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新老派语言差异入手,对湘西自治州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变化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向共同语靠拢是湘西州汉语方言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长沙方言的语气词数量可观,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非常细腻丰富.本文先着重介绍"罗、唦、咧、啊、啦、呗"等六个单用的语气词,然后就语气词的连用,表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气词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异作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3.
将新胜"长沙话"同湘语长益片长沙话和湘语娄邵片双峰话、新化话进行语音、词汇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与后二者存在着相当的相似性和相通性;无论从历史来源还是从方言现状分析,新胜"长沙话"都应属于湘语而非西南官话.  相似文献   

4.
舟山群岛的主要方言是吴语。近半个世纪来,舟山方言词汇与熟语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些旧词语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同时出现向共同语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说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语言尤其词汇的变化发展,最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贵州习水方言中存在较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位置以及疑问程度共同构成了习水方言完整的疑问语气词系统。其中有的疑问语气词仅表一种语气,有的疑问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能表达不同的语气。文章着重研究习水方言中较常用的八个疑问语气词:不、嘎、哈、咹、(口欧)、麽、嘛、噻。  相似文献   

6.
方言中不同年龄的语序共时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语法层次,考察方言共时平面中同义句式分布特点,对比绍兴话和北京话中同义表达形式的对应情况,可以明显看到绍兴方言语法组合关系的变化.方言类型学为我们分析方言句式的发展变化特点、类型、趋势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考察与句法类型密切相关的双宾句、双宾兼语句以及动词带宾语带补语句式在绍兴方言中的语序共时差异和发展演变情况,可以看到绍兴方言语序变化有语法表达形式多元化、一些老格式如B式双宾结构趋向式微、受北方方言影响一些新的VO形式产生、绍兴方言语序发展趋势向共同语靠拢等几个重要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李荣先生1985年首次将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人声的方言从官话中分出称作晋方言.丁邦新、王福堂等先生不同意将晋方言分立为与官话平行的十大方言之一,只同意作为官话区的一支次方言.文章认为,首先要限定"早期"的时代,用早期的标准就可以将晋方言从官话中分出.  相似文献   

8.
涟源荷塘方言中的语气词数量多 ,用法灵活 ,其特征符合汉语共同语语气词的一些规律。单用的语气词 ,每一个一般能表达多种语气。几个语气词的连用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玉来  尹瑀 《东方论坛》2021,(5):108-127
已有的研究表明,汉民族共同语从其萌芽状态就扎根中原汉语,长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方言为基础,以丰镐汴洛地区的方言为主要权威方言(非标准音).但在二十世纪后期,有学者针对明代共同语(官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明代汉语共同语以南京话为标准音.这一看法的基本依据是明末来华欧洲传教士所记汉语官话文献.而分析这些传教士的文献并将其和相关文献比较,可以发现,"明代官话以南京话为标准音"的看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既跟明代大多数文献所记的史实相违背,也不符合汉语共同语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湖北建始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地方语。在该方言中,"倒"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态助词。"倒"用于动词及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性状的持续或动作的正在进行时。其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与共同语的"着"既相似又相异,已成为当地方言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河南唐河方言中的否定动词[mu33nai42]为线索,从对其功能的描述和本字的考证入手,结合相关方言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用例,考出其本字为"没得",普遍存在于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汉语方言和共同语的作品中;进而历时地考察其来源,及其在普通话和唐河方言中的差异,即在普通话中衍生出指代性否定副词的功能,在唐河方言中衍生出未然体副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豫南罗山方言里有着十分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可表是非、特指、选择、反复、反问和承前等疑问语气等。其中,是非疑问语气词数量最多,共计10个:不、没s、an33s、33、着l、an33、哇、哦、哟、吧。它们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用法上都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豫南罗山方言里疑问语气词十分丰富,也很有特色。这些语气词可表特指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反复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承前疑问语气等。特指疑问语气词主要有"着"、"san"、"sε"、"lan"、"哩"、"ian"、"an",选择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反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san"、"着",反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哇"、"呀"、"za",承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an"。  相似文献   

14.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也不例外,对《喻世明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5.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淮南方言的归属,历年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争议就在于淮南方言当属江淮官话还是中原官话,焦点是淮南方言中有无入声字。认为存在入声字的学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南方言中有入声调;而时过六十年后,有学者认为淮南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当属江淮官话。事实上,在方言的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共时研究,也要重视历时研究,因为方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避免方言研究中出现争议,最直接的方式是全面而深入的保存下方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山东沂水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胶辽官话中的东潍小片,它既具有胶辽官话的普遍特点,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本文对沂水方言的语音特点作了一个概略介绍,包括声韵调、儿化韵以及中古声韵调在今沂水话中的一些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保唐片方言被《中国语言地图集》归于冀鲁官话,但它古清入字今散归四声的特点其实与北京(东北)官话一致,而与冀鲁官话的石济片和沧惠片扞格不入。从现状看,保唐片方言与北京官话在许多语音特征上相同或相似;从历史看,它们都是燕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后在古幽燕方言基础上疏离中原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将保唐片方言归于北京官话,并将北京官话分为北京片、东北片、保唐片三大片。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方言中能带补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共同语中的动词重叠式是同形异质的两类形式,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等三类。这种结构现在主要分布于江淮官话、闽语、粤语和吴语中,但它应该是古吴语的底层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尤其是建国60多年来,四川方言发生了诸多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在语音上渗透到了四川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中,一些颇具特色的方言特点逐渐消失,总的趋势是向普通话和成都话靠拢。这些变化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和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