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涉称王之后,号为张楚。两千年来,我国文献上有谁曾经用过“张楚”这个年号来纪年呢?就目前所知,首推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在其《五星占》里,记载土星行度的秦始皇三十八年(实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写就着“张楚”二字,那一年七月“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2.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秦末起义是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是史学界迄今为止的定论。纵观秦末大起义的全过程,我认为应当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是农民大起义,后期则转化为全民或日全社会大起义。至于推翻秦王朝后的楚汉战争,显然已不属于反秦起义的范围。因此,秦末反秦起义,只能说是一场以农民起义为先导的全民大起义。其实,司马迁对此在《陈涉世家》中写得很明白:陈胜“将数百之众,转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的杰出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著《史记》一书,无论在古代史学还是文学上,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其突出成就之一,就是把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不仅与商汤、周武并提,并且列入《世家》,比较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气壮山河的农民大起义过程。对司马迁写《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与"中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只代表某一个政权,而"中国"的涵义则有很多,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即使用来指称政权,也常常不指一个政权,或指同时并立的几个政权,或指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多个政权。经过元朝和清朝的转换,到中华民国定国号为中国,"中国"与"国号"最终实现了统一。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元朝和清朝除外)都不能等同于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也不是以国号为代表的某个政权的疆域,而是包含了为中国所继承的当时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所控制的疆域。  相似文献   

6.
陈胜及其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相当大程度上被中国古代正史、官方、士大夫和主流意识形态承认合法性,甚或将陈胜视同"汤武"圣王,这与其后农民起义都被贬斥为"盗""贼"等判然有别。即或偶有将陈胜与黄巢等并提者,也多从儆戒统治者的角度立论。陈胜的历史形象如此被摇摆于"王"与"盗"之间,却更加近似于"王",有其深刻历史文化意蕴:他是"诛暴秦"者;刘邦集团无政治伦理思想"包袱";《史记》、《汉书》是"正史"楷模,后世无法推翻其评价,司马迁在学术史上发出高度评价陈胜的第一声,乃因前无先例,又与刘邦的肯定态度有关,亦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遗风和汉初思想家反思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为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曾举行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为世界历史之所仅见。其间,有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先后在一定时间内,曾在局部地区建立过政权。这种政权属什么性质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凡农民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就是封建性的”(孙祚民:《在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运用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载《人民日报》1964年2月7日)。笔者以为,此说,在理论上和史实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8.
杨讷同志专门写丁一篇文章《释“天完”》。文中认为:元末农民战争中建立的几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国号,其中多数以恢复汉族的统治为标志,如韩林儿的“宋”,明玉珍的“大夏”,陈友谅的“汉”。张士诚取国号“大周”,袭用过去历史上的国号,也不难懂。“唯一费解的,是徐寿辉的国号‘天完’。”然后他根据明人赵士喆写的《皇纲录》的解释:“‘天完’非国,寿辉取以为号者,以字形压‘大元’也。”从而受到了启发,于是从“汉  相似文献   

9.
近年某些有关辽史的专著和辞书,如《辽史稿》、《辽史简编》、《契丹政治史稿》、《中国通史》第六册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等无不把契丹改称大辽的时间定在大同元年(947).然而这种众口一词的观点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至于改称大辽的原因,更无人涉及.现就这两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西汉析秦三十六部为八十三郡、十三国,郡县建置变化很大。颍川、汝南二郡同设阳城县。哪个阳城是陈胜乡里,司马迁、班固笔下未作交待。到了唐代,人们对陈胜乡里在何地更渺茫不清,著名学者司马贞依照韦昭的陈胜乡里阳城“属颍川”之说,又参阅《汉书·地理志》,臆断  相似文献   

11.
在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非历史专业开设《中国通史》的原因、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近几年来在非历史专业开 设《中国通史》的做法以及体会,提出了高校应该把《中国通史》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理由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司馬迁的《史記》是我国文化遺产中的一部光輝作品。《史記》的成就和进步意义是多方面的,而把秦末农民起义的領袖陈涉列入“世家”,比較客观地記录了陈涉起义的过程,肯定他在反秦斗爭中的功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差不多已为一般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評工作者所公认。但是,在具体論述与評价司馬迁对陈涉的态度时,人们的看法是并不一致的。許多同志认为:司馬迁“从被压迫人民立场出发”,“把陈涉和历史上的圣人相提并論”,“热情地歌頌了秦末农民起义”。不久以前唐贊功同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之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  相似文献   

14.
孔鲋     
公元前209年,在我国历史上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下,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纷纷投入陈胜起义军,和秦王朝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然而,谁能想到,在这支农民起义队伍里,居然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儒生,而这位儒生不是别人,竟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他千里迢迢带着孔子的礼器诗书投奔陈胜起义军,和广大农民一起并肩战斗.在起义军中,他深受陈胜信任和重用,被陈胜任为博士,参与出谋画策.当起义军节节失利时,他没有动摇,最后和陈胜一起壮烈牺牲.一个出身正统儒学家庭的知识分子,竟毅然投身于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并英勇献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5.
读书资讯     
大侠重出江湖《中国通史》要出"武侠版"? 最近,金庸先生在浙江大学作了一次演讲。他表示,他眼下最大的任务是写一部《中国通史》。打算先写一篇"引子",征求各位专家意见,然后再写正篇。金庸表示,他会用"当代语言"来写《中国通史》,在写作过程中他也会适当引用一些古代文献中的原文,但一定会提供白话文的注释。金庸表示,他将换一个角度,与以前的历史观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历史观来写历史。用人民的观点去看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在当时的生活过得好还是不好,由此来评判统治者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16.
《老杨同志》节选自赵树理同志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李有才板话》是作者在一九四三年继《小二黑结婚》后发表的又一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这部作品以生动的板话形式,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穷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权所进行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满腔热情地塑造了党的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和一群在斗争中英勇机智的新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盛乐考     
公元386年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的一支---拓拔鲜卑,在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的“盛乐”古城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但是“盛乐”在汉代是写作“成乐”的,根据文献上的相关记载,“盛乐”应是《魏书》的讹写。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不仅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且揭示了"问题"背后潜藏着的深刻文化原因."庙堂""村公所"与"老槐树"意象呈现出的是影响规训着农村政权秩序、文化秩序和农民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前历史学界讨论农民起义问题,涉及的面较广,但对什么是农民起义?什么人才可称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提及的人却很少。读过吕振羽先生新版“简明中国通史”后,觉得在这方面有不少问题,应提出来商讨。在论述晋末、魏末、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简明中国通史”把非农民起义性质的刘伯根、破六韩拔陵,朱粲等的起兵,划入了农民起义之列。但在论述秦末农民起义时,却否定了项羽、刘邦起兵的革命意义,认为项羽的起兵是“六国领主死灰复燃”,刘邦的起兵,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通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是由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任主编,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集体编写的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著作。它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通史巨著。《简编》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走向成长阶段。《简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1941年5月在延安出版上册,到今天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回顾它的修成过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对于开展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研究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