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江曾祺,小说、散文都写得绝妙,行云流水,古色古香,似有仙气,人皆称之。他还是“样板戏”之—《沙家滨》的原创者(《芦荡火种》),乃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可是他却写不好请病假的报告。据他女儿回忆,那是“文革”后期,他女儿下乡在某生产建设兵团,因为有病要回城,求父亲汪曾祺替她写一份申请病假报告,汪老面露难色,又却不过女儿的坚请,只好硬着头皮字斟句酌地写,一份二三百字的报告竟写了三天,女儿将报告交给了连长,连长一读之下,作色道:“听说你父亲还是作家?怎么连个报告都不会写,这不行,拿回去重写。”原来报告第一句话竟是:“首长大人,请您高抬贵手,就饶了我女儿吧!”连很简单的官话、套话、谀话都不会说。他女儿没法,只好自己又重写了一份。……一位知名作家竟写不好一份申请报告,令  相似文献   

2.
请大夫     
谦恭是一种深刻的教养,它扎根于心灵,它无花而自芳。有个老人,是全国闻名的大作家。他临终前,突然感到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极其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说着老人便昏迷过去了,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遗言纯洁无比,厚重无比。  相似文献   

3.
生命无草稿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  相似文献   

4.
1996年7月,北京希望工程救助中心来了一位老人。老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口袋里抽出那微微颤抖的手,向希望工程工作人员交付了400元人民币以捐助一名失学儿童。希望工程工作人员向他表示感谢时,老人说:“不要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还做得很少;我没有把自己当做外国人,而是当做朋友来帮助你们。教育是根本,中国的希望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伟大事业,只要我们有能力,我还要努力做下去。”这位老人没有将他的名字告诉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只是听陪同介绍说:“他叫马克.莫斯特尔,是一名瑞士人。”老人回到瑞士后,又到我驻瑞…  相似文献   

5.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 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得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 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相似文献   

6.
瑞士某旅游胜地的告示牌:“爱花的人止花留在山上吧。”纽约一个儿童动物园大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成年人必须在孩子陪同下方可入内。”加拿大阿尔伯特州某公园入口入的一个告示牌:“请不要打扰里面的鸟,破坏它们的巢,它们在此避难。”伦敦地铁为警各不买标的乘客,刷出一块“告示”:“如果您无标乘车,请在伦敦治安法院前下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中国人,如果你在异国他乡看到专门用汉语制作的标牌:“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保持安静!”“请不要衣冠不整!”……此时,你会不会脸孔发烧?会不会如芒在背?此刻你还能底气十足、昂首挺胸地说“我是中国人”吗?  相似文献   

8.
郎潜白发     
有一次,汉武帝乘着车子到郎署去,看见一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人,穿的衣服也不像个样子。汉武帝就问他:“你什么时候到这里当郎这个小官的?现在怎么这样老了呢?”老人回答说:“我姓颜名泅,文帝时就到这里做郎的小官了。”汉武帝说:“怎么到这等年纪还没得到提拔重用呢?”颜泅说:“文帝喜爱学文的人,而我偏偏是学武的;景帝得用年纪大的,而我当时还年轻;你呢,信任年轻力壮的,可我年纪已经大了,所以三代都没有得到重用,现在台了仍在郎署里。”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很感慨,于是就提升他任会稽都〔点评]这则故事使人很容易想…  相似文献   

9.
美国有个著名故事《黄丝带》,说的是一个妇女为召唤其外出的丈夫而在门口橡树上系上黄丝带,最终盼得夫君归的故事。管理者在离职者办完离职手续后,也不要忘了为他系条“黄丝带”。比如,以朋友的身份请他吃顿饭,为其饯行,主动提出给予帮助,并邀请他“有空来坐坐”。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资深专家马尔里克博士说:“新草看上去可能更绿一些,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在第一次使用他们时,你也许没有发现他们真正的价值所在,并作出相应的承诺,但在第二次,你就可以发现金矿。”“回炉烧饼照香”吐故纳新是自然规律,有时又是残酷的现实。无论你辞退的人…  相似文献   

10.
给自己减刑     
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那所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10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一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 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一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了得到更多“外脑”的意见和支持,我要求编辑必须将原文登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10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了得到更多“外脑”的意见和支持,我要求编辑必须将原文登出。  相似文献   

13.
Albert  F    Appleton 《国际人才交流》2010,(3):60-62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十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一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了得到更多“外脑”的意见和支持,我要求编辑必须将原文登出。  相似文献   

14.
梅子在报社工作。那天.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在报纸上看到她写贫困学生的故事.自己很想帮助他们.因为能力有限.只能资助一个孩子.请梅子哪天方便时.给那几个孩子拍些照片.他想自己选择资助对象。  相似文献   

15.
完人     
人生有些痛苦是要受的,有些代价是要付的,有些过失是要犯的。总经理对人事主任说:“调一个优秀可靠的职员来,我有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人事主任拿了一件卷宗对总经理说:“这是他的资料,他在公司工作20年,没有犯过错。”总经理说:“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的人。我要一个人,犯过二十次错误,但是每次都立即改  相似文献   

16.
一种孩子般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这位身患癌症的老人的脸上,他说:“我再活十年,就能看到中国不再用‘洋纸’的那一天了!到那时,我就写一本‘三毛杨流浪记’,把自己这一生和毛白杨的故事写出来。”与五任县长结“树缘”,没有“户口”的“三毛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腊月二十三,北京,漫天风雪。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抱着一捆树苗子从中关村355路车上下来,又跌跌撞撞跑向320路汽车站。跟在他身后的一位老太太也抱着一捆树苗子,气喘吁吁地跑着,一边跑一边招呼:“慢点儿,别急,别急!”他们下了汽车又进了地铁,从地铁爬出来,直奔火车站,…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10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一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了得到更多“外脑”的意见和支持,我要求编辑必须将原文登出。  相似文献   

18.
莫学鹩哥腔     
有一条消息说,某市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语出惊人》的测试题,全文如下:“女儿今年只有7岁,有一天,我问她:姗呀,如果有一个强盗闯进咱家,用刀指着咱们说:你们几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死,该是我、你、妈妈还是奶奶呢?女儿想了很久后说:爸,那就让他杀奶奶吧!”据说。按照报社的提议,很多读者都用这道题测试了自己5至8岁的孩子,而结果答案却“惊人的相似”,几乎每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说“杀奶奶”或者“杀姥姥”。因为她们“老了”、“没用了”。  相似文献   

19.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50万元。”我奇怪地看着女儿:“你说的‘他们’是谁呀?”  相似文献   

20.
“他的额头上写的”是一句德国成语。无非是说人的内心全写在脸上。德国人确实不太喜欢掩饰自已,包括某些消极的特性。有个英国学者曾这样写道:德国人的“排外情绪从来不深埋在表层底下的。”有一次,他在耶拿的小酒吧与友人叙谈,邻桌的一个醉鬼竟敢大声打断他们:“用德语说话!”另有学者认为:绝对主义,不容异己正是德国民族性格中的特点之一。不少到过德国的“外国人”也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