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院校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随着人类对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规模空前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为在全球、区域或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了行动纲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成绩显著,但是环境状…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危机”一词不太喜欢,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经济危机及其它各种危机,好象一讲危机就意味着给社会主义抹黑。于是乎,一谈起危机,人们就会指责“右倾”“长人家的志气,灭自已的威风”。实际上危机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承认危机,危机照样威胁着人们。而且,危机也不见得就是绝对的坏事,“危”是“危难”,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各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产生的。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抛弃现代技术,而是力求尽可能减少现代技术的负面影响,提倡技术的“人文主义”,使城市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理想栖境。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想起了灾民印象中关于今年淮河大水的报道,多与“王家坝”、“蒙洼”、“行蓄洪区”等词语有关,是这些地方的人民“舍小家保大家”,在中央的统一调度下保证了淮河大汛“安然”度过。看了最近一期《中国社会导刊》才知道,今年淮河的水不小于1991年,有更多的非行蓄洪区的处于淮河中游的安徽人民为保“大家”而吃“闷亏”。 8月初,听一到淮河采访的记者说,他们去采访前,想在网上搜索有关淮河水灾的信息和资料,所得寥寥无几。因为刚刚看到今年第7期的《中国社会导刊》反思北京非典捐赠的报道,那时我就想,今年会有多少人为淮河水灾捐赠?没料到的是,得到的捐赠不及1991年的一个零头,到8月初款物折合只有3000万元。打电话到安徽民政厅询问,得知1991年,他们在火车站负责接受各地捐赠运送来的救灾物资,没日没夜地忙了2个月,而今年,他们在那里守了一个月,几乎是休假一个月。就像《非典捐赠:轰轰烈烈背后的四大隐忧》分析的那样,捐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单是一  相似文献   

5.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环境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自然主义伦理学的不足,以人类的生存为终极目标,全面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
4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启动淮河应急预案。因为今年枯水期淮河来水量锐减三分之一,水少和水污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质和自净能力已开始下降,造成部分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7.
在2005年里,松花江苯污染、江西九江地震、各类矿难事故发生在我们身边,放眼全球,东南亚海啸、禽流感把人们带进了不可预见的恐惧深渊,美国则被一场“卡特里娜”飓风刮得狼狈不堪,浪漫之都巴黎也被一场骚乱带入了岁末的梦魇。这些“天灾人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主要是相对于个体危机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因素造成与大众安危有关的事件。危机,无处不在。在危机中还常常伴生许多谣言,谣言的泛滥会影响危机的处理进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以来,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增产粮食、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等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于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郑重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足见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品牌危机事件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对企业形象及产品的价值评判。2007年的西门子贿赂丑闻;森马广告风波;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2008年尽人皆知的三鹿毒奶粉;东航“返航门”;平安高管“年薪门”;可口可乐“广告门”均成为危机事件的主角。无论危机源起何处,一旦发生,就会使企业内、外部产生恐惧和怀疑,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应变能力提出挑战。随着企业危机事件发生率的上升,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一、进步与危机的悖论 自19世纪末以来直至当今,中国社会似乎始终处于某种危机状态之中。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奔走呼唤,号召人们“担负起天下兴亡”,同时对于救国、治国、强国之路“上下求索”,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医国手”(龚自珍语)们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救世良方”时,往往将当时社会危机的症结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因素。例如,清末的维新志士、革命党人相信,当时国家的状况之所以那么坏,问题就在于君主专制体制,在于满人当政;民主革命时期的人们相信,当时的中国政治动荡昏暗、民不聊生,祸根全在于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文革”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认为“十年动乱”乃至1949年以后的所有偏差,问题全都出在“左”的路线。  相似文献   

13.
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非典”是一场公共危机的说法。似乎没有问一声根据什么。是根据这场疫病的危害来说的?是根据意识形态、根据政治需要?还是根据其他的什么?如果大家有共识,承认SARS是一场危机,那它揭露的到底是什么危机?  相似文献   

14.
“超女”现象中的文化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大江南北的火爆程度可谓史无前例。电视传媒的商业化运作,确实垄断性地限制了人们的视听自由,尤其是近年来湖南卫视在娱乐节目中的领军地位,使其成为当下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代言人。以笔者之见,“超女”之所以火,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下人们文化认同危机的暂时性存在。这里所说的“危机”,并无字面上的“危险”之意,而是指人们文化归属感的暂时性缺失。没有明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任何一点新颖的刺激都会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纵观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明显的文化主题,人们不断地在扬弃一些文化事…  相似文献   

15.
危机是一种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事件,它和灾难、痛苦、损失仿佛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灾难频繁,危机不断。面对公共危机,政府责任重大。对于转型中国而言,随着2005年禽流感的逼近,正在淡忘SARS引发的“非典型公共危机”的人们,又一次认识到了公共危机的巨大破坏力。  相似文献   

16.
公民环境权利不立,环境保护就失去了主心骨,那么,也只能在“环境日”到来的时候,听听“形而上”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7.
1972年,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环境问题对人们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人们普遍认为污染和公害是资本主义的弊端,不属于社会主义.但环境问题还是不期然地来到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管萍 《职业》2015,(10):6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同时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决策提供了科学地依据,亦是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支撑,而基层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体系的基础,特别应加强县、区一级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效率,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心理社会发展被划分为若干阶段,人们必须在成功地解决了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迎接新的危机或冲突的挑战。中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需要解决的危机是“认同与角色混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关注的问题是对“我是谁”的追问,他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后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总的来看,外部发展环境略好于2010年,经济增长预计在9%左右,仍处增长率的高位区间。而成本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再起,是预测企业2011年走势及企业谋划2011年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的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