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长久以来生活在前庭州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以突厥化的铁勒部落--处月为主的诸"胡".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政权.统治过前庭州地区的民族和部落,先后是西突厥、契、西突厥、东突厥拓设、薛延陀、西突厥.西突厥北庭不可能在前庭州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古代突厥文由象形、契刻符号发展而来,为古代北方突厥等许多游牧民族所自创。文章陈述了阿拉美文起源论和粟特文起源论不能成立的理论依据,并从突厥文的音、形、义几个方面论证了它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匈奴与鲜卑长期的和战关系 ,赫连勃勃完全有机会到过云中川的契吴 ,而匈奴族盘据的毛乌素地区不可能有一个鲜卑语的地名———契吴。再者 ,郦道元亲自考察过云中川和统万城 ,但只记载了云中川的契吴 ,因此可以断定统万城北有契吴一说 ,乃是崔鸿的杜撰或误记  相似文献   

4.
契丹来源于东汉末年以来东胡人的后裔乌桓、鲜卑与匈奴残余经重新整合而成的社会混合体,由于当时的北族,可以泛称之为“胡”,故曰契丹源于“杂胡”,而其主体族源,当为乌桓余部。  相似文献   

5.
"唐末五代代北集团"概念需要进行历史性考察。第一,"以地方藩镇崛起代兴"并不影响代北集团的是否成立;第二,代北集团是一个包括沙陀、昭武九姓胡人、突厥、回鹘、吐谷浑、奚、契苾、鞑靼以及汉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的多民族结合体;第三,代北集团与唐朝统治者存在着"互为作用、资源互利"的关系,集团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与唐朝统治者"互为作用、资源互利"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尔朱氏军事集团是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浪潮中崛起于山西,由一区域部落豪酋发展起来的庞大武装集团。构成这一武装集团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个部份:山西北部秀容地区的契胡部族武装,六镇鲜卑军事豪强,以及北魏末年投靠尔朱荣的一些州郡地方势力。契胡部族武装是一支野蛮强悍,由尔朱氏家族世代经营的家族武装。北魏开国之初,契胡酋长尔朱羽健(尔朱荣高祖辈)率本部落契胡武士1,700人参与道武帝拓跋跬创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的深入探讨,文章肯定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又在细致分析“迦沙”、“曷萨”、“克普恰克”等突厥语词汇的基础上,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含义是“聪明能干的人”、“形质兼美”的人。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国阿尔泰山区有两千六百多人的土瓦族,主要分布于布尔津、富蕴、哈巴河及阿勒泰四县,尤以布尔津县北部山区为最多,我们于1983年下半年前往作了一次调查. 土瓦族历史悠久,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北史》、《隋书·铁勒传》中就说:“北海南则都播等”.《新唐书·回鹘传》对都播的位置及特点进一步记称,从黠戛斯“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皆为颉斤.”从这里可知当时都播位在北海,即贝加尔湖以南,黠戛斯之东.那时的黠戛斯主要游牧在叶尼塞河上游萨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时,原藏于内廷中的档案、实录、国史等焚烧殆尽,因此,流传后世的后突厥汗国末期的史料不多。再者,两《唐书》等关于后突厥汗国末期史事的记载晦暗不清,时有抵牾。因此,有必要对后突厥汗国史料进行细致梳理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及东部诸族史料的梳理,并参考墓志对具体史事进行考证,探析了后突厥汗国走向衰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契丹的兴起与突厥的关系较为密切,突厥强大并称霸东亚时,契丹族则依附之.中原王朝强大而突厥衰落之时,契丹族就叛离突厥依附于中原王朝.契丹对突厥时而依附时而叛离,这种关系对于契丹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虽然契丹依附于突厥被迫接受其统治,但在客观上增强了契丹民族凝聚力,同时契丹主动与中原王朝接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汉化,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胡族帝王入主中原实行汉化者,是大有人在的,然若论决心之坚定,行动之果断,措施之彻底者,当首推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继其祖母冯太后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后,又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族文化习俗及思想意识方面的汉化措施,即:迁都洛阳、改葬邙山、禁胡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哈萨克族起源的各部族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的中叶经历了突厥汗的统治时期。研究突厥汗及其管理体系和习惯法对研究哈萨克族古代习惯法和法律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突厥汗国及其管理体系和习惯法。  相似文献   

13.
室韦-达怛史是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看,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室韦是北朝至辽金时期见诸汉文献记载的北方族。达怛一名最早见于突厥文碑铭,是突厥语族部落对室韦人的又一泛称,唐后期为中原人沿用。室韦一达怛同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后唐、后周、北宋等中原政权以及北方草原的突厥、回纥、黠夏斯、沙陀、党项、吐浑、契丹、女真等族都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在北方民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室韦一达怛中,语言属于东胡一鲜卑后裔诸语言的部落占主要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室韦名下囊括的鲜卑后裔部落,由于达怛…  相似文献   

14.
一、从李白氏族之争论谈起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李白籍贯的讨论,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又提出新说,断定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①由此引起一场关于其氏族问题的广泛争论。支持或否定者均大有人在。其后詹锳先生为陈氏之说寻得旁证数则,即太白精于西域文字,轻财好施,任侠仗义,象貌特出等,证明其为西域胡人。②而胡怀琛、幽谷更力证其“突厥化”程度很深,是“从碎叶突厥家庭中出来的”。③此外还有杨宪益等提出“李白是氏人”④等等。反对其说者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李白与杜甫》书中列举反证以否定之,坚持认定李白为汉人。虽然两  相似文献   

15.
论突厥与北朝、隋的政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是六至八世纪活跃于我国北部、西部及中亚地区的一个大游牧民族。与匈奴、鲜卑、柔然等族一样,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原封建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突厥与北朝的关系一、突厥的兴国与西魏的关系突厥在建立汗国以前,原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以游牧为主,兼营冶铁,是柔然锻奴,受柔然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六世纪初,中国北方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北魏衰落了,  相似文献   

16.
一、唐朝在漠北回纥地区设立的府州隋唐时代,于北方及西域地区为患最烈的是突厥贵族的分裂活动,由于突厥族崛起后,对人数众多的铁勒族的苛重剥削,遭到铁勒各部的反抗,因而唐朝在击灭突厥贵族的分裂斗争中,始终团结以铁勒族为首的北方各族人民,采用远交近攻方法,从南北东西各方面夹击突厥贵族,不断削弱了突厥的力量。由于唐朝政府对回纥贵族的多次册封,赏赐  相似文献   

17.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裕固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部落组织,每个部落又由若干个户族(相当于氏族、裕固语称“的尔斤”即“特勤”)组成。每个户族的名称类似汉族的姓,但又与汉族的姓不同,裕固人的姓与名是分离的,名是名,姓是姓,名字的前边不冠本民族的姓,也不实行姓与名相连的人名构成方式。据调查裕固族现有十个部落,二十九个户族,也就是说裕固族本民族的姓(即户族名称)行二十几个,其中一些姓氏较为古老。  相似文献   

18.
突厥,是我国北方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强族。本名词来源于蒙古语“terge”即车。因为该民族惯用高轮大车,故称“高车”。这是中原汉语民族对他们的称谓  相似文献   

19.
一、回鹘族的由来、成长及其发展回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最早见于《隋书》记载:初为韦纥,后来称袁纥,乌纥。唐初为回纥,后改称为“回鹘”。元、明时期为畏兀儿、清时为回回。据载:回纥出自高车族,高车与敕勒为同族,敕勒出自丁零族。(参阅《北史》高车传)南北朝时敕勒族有六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为袁纥氏,所以曾称“袁纥”。唐宪宗元和4年(公元809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录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来唐。因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唐政府曾借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回纥兵在此次战争中表现非常勇敢,尤其善于骑射,疾驰如飞,连战连捷,百战百胜,故这次来请唐帝国允许改称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鹘音胡,鸟名,羽毛甚美,首尾皆尖,善飞,春去秋来)据载:最初  相似文献   

20.
朱温出身农民起义军,后叛变降唐。在唐末强藩割据,群雄逐鹿的环境下,朱温勇于作战,长于谋略,逐渐由弱小而强大,他通过消灭其他割据者,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即皇帝位(梁太祖),史称后梁。这时梁的劲敌是李克用父子,李克用和朱温在历史上是史家所瞩目的人物,朱温与李克用之子李存勗都是五代时期(后梁、后唐)的开国之君。 李克用的祖先早期活动于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带),称沙陀突厥,故得沙陀族之名,其族姓朱耶氏。后来朱耶氏举族迁居山西定襄一带,当时它已拥有骁勇善战的沙陀军万余人。到李克用的父亲朱耶赤心,被唐朝廷赐姓李名国昌,官至大同军防御史,以后的朱耶氏便世代改姓为李。 唐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唐政权已是风雨飘摇,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