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康德到黑格尔,"崇高"在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沿革中的境遇牵系着人的境遇.无论是康德、席勒还是谢林,都是把"崇高"与"美"(优美)作为审美判断或美感直观的两个性态有别的维度提出的;黑格尔依然沿用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但他只是把它置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一被认可的审美维度下,赋予它以阐释"艺术前的艺术"的使命.美学在康德、谢林、黑格尔那里都只是价值祈向隐然可辨的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美"和"崇高"的价值在怎样的分际上被确认取决于不同哲学体系的价值重心.一如悲剧的衰微,"崇高"违别我们已经够久了."美"正渐次沦落为当年叔本华所鄙弃的那种"媚美",与"告别崇高"的轻佻呼叫相唱和的是熹音湛湎中的人们的泛艺术嬉戏.然而,文化危机的消息毕竟早就报告着某种可能的运会,它在警示人们作必要的人文自审时也提撕人的审美心灵再度唤起那富于悲情的"崇高"的一维.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弄清崇高美范畴的新内涵,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崇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方面来阐释它的内在含义。美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从内容上看,美是人类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美是人类的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但是,作为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4.
壮族民间故事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主要体现在故事主人公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此外 ,故事还通过塑造形体巨大、力量威猛的形象以及通过夸大、渲染对立面来突显、反衬崇高美  相似文献   

5.
汪承栋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按照关的规律,伴随着美感活动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诗 情的载体;是它使读者注视着审美对象。本文从它的崇高美、“我”的形象美、“我们”的群体形象美、景物 的形象美和形象的色彩性几方面,初探了汪承栋诗歌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的审美视角已有众多文艺评论家进行过论述,一般认为是一种伟大的崇高美。这种归纳与论定不无道理,但细细品味,尚有不足之处,毛泽东诗词的最显著的特点应该是壮美。简而言之,所谓壮美,就是一种富有力量和生机的美;是一种动态美,而不是一种静态美。这一概括与论定,比之崇高美更接近毛泽东诗词的本质特点。崇高美,其抽象性多一些,而壮美则更具形象性。毛泽东诗词不是产生  相似文献   

7.
“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之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这两个范畴,朱光潜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文艺心理学》中就曾指出:"Sublme(按通常译为'崇高')是最上品的刚性美,它在中文中没有恰当的译名,'雄浑'、'劲健'、'伟大'、'崇高'、'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这是说得很深刻的,就是说,"阳刚之美"和"崇高"并不是可以互易的美学范畴,但是两者又具有共同性.如何对这两者加以辨析呢?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虽未曾直接用崇高一词谈论美 ,但是 ,他对变与动、破坏与建设的倡导 ,对英雄、豪杰、大丈夫的呼唤 ,对大鹏、蛟龙、江汉赴海、火山喷发等意象的描绘 ,对大多数人焕发昂奋、进取激情的期待 ,都表明他在高扬崇高美。这种从思想启蒙、社会改革的角度对崇高的倡扬 ,在当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梁启超对崇高的倡扬 ,在任何时候都有激励人的作用 ,这也许是从纯学理的角度对崇高进行研究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9.
论乐感     
乐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理性理解、认识、想象、情感激情,诸种感觉、感性活动、运用乐音美与节奏美的能力、民族个性、个性性格即气质和风格等等主体本质力量的多种规定性内涵统一的独特的本质力量.它是历史的产物,即是人的自然力对自然界的劳动对象化活动方式中生成的人化的——社会化、民族化和理性化的独特的实践感觉或实践意识之一.它的独特本质,在于:它是乐音美与节奏美统一的实践感觉;它对音乐思维创作来说,它是音乐家以音乐艺术方式感受把握自然环境样态和人们情感活动形式的类比感受把握方式;对音乐表现实践来说,它是在理性理解基础上进行音乐表现的实践感觉和实践的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0.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传统。本文对此细加辨析与整合,并在与“壮美”差异的比较中,揭示“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积极的肯定性价值的,能体现无限、唤起无限想象的,与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状态的,适合引起包含着痛苦、恐惧、震撼、敬畏和仰慕的乐感对象,对人们重新准确认识“崇高”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有人类社会,美与丑这对孪生兄弟就结伴来到人间。厌丑之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真善美在同假恶丑的相互比较中存在着,在相互斗争中发展着,美与丑就这样地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为鞭挞丑恶,为歌颂美好事物,都需要对丑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探讨 “崇高”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这里的“崇高”一问只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为雄伟、高大,虽然它尚无涉文艺美学,但也具有了如今所论“崇高”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可惜的是,与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的特殊性相关,其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的“大”也有崇高的意思,《孟子·尽心章句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孟子看来,美就是人体善良本性的贯注和浩然正气的内充。而大则在程度上比美更为强烈,在范围上比美更为广大,亦即比荚更为辉煌壮观。显然“大”就是崇高之意。但是,“大”除具有崇高的美学内涵而外,在我国古代还有诸多含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后来也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显性的崇高,往往是景物宏阔空间、巍峨体态的显现,自然性、具象性、直觉性是它的特征;隐性的崇高.即内在的崇高。毛泽东把崇高的外在形态引入内在主体,由自然性崇高导向社会性崇高,以展示主体的斗争性的崇高美,社会性、抽象性、意识性是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神话的崇高原型中,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确立,人作为主体已初步意识到同客体自然的分离和对立。人意识到自然的异己性,认识到后者对自己的威胁,二者力量对比的悬殊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求助神以超越自己的渺小,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这就形成了原始崇高.崇高原型的实质就是人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因此,原始崇高并不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而只是想象状态中崇高主体人对崇高客体自然精神上的超越。神话中的崇高原型演变为近代崇高.近代崇高是在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的力量,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而成为了后者的主宰.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确证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崇高,这种崇高不仅是精神力量方面的,而且是物质力量方面的,并且精神力量的崇高是通过对自身实践力量的自信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人类审美历程和艺术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线索,即:“美(及崇高)→变态美→丑”。追溯其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发现它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繁荣→衰退→荒芜”这一历程所造成的,同时又与“希望→失望→绝望”的心理历程相对应。当社会恢复了昌盛繁荣,人类又充满了希望时,人类的审美历程和艺术历程又会经由变态美而回复到常态美。当然,它不是前此美的重复,而是一种更高的美,更丰富的美。  相似文献   

16.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国内美学界流行的命题,但是,该命题及其相关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以这种观点的代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为分析对象,可考察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做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这就等于说消极的、恶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的本质,"坏人"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本质,这在学理上是讲不通的,它取消了恶的力量的来源,使一部分人(坏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没有人的本质的人不可能是人,但他们也不是动物,于是他们成为无法归类的存在。这是极其荒唐的。其二,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不一定是美的。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可是它不美。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并不都是美的,但它们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其三,这种观点混淆了真、善与美的界限,以真和善代替了美,因而实际上取消了美。  相似文献   

17.
和旧诗词相对而言,新诗是崇高的艺术。旧诗词长于表现,重视形式美,强调感性形式的和谐,对意境的欣赏品味是于共性中见个性,因而,它是美的艺术;新诗则在表现中又有再现,或干脆借再现来表现,诗中常有戏剧化情境,注重真实,强调个性,往往是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这就形成了诗的现代美。马克思说过,个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新诗之美,正是现代文化心理的艺术折光,它主要表现为散文美趋势、社会美理想和意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诗词的壮美与崇高胡元坎中国和西方的经典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大部类的美。西方真正就美学意义界定优美与崇高的,是十八世纪的博克、康德和席勒。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孟子就对“美”和“大”作了区分,其“美”接近于狭义的美─—优美;其...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既是功勋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政治家、理论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为我国和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明珠、绚丽的魂宝,成为全世界所共有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审美反映,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形象体现。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我认为,崇高是毛泽东诗词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崇高是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交响曲的主旋律。正因为毛泽东诗词具有崇高美,不仅给人们以丰富、高尚的审美享受,而且陶冶人们的情操,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英勇斗争,奋发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本文拟从抒发理想情怀、塑造艺术形象、展示历史背景和描绘自然山川等方面,论述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20.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