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谢赫提出的被后人引为绘画总法则的"六法"自古以来为画家所重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结了画家的情感表达。本文从形神、意象、气韵这三个要点出发,分别对绘画空间的经营、绘画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作了阐述,认为中国山水画经营空间首先基于对绘画形神的关系处理,而山水笔墨意象的形成则是绘画空间创意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最高美学表现。文中举例说明了经营位置在绘画空间形式中的诸多美学表现方式,以此表明谢赫关于空间形式的美学理论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油画创作,集中出现了一批以表现我国民间风俗为绘画对象及内容的极有影响的油画作品,中国油画家在以西方造型体系为主的油画创作的观念和方法中,融汇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理念,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用油画这种来自西方的绘画艺术形式表现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民俗文化,无疑是一种体现油画本土化的重要创作道路.而且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显得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徐悲鸿试图"以西改中",突破传统绘画的基本格局,这突出地表现在"写实"绘画因素的引入,其在创造观念、造型意识和形式语言等方面对原有系统造成了解构.他的历史作用是他把当时变革者的"以写实改良中国画"落实到了教学训练过程与画面的具体造型表现方式上,并迸一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以实现他所希望的融合中西绘画长处的主观理想目标.蒋兆和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他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理论,力图革除以苏俄素描代替中国画造型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传统的"六法论"和"传神论"的再认识,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画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西方绘画改革的现状及中国画向传统的回归,使我们应对这种改良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 ,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 ,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 ,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 ,更加自由、灵动。最后 ,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5.
岩画中的取象构图包含着对物象的空间角度、物象与物象之间空间深度的处理,与透视理论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岩画在近大远小、色彩变化、消失等透视规律中,表现模糊,基本不具备透视的次级系统。但中国岩画对物象的采用使它已经具备了视点、视向、视域等透视要素,具有透视的初级系统。从透视的初级系统中,可以发现中国岩画的视点更加自由、灵活,其视阈更加宽广、写意,但视向较为单一、呆板。中国岩画中的透视现象表明了中国远古先民们不以视象作画,而以物象作画,以及延迟模仿的绘画习惯,表现了他们原初规则写意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五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市召开第五次年会,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文艺美学问题.现综述如下:一、儒道与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一种意见认为,儒道所强化的理性思想集中体现为本论("天道")、认识论("闻道")和实践理性的统一.画家以"仁"兼济天下",又以"逍遥"独善其身",在个体精神上是统一的.因而,中国绘画既接受了儒家的效用观念,又主张绘画最后表现  相似文献   

7.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05-111
北宋江西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宋代题画诗、跋之大家,留存至今的约有两百多首,这些题画诗、跋中蕴含着丰富的绘画思想。归纳其蕴含的绘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禅论画、画当观韵、浑然天成三个方面:黄庭坚认为绘画在表现笔墨情韵之外还应表现画家的心灵感悟,通过超越技法、富含意味的物象来传递只可意会、无须言传的意趣与韵味,从而达到明心见性、表现理趣、直指"本真"的境界;绘画作品的优劣主要表现在是否有"韵"上,"韵"是一种超越物象与笔墨技巧之外的画外之意,象外之神,笔外之趣,是以心驭笔,心迹自然外泄的结果,绘画有"韵"则不欲,应当绝俗、避俗;绘画是"心象"的自然流露,强调"心"与"悟"的作用,突破一切法度与规矩的束缚,达到"技进乎道"、"不装巧饰"、"与天成功"的自由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论中的美学思想是极为丰富而精湛的。它是中国民族绘画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总结。它和中国绘画艺术珍品一样,为世界美学理论的长河增添了异彩,体现了中国画论美学自己独具的体系和风貌。中国绘画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写意画风和它以“三寸柔毫”,“线”、“点”的形式结构、笔墨气韵所表现的形象特点,使它在世界绘林中独树一帜,光彩夺目。它是中国画论美学思想实践的结晶。探讨中国画论中的美学思想,揭示它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  相似文献   

10.
A.气韵:形神关系的逆向展开 中西绘画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因主客沟通与转化关系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空间和造型体系。松年以为:“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邹一桂也认为:“西洋人善句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镏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美,与中华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