.但全球化又与先进文化和文学精神相背离,表现在:一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由与民主精神,二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三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基本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文学修养,二是维护文化与文学的生态平衡,三是发展文化与文学产业.  相似文献   

14.
黄宛峰 《中州学刊》2003,(6):116-119
东汉党人、明末党人以道自守、视死如归 ,铸造了士大夫精神。同时 ,绝对的殉道忠君也暴露了他们思想的根本局限。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一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流派,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形成,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联系有了进一步提高,禅宗也因"得到士大夫们的欢迎而迅速兴盛"[1],但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接纳禅宗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据说,五凤楼是唐代士大夫与皇帝斗富而建的可与皇宫比美的五凤展翅腾飞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五凤楼屋脊上装饰的鳌鱼,就是游龙的象征。在黄巢兵乱时期,这些士大夫避难来到山水清秀,风水优美的徽州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先进的生产力。徽州历代出名臣名人,就是有士大夫遗传基因的结果。士大夫的后代繁衍昌盛后,为了团结全族而建宗祠,故徽州名门望族建宗祠均采用五凤楼作门面。这也反证了徽州名门望族是唐宋士大夫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顾准在研究古希腊史的过程中曾出现了"卡壳"情况,而且一"卡"就是两个多月,乃至要为此毁弃旧稿而全部重写。他原先想通过研究希腊城邦的历史来反思中国为何产生不了民主和科学,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感到希腊的城邦制度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进而对中国的传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他对西方的研究始终是在中国的思想视域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戴季陶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出发,鼓动与宣传五四运动,译介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揭露与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较为进步的思想与认识。但是他的阶级局限和思想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未来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玲 《江汉论坛》2004,2(10):26-30
20多年中国村民自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和局限。在新的世纪,如何克服和超越这些问题和局限,建立未来发展的新构想和新思路,这是当前中国村民自治研究的关键。本文提出了未来中国村民自治全面、协调、均衡和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吴四伍 《兰州学刊》2007,(8):157-160
文章立足灾害与社会的独特灾荒视野,以中国古代荒政书为中心,探析中国古代人民有关人与自然的若干思考,认为他们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方面作出有益探索的同时,也锢于自身知识、观察手段、认识习惯等局限,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存在某些偏差;这些认识的复杂面相更多源于人们实践本身的复杂;从中我们可以总结中国古代人民关于人与自然认识的诸多独特思考,以此警示人们不应简单化古人的认识,而应吸取其宝贵经验,服务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